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于2007年1、4、7、10月在苏州河、黄浦江4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水样,分析了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PAA)的组成及含量;并对比分析了北新泾、河南路桥、十六铺和嫩江码头4个站点氨基酸的季节变化特征;结合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域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和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苏州河氨基酸季节变化比黄浦江大;氨基酸降解系数(DI)分析表明研究区域的氨基酸主要来自现场过程和细菌贡献,其中7月份氨基酸最为新鲜;氨基酸降解系数DI和D构型氨基酸成负相关性关系,表明自然细菌来源的D-氨基酸在降解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对苏州河、黄浦江4个固定站点的表层水样进行逐月采集,测定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的含量,结合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参数,研究有机碳的时空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苏州河非汛期时上游DOC质量浓度(4.52±0.48 mg·L~(–1))明显高于下游(3.66±0.32 mg·L~(–1)),而汛期上下游DOC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推测在汛期与非汛期DOC在上下游输送过程中的停留时间不同可能是DOC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苏州河汛期颗粒物δ~(13)C(–29.1‰±1.0‰)比非汛期(–28.1‰±0.6‰)更负,表明汛期浮游生物的生长对POC贡献更大.苏州河汛期与非汛期POC质量分数(POC%)则无明显差异,但非汛期POC%平均值(6.01%±2.27%)略高于汛期(4.10%±0.99%).黄浦江DOC(年平均值3.56±0.31 mg·L~(–1))和POC%(年平均值2.18%±0.56%)上下游差异不明显, DOC呈现冬高夏低的特征.汛期更负的δ13C(–28.1‰±0.9‰)与更低的TSM(79.1±26.4 mg·L~(–1))显示黄浦江汛期时主要受到了太湖来水的影响, POC%表现出汛期高、非汛期低的特征.两条河的有机碳输送均以DOC输送为主,水体自净能力的差异使得苏州河DOC/POC变化范围大于黄浦江.从历史数据比对分析来看, 2005—2016年黄浦江DOC质量浓度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对黄浦江的有机污染治理初显成效,但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质量浓度的高值表明黄浦江有机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富含磷酸盐(PO3-4)的河口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与磷循环的关系,测定了九龙江口水体中溶解态碱性磷酸酶活性(dissolve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DAPA)、颗粒态碱性磷酸酶活性(particulat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PAPA)和总碱性磷酸酶活性(total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TAPA),分析了各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磷营养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九龙江口TAPA空间差异显著,河口上游显著高于河口下游,表层略高于底层;TAPA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秋季TAPA介于85.5~876.5 nmol/(L·h),冬季介于7.5~639.8 nmol/(L·h);秋季AP主要以颗粒态存在,PAPA对TAPA的平均贡献率为(84.9±9.5)%,而冬季PAPA和DAPA对TAPA的贡献率分别为(54.1±26.4)%和(45.9±26.4)%,差别不大。统计分析表明,DAPA与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浓度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盐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溶解态AP主要由DOP诱导而产生,并受河-海水混合影响;PAPA与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Chl-a)相关不显著,说明附着在颗粒物上的细菌可能是颗粒态 AP的主要来源。上述结果说明,有机磷的微生物矿化作用可能是富磷河口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河流沉积物是众多有机污染物的最终储存库.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出黄浦江及支流苏州河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用CCK-8法检测沉积物中的有机提取物对正常人肝细胞L02、人肝癌细胞HepG2以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增殖毒性,综合评价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进而比较沉积物有机提取物对这3种细胞增殖毒性的差异及两条河流沉积物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情况差异.结果表明,黄浦江与苏州河沉积物有机提取物对MCF-7细胞和L02及HepG2细胞表现出不同的毒性效应,黄浦江与苏州河沉积物中的大部分样品对L02和HepG2表现出一定的促增殖效应或没有影响;对MCF-7细胞,除个别样品外,大部分样品表现出细胞增殖毒性效应,并且呈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依赖关系,其毒性大小与采样的位置存在很大关联,这说明黄浦江及苏州河沉积物有机提取物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另外,两条河流对L02和HepG2的促增殖效应和对MCF-7细胞增殖的毒性效应相当,说明两条河流受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强度接近及污染物类型相似.  相似文献   

5.
以六种氨基酸及硝酸铵为氮源培养胞壁结合型生物破乳剂产生菌Alcaligenes sp.S-XJ-1,进而分析菌体对谷氨酸和硝酸铵的利用过程,并建立菌体的生长及氮源利用模型.结果表明:氮源种类和投量是影响菌体产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菌体对氮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有机氮、氨态氮、硝态氮;谷氨酸为氮源时对生物破乳菌产量的促进效果最佳,相比于硝酸铵为氮源时,菌体最大比增长速率和产率系数更高,用于菌体代谢供能的氮源消耗量更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外来入侵植物是否对不同形态氮源具有偏向选择性,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对2种不同形态氮源(NH+4/NO-3)的响应. 结果表明:(1)南美蟛蜞菊在全铵营养条件下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全硝营养条件;(2)南美蟛蜞菊在全铵营养和全硝营养条件下总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SPAD)均显著高于本地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3)在全铵营养条件下,南美蟛蜞菊根部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蟛蜞菊;与蟛蜞菊相比,在全硝营养条件下南美蟛蜞菊根部和叶部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升高,硝态氮累积显著减少. 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为喜铵植物,具有较强的铵态氮同化能力和硝态氮还原能力,对全铵或全硝的极端环境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这可能是南美蟛蜞菊入侵成功的重要机制之一,也说明NH+4-N占优势的土壤生境更易遭受南美蟛蜞菊入侵,可能是南美蟛蜞菊在定居和扩散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氨基酸衍生物有机凝胶的凝胶态、干凝胶态和固态的凝胶分子的晶体差异,证明了在形成有机凝胶后,氨基酸衍生物类凝胶因子以自组装方式发生了重排,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将X射线衍射分析作为判断有机凝胶自组装发生过程的判据,与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合可以用于说明有机凝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和不同季节中肌肉水解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肌肉中水解氨基酸。结果兰州鲇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顺序未呈现出季节性变化特点;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这5种氨基酸的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均随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但在3个季节中仅有秋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苏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等9种氨基酸的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等虽有季节性上升趋势,但在3个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胱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等4种氨基酸含量未呈现出季节性变化。结论兰州鲇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经济鱼类,肌肉中水解氨基酸的种类、含量顺序及多数氨基酸的含量在季节变化中有较大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9.
Alcalase酶解鸡肉蛋白及产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Alcalase酶解鸡肉蛋白过程中氨基酸、肽的释放规律,并通过邻二氮菲-Fe^2+氧化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析产物的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在酶解过程中逐渐增加;酶解产物中肽的总量在前16h不断增加,随后下降;不溶性蛋白的溶出以厦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肽段的降解在酶解初始4h内基本结束;相对分子质量在5000一10000间的肽占总肽的量值在酶解初始4h内显著增加,4—8h内明显下降,随后变化不大(P〉0.1);相对分子质量在3000—5000间的肽占总肽的量值在整个酶解过程中变化不明显(P〉0。1);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000的肽在水解初始8h内占总肽的量值显著增加,随后也无明显变化(P〉0.1).鸡肉未酶解样、不同酶解时间产物均具有显著的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但前者活性更强,这与鸡肉酶解产物中肽和氨基酸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密云水库上游的半城子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2019年针对氮的时空分布与不同来源开展连续监测,分析流域内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识别氮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半城子水库汛期强降雨时期总氮(TN)质量浓度较其他时段明显升高,相应洪水携带氮入库负荷占全年总负荷的90%以上,是氮控制的重点时段;2条入库河流,牤牛河汛期TN成倍超出史庄子沟,在中下游尤为明显,是氮控制的重点区域;库区及入库河流的氮以硝酸盐氮为主,平均占比74.3%,雨季较高;解析重要场次洪水的TN来源,自然因素(林草覆盖和降雨)是主要来源,占比超过60%,其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其中废弃矿区对TN影响较大,应给予重视.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氮源解析和控氮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河流碳输出过程构成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月周期性采样分析,讨论了五华河径流中悬浮颗粒有机质(POM)的性质及其来源,估算了流域有机质的输出通量。结果表明:五华河径流中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有机氮(PO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7 mg/L和0.12 mg/L,其中汛期含量高于枯水期;五华河河流总悬浮颗粒物(TSS)、POC、PON含量以及河流颗粒有机质C/N比与流量的关系揭示五华河径流中POM主要源自流域土壤有机质的侵蚀,而且在迁移过程中受到水体微生物的分解;五华河流域POC和PON年输出通量分别为430 kg/(km2·a)和70 kg/(km2·a),其中汛期POC和PON输出量分别占全年输出总量的74.23%和76.17%。  相似文献   

12.
湿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对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与恢复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珠江 河口湿地污染现状和PSR(压力-状态-响应)体系,从社会和污染因素选取9个压力指标,从生物和非生物方面选取11个 状态指标,从教育、管理和科研方面选取了3个响应指标,构建了珠江河口湿地土壤退化指标评价体系. 运用数据归一化 方法计算每个采样点的退化指数(ID)和综合健康指数(ICH),然后,运用 YAAHPV3层次分析软件对研究区3个典型样 点进行退化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湿地的大部分地区的ICH为6.73~37.52,显示土壤普遍呈现亚健康状况;番禺 区以污染为主的退化驱动比南沙区以围垦为主的退化驱动强度更大,3个典型湿地样点土壤的退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 为11涌洪奇沥湿地(0.4818)、番禺外贸码头湿地(0.3426)、15涌沟渠湿地(0.1756). 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表明,珠江 河口湿地土壤质量状况不容乐观,珠江河口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当以治理土壤污染和减小滩涂围垦幅度进行 开展   相似文献   

13.
有机物对苏州河,黄浦江重金属离子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实验室模拟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苏州河、黄浦江重金属离子迁移规律的二个问题。吸附实验表明大量有机物的存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抑制了重金属离子进入固相。所以苏州河底泥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小于黄浦江。另外,光解实验表明有机物对Cu(Ⅱ)的络合能力远大于对Zn(Ⅱ)的络合能力。故黄浦江和苏州河底泥对重金属的相对富集系数以Zn(Ⅱ)为最小。  相似文献   

14.
图像的恰可察觉失真(just noticeable distortion, JND)阈值是指人眼能够察觉的最小失真, 通常被用于去除图像/视频压缩中的视觉冗余. 针对 JND 模型对颜色和结构特征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复杂度和结构张量的 JND 模型. 首先, 计算图像的颜色复杂度, 将其转换为与视觉敏感度相关的权值, 和对比掩蔽模型结合以提升模型的准确性; 然后, 利用结构张量对局部特征进行表示, 建立基于局部结构特征的调制因子, 估计结构不规则区域的视觉冗余程度; 最后, 将基于颜色复杂度的 JND 模型和基于结构张量的调制因子结合, 建立基于颜色复杂度和结构张量的 JND(complexity structure tensor based JND, CSJND)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 相比于已有的模型, 该模型在主观感知质量相同的前提下, 能使 PSNR 值明显降低; 该模型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 能更准确地估计出 JND 阈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实验室模拟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苏州河、黄浦江重金属离子迁移规律的二个问题。吸附实验表明大量有机物的存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抑制了重金属离子进入固相。所以苏州河底泥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小于黄浦江。另外,光解实验表明有机物对Cu(Ⅱ)的络合能力远大于对Zn(Ⅱ)的络合能力。故黄浦江和苏州河底泥对重金属的相对富集系数以Zn(Ⅱ)为最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生化检测方法测定了拉萨河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并首次对肌肉中的23种脂肪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拉萨河尖裸鲤肌肉(干样)中蛋白质含量为74.40%,4种微量营养元素钙(Ca)1.85%、镁(Mg)1.48%、钾(K)1.68%、磷(P)0.68%;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5.96%,4种鲜味氨基酸的总量为23.39%;肌肉中含量较高的23种脂肪酸中,n-3型(EPA)与n-6型(DHA)含量分别为39.27%和5.38%,比其他淡水经济鱼类含量高。研究表明拉萨河尖裸鲤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态环境下中华绒螯蟹的肉脂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江野生、湖泊放流、网围养殖、池塘养殖4种生态环境的同规格成蟹,对其进行64个肉脂品质指标的测箅.结果表明,组内雌、雄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灰分、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指标差异较小;水分、粗蛋白、氨基酸等指标差异较大,粗蛋白、氨基酸各有显著差异的指标均为雄蟹小于雌蟹.同性别不同生态环境成蟹粗蛋白、氨基酸各指标的差异较小;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水分、灰分、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指标差异较大.综合均值比较结果和实践经验分别选取13个和16个指标,对4组雄蟹、4组雌蟹进行判别分析.判别结果表明所选取指标可较好反映中华绒螫蟹肉脂品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黄河泥沙与水质关系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泥沙河流,泥沙与水相互作用对黄河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根据以往研究工作,对黄河泥沙与水质的关系问题作全面的总结评述和展望,着重于4个问题:(1)黄河泥沙对污染物行为的影响;(2)黄河泥沙中的天然有机质与黄河耗氧有机物水质参数的关系和对污染评价的影响;(3)黄河泥沙中的本底量重金属与黄河重金属水质参数的关系和对污染评价的影响;(4)黄河泥沙中的碳酸盐对水质和对水质监测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浮游植物评价颍河水质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颍河阜阳段浮游植物在 8个段面四季采样 ,进行了种类组成、种群数量、优势种、污染指示种、多样性指数、硅藻指数等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选用种群数量、优势种、污染指示种、硅藻指数对颍河阜阳段水质污染进行评价 .颍河阜阳段水质受到中等偏重程度的污染 ,属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流 ,与过去颍河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相比 ,表明近年人为有机污染进程在加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