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摇蚊科隶属于双翅目长角亚目,现行分为11亚科.本文整理了常用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摇蚊科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摇蚊科中的9亚科(不含智利摇蚊亚科和乌桑巴摇蚊亚科),除前寡角摇蚊亚科外,其余均为单系;直突摇蚊亚科与摇蚊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寡脉摇蚊亚科与长足摇蚊亚科为姊妹群.在摇蚊亚科中,摇蚊族(Chironomini)、长跗摇蚊族(Tanytarsini)都是单系群.常用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摇蚊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18SrDNA和28SrDNA适合研究从界到科所有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于部分类群可以进行属间分析;CAD基因能较好地解决从亚科到属之间各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ITS和EF-1α可以解决种或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COⅠ和COⅡ适合研究属、种及种以下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但不能很好地解决较高的阶元如族间、亚科以及科的系统发育关系;16SrDNA适用于种、属阶元水平的系统学研究,但不适用于种内;Cytb适合研究种内到种间甚至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找到适宜用于轮藻科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片段,对本研究所选轮藻进行18S rDNA、rbcL、atpB及18S rDNA-rbcL-atpB三基因联合序列的多样性分析,并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开展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8S rDNA序列较适宜用于研究轮藻科下两个族和各属间的分类问题,但进一步对属内轮藻进行分类需要借助变异程度更高的序列;rbcL、atpB序列变异程度高于18S rDNA序列,但两者不适宜单独用于轮藻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三基因联合序列的种间、种内遗传距离有一定差异,种间遗传距离(0.002~0.097)大于种内遗传距离(0~0.001),且所得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构一致,属内轮藻分类不再混乱,进化树呈现良好的拓扑结构.综上所述,18S rDNA-rbcL-atpB三基因联合分析后可将形态近似的轮藻分开,解决本研究选取的轮藻科植物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 Ker-Gawl.)是单子叶植物中同一属内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由于缺乏分子序列方面的研究资料,该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不清楚.本研究对20种具有代表性的蜘蛛抱蛋属植物的RLCKVⅡ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子系统学证据所构建的该属系统发育关系不支持先前基于形态证据所建立的分类系统;蜘蛛抱蛋属植物复杂的平行进化关系很可能是该属分化早期频繁种间杂交的结果.RLCKVⅡ基因适用于禾本科、棕榈科和天门冬科等类群,可作为研究单子叶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备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飞虱科昆虫隶属于半翅目蜡蝉总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昆虫的线粒体基因是昆虫分子与进化研究中常用且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探讨了飞虱科13属18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别采用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在飞虱科13属中,Ugyops属较为原始,处于系统树的基...  相似文献   

5.
蒿属叶绿体DNA trnL-F的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蒿属Artemisia Linn.两个亚属5个组38个种进行了trnL-F序列的分析,同时选取了紊蒿Elachanthemum intricatum作为外类群.结果表明,蒿属的trnL-F序列长度为786~799 bp,GC含量为34.79%~35.94%.组间变异小,38个种共有62个变异位点,18个信息位点.根据形态学划分的蒿亚属和龙蒿亚属没有得到很好的分辨,但艾组多数种具有6bp"TACATA"的缺失和三个位点组内多数种的共同变异,使得该组具有较明显的分化.总的来说,trnL-F序列在蒿属植物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讨论系统发育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DNA条形码分类(DNA Barcoding)是以生物线粒体DNA为工具来鉴定物种的新方法,是外来物种快速鉴定、物种分类与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的基础.研究以我国辽宁地区常见的寄蝇亚科(双翅目:寄蝇科)2族4属6种为对象,扩增和测定COI基因部分序列,对得到数据用MEGA4软件分析计算,构建该类群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江蓠属Gracilaria和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5个物种的23个群体的ITS(含5.8S rDNA)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现有江蓠科Gracilariaceae的16个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分析,在不同分类阶元中探讨了序列变异和和系统进化关系。江蓠科海藻ITS序列长度在893~1 508 bp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41~0.600之间,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12之间,其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遗传距离;ITS系统发育聚类结果显示江蓠科分为两大分支,分别是江蓠属/Hydropuntia分支、龙须菜属/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分支;江蓠科海藻5.8S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很小,但存在稳定的属间区分位点,可用于属以上水平的分类鉴定;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地的真江蓠群体的ITS序列存在9个稳定的变异位点,可以将不同地理群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物种组成与分布以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8月对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及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白洋淀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进行鉴定,建立系统发育树,通过系统发育树鉴定物种种类并表明其遗传距离,共鉴定出枝角类3科5属8种,桡足类4科9属14种.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病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子鉴定及分子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单胞菌是一类人和水产经济动物的严重致病菌,用分子进化手段鉴定一株分离自红脖子病甲鱼病灶部位的菌HBJY01,同时探讨气单胞菌的进化地位.克隆HBJY01的16S rRNA和gyrB基因,鉴定该菌的属种.用16S rRNA和gyrB基因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计算序列两两间遗传距离的方法,探讨气单胞菌的进化地位.HBJY01的16S rRNA和gyrB基因与维氏气单胞菌的相应基因同源性最高,经分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气单胞菌应独立于弧菌科,单独形成一个科,即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  相似文献   

10.
以黑松和Agathis australis为外类群,基于罗汉松科42种植物的叶绿体trnL-F序列数据通过贝叶斯法对该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①Phyllocladus为单系分支,位于罗汉松科的基部,是罗汉松科所有其余成员的姊妹群;②Nageia嵌套在罗汉松科内,同罗汉松属、Afrocarpus及Retrophyllum的关系较为密切;③Dacrycarpus为单系群且处于姊妹分支Falcatifolium-陆均松属的基部;④Lagarostrobs franklinii和Manoao colensoi应置于同一属Lagarostrobs内;⑤支持成立Halocarpus和Lepidothamnus属;⑥赞同Microstrobos和Microcachrys两属亲缘密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胰蛋白酶是丝氨酸蛋白酶类超家族成员之一,在动物蛋白消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胰蛋白酶在鱼类中的蛋白结构和生理功能,利用RT-PCR和RACE方法,成功获得了斑马鱼3种胰蛋白酶原cDNA序列(zftry1a、zftry1b和zftry2)。结果表明,zftry1a和zftry1b均有2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1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5个氨基酸(LDDDK)的激活肽。zftry2由2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1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9个氨基酸(APLGDDDDK)的激活肽。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三者具备胰蛋白酶原的保守结构特征,如含有催化三联体氨基酸(His-57、Asp-102和Ser-195),12个半胱氨酸,位于底物结合口袋底部Asp-189和口袋开口处的Gly-216、Gly-226等。进化树结果显示,斑马鱼zftry1a和zftry1b属于group I,为阴离子胰蛋白酶原;斑马鱼zftry2属于group II,为阳离子型胰蛋白酶原。RT-PCR结果显示,三者组织分布模式类似,且在肠中有最高表达量。这些结果为研究鱼类胰蛋白酶原的基因进化和功能以及进一步探讨鱼类消化生理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CMC平板筛选和刚果红染色等方法,从湖南科技大学校园腐烂木芙蓉根部土壤中分离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CXB001,经生理生化测试、16S rDNA分子进化树分析,鉴定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对该菌株的生物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在10~50 ℃,pH 5.0 ~11.0中能生长,在pH 6.0~9.0,34~40 ℃,1.5% ~3.5% NaCl 的培养条件下,最适产酶。CXB001所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 ℃,最适反应pH为5.0;在20 ℃、pH 5.0~ 7.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o 2+对纤维素酶具有激活作用,Mg2+,Fe2+对纤维素酶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于计算机分子对接的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化学成分对血液循环和凝血过程相关靶点的作用,并得到了成分对靶点的作用网络图。研究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化学成分对ACE、PDE等多个靶点起作用。研究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多靶点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山茶属分类文献中,将弄岗金花茶Camellia longgangensis、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处理为淡黄金花茶的异名,中华五室金花茶、直脉金花茶、多瓣金花茶、武鸣金花茶处理为变种-多变淡黄金花茶的异名;对这些被归并分类群做分类探讨。对它们15个居群的花、果实、种子、叶片形态进行研究。以花瓣合生高度、花色特征、子房室数、果皮厚度、种皮是否被毛、叶质及厚度与侧脉关系作为主要分类性状,并根据相似性将种群分为3个分类群组进行性状比较,分析变异,结果显示:除子房室数外其它主要分类性状在3个分类群组之间表现出明显分化。因此,认为将这些分类群归并作淡黄金花茶一个种是不恰当的。结合模式标本检查以及原始文献分析,作者建议将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处理为弄岗金花茶的异名,把直脉金花茶、多瓣金花茶处理为中华五室金花茶的异名,并改种名为多变金花茶,两者与武鸣金花茶同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15.
以第二代聚丙烯亚胺树状大分子(PPI)末端的氨基为引发剂,与L-谷氨酸苄酯的N-酸酐(BLG-NCA)进行开环聚合合成了多臂聚丙烯亚胺-聚谷氨酸苄酯聚合物,分别用IR、1H NMR、13C NMR和GPC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PI端氨基能够作为引发剂参与反应引发BLG-NCA开环聚合,并证实成功合成了多臂聚丙烯亚胺-聚谷氨酸苄酯聚合物。该聚合物有望成为新型的非病毒基因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增长在旧城空间、城市边缘区、城市外围空间和区域性空间四个圈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旧城空间表现出由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使用功能向商业、居住、办公等专业性功能分化;城市边缘区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要的功能,采取圈层、轴向和填充的蔓延式增长方式;城市外围空间的以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功能开发,采取综合性城市新区、新城等形式的跳跃式增长方式;城市增长出现向区域性空间的延伸,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功能延伸,包括兼并和竞合两种增长方式;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是政府力、市场力、社区(集体)力3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对全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具有代表意义,文章最后基于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特征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过度,致使商品鱼品质偏低、资源浪费严重,解决途径为采用单雄性养殖。本文进行了温度调控诱导尼罗罗非鱼仔鱼雄性化的研究。较之前常采用的雄激素投喂方式更环保、安全、高效。控温处理开始时期为出膜后第7天(DPH, Days Post Hactching),进行正交试验:设置3个温度20、28、36 ℃(±0.5 ℃),3个控温时段7-14 DPH、7-21 DPH、7-28 DPH。主要结果如下:处理组合(温度+控温时段)为36 ℃+7-14 DPH、36 ℃+7-21 DPH、36 ℃+7-28 DPH时雄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与其它各组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高达93.85%、96.00%和96.92%,这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为了解控温对仔鱼的影响,还同步研究了相应的增质量率和存活率。由控温时段结束至60 DPH的绝对增质量率来看:处理组合36 ℃+7-14 DPH、28 ℃+7-14 DP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从存活率来看:只有处理组合20 ℃+7-21 DPH、20 ℃+7-28 DPH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最佳处理组合为36 ℃+7-14 DPH,平均雄性率 93.85%、最高达96.96%,且高温(36 ℃)处理后生长和存活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玉簪属植物花药结构和花粉发育,其观察结果表明:玉簪成熟花药由表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等4层细胞组成;4个小孢子囊呈线形排列,并着生于药隔的向心面;小孢子母细胞分裂属连续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结构,营养细胞充满大量淀粉粒;花药发育存在严重败育现象,花粉个体发育也具明显的不同步性;横切面观,玉簪花被片具有9~13个痕迹;2n=2x=60.从上述资料看,作者支持把“玉簪属”植物提升到“玉簪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全反射相干自相关法在测量紫外-X光波段的超短脉冲和宽频带脉冲方面具有优势。借助数值模拟,比较了全反射相干自相关和传统相干自相关方法测量不同相位结构脉冲时信号特征的异同。利用自建的组合式自相关装置测量了钛宝石激光器输出的飞秒脉冲及经由40 mm厚BK7玻璃块展宽而成的啁啾脉冲。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同一脉冲的两种自相关曲线是基本相似的,因而在传统自相关方法不适用或操作不便的情况下,可以用全反射相干自相关法来替代。  相似文献   

20.
增容对回收PET/PP共混物的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不同相容剂增容回收PET/PP共混物,用DSC方法研究了相容剂对r-PET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r-PET对PP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和相容剂对r-PET/PP共混物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观察到PP结晶温度随着r-PET含量增加而提高,r-PET结晶温度随着PP含量增加而降低,相容剂加入明显降低共混物中r-PET结晶温度,但不同相容剂对共混物中r-PET结晶与熔融行为影响不大,共混物中PP结晶性能与相容剂的大分子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