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段韬 《科学》2006,58(1):2-4
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在中国率先树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吹响了现代化文化启蒙的号角:最先使用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的排版方式。倡导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使用,便利了科学信息在中国的流通传播;开创了将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在中国进行传播的事业,促进了国人在现代意义下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和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2.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事物间数量关系和几何形状的科学,历来被认为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当前,数学也日益受到社会科学家的重视,认为社会科学没有数学“介入”是难以发展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世间一切事物无不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此研究时离不开数学这个工具;另一方面是由于数学有一整套完善的符号体系,其命题严密、可靠,无可争辩。正因为这样,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达·芬奇就曾指出:“除非通过数学上的说明和论证,人们的探讨不能称为是科学的。” 数学的符号体系是人们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本文简要介绍若干主要数学符号产生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张剑 《科学》2005,57(3):45-49
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方略上,有鉴于此前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国科学社充分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引进与粗浅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全面整体地移植西方科学,才可能使近代科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在高举科学宣传旗帜的同时,中国科学社认识到仅仅停留于口头与纸面的宣传,无论多么动听,都是纸上谈兵,科学需要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1918年从美国搬迁回国后,中国科学社不失时机地将社务重心由科学宣传向科学宣传与科学研究并重转变,在鼓吹宣扬科学研究的同时,建立起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具体实践科学研究,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开辟新路,无论是在科研机构的体制化还是在促进中国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与具体科研成就的取得等方面都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近代科学不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继承,而是西方科学传播的结果。追本溯源,传播西方科学的先行者是一批来自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传学”,从一开始就与传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西学传播的速缓兴衰也与传教事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万历四十四年(1616)五月,南京礼部侍郎沈灌上了一道《参远夷疏》,他指控西洋传教士王丰肃(Alpho-nse Vagnoni,1566—1640,意大利人)等有以“大西”对抗“大明”,以“天主”凌驾“天子”,以治历法“暗伤王  相似文献   

5.
<正>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春晓街道,建筑面积40978平方米,于2014年10月建成开馆,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40~45万人次。全馆设有6个固定陈列厅和1个临展厅,构成以"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创新之路"现代港口知识陈列、"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为主体,以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为补充的基本陈列体系。集港口历史传承、港口知识普及、港口科技探索、水下考古知识普及、地方文化传播和休闲娱乐为一体,是省级的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6.
专家荐书     
《圆的历史:数学推理与物理宇宙》 在我们常见的形形色色的科普书中,数学普及图书是重要的一类。但是,首先,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也由于许多数学普及图书在写作上的枯燥,不少读者还是对它们敬而远之的。当然,例外的例子也有,比如说伽莫夫的那本引人入胜的科普名著《从一到无穷大》,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算是一本数学普及书,尽管它的特色更在于作者由于知识的渊博和想像力的丰富,把抽象的数学与物理学等科学学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叙述。这本《圆的历史:数学推理与物理宇宙》,读过的第一感受,就是与《从一到无穷大》的某种相像。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在中国科学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西方科学开始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科学合流在一起,改变了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方向。方以智的科学哲学思想力图从科学方法论上来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表现了中国传统科学在历史的洄流中向前跃进而又挣脱不了旧有巢臼那样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2012,(Z2):2780
"第五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于2012年8月13~16日在延安成功召开.本届会议受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委托,由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数值仿真重点实验室协助承办.本届会议是自  相似文献   

9.
从数学的视角来考察李约瑟难题,论述了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杨舰  刘丹鹤 《科学》2005,57(5):44-48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事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开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新局面。本文试图追寻历史上中国科学社与清华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近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孔令宏 《大自然探索》1999,18(2):120-124
中国传统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真正产生时起,就依属于,服务于王道政治,这形成了它的一系列特点。在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中强化成熟后的明,清两代,这些特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是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学田制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古代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田赋收入,所以,国家就划拔一部分土地,收取这部分土地的租赋来维持地方学校经费,这些土地就称为"学田".隋唐以前,地方学校主要由政府开办,学田也就只有单一的官学学田.两宋以后,私学发展起来,学田也就有了官私之分.明清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官学、私学在全国普遍建立,学田数额的多寡和实际经营情况就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学校教育情况的重要标志.那么,清代山西学校教育情况如何?也可以通过学田来衡量.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清代山西全省学田数额、来源、经营管理情况的考察,说明当时山西地方的学校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3.
曾甘霖 《自然杂志》2015,37(5):392-396
马丁·加德纳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数学科普大师,他在数学界的地位独一无二。他没有数学博士学位,但他的作品雅俗共赏,让无数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他主持《科学美国人》的"数学游戏"栏目,并使其成为该杂志的"招牌产品";他善于利用公众对魔术的兴趣传播数学知识,魔术在他那里是一种用来数学科普的工具和手段;他还善于运用数学的手段破除人们对数字的种种迷信。他在数学科普领域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数学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在文化系统中的价值取向.同时本文从中国古代数学在十三世纪下半叶价值观念发生变动的角度,对宋元数学的兴衰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力学信息学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鹏  孙升  张庆  张统一 《自然杂志》2018,40(5):313-322
数据在力学的发展中始终属于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角色。在古典力学时代,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总结归纳,科学大师们得出了以牛顿运动三大定律为代表的自然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力学实验自动化技术和高通量技术,使力学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基于迅猛增长的数据来快速发现、发展和革新力学理论,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力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当下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算法,直接智能地优化实验和生产工艺,或者利用诸如符号回归、稀疏回归和流形学习等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发现并给出数据所遵循的公式形式,将数据上升为知识。这一人工智能和力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便是“力学信息学”。基于力学信息学方法,古老的力学学科也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16.
常晋霞 《科学之友》2009,(1):91-91,93
武乡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区武乡、襄垣一带的剧种。武乡秧歌虽然是一个地方小剧种,但它生于乡民,长于民间,唱腔高亢、刚劲、风趣、活泼,极具纯朴、浓郁的地方风格,因而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武乡秧歌的源起虽无文字记载,但据相传唱词考证,约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数学对于科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已不仅仅限于自然科学的范围,而是早已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社会科学中的数学问题,涉及到对哲学与数学关系的再认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也有助于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文章从数学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缘由、表现、意义3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查传捷  李琦 《自然杂志》2012,34(6):318-326
科学界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则:物理是具体模式,其原始术语摘自于真实世界的对象与关系。数学则是理想模式,其原始术语来自于对猜想的演绎。一般说来,物理学以观察、测量与实验为现象辩护。数学则是以推理演绎为物本身辩护。前者是对物理现象的诠释,后者是阐述事物隐含的本质。显而易见,这两种知识有本质上的差异,亦各有先天的盲点与缺陷。因此在入门的瞬间,彼此不一致的裂痕业已出现,并延续下来。这就是千百年来科学知识疑窦丛生的肇因。这篇论文秉持真理,根据宇宙时空结构转换所遵循的自然律为立足点,更为数学打开了通往物理公设化(axiomatisation)的门扉,进而令数学与物理学一致,以破解千百年来科学界“悬而未解”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彻底消弭了自古以来令数学与物理陷于严重困扰的基础危机。  相似文献   

19.
刘建林 《自然杂志》2013,35(5):372-377
细长杆的弹性线模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实际中,如海底电缆、高压输电线、柔性绳索、弹簧、石油工程中的钻杆和抽油杆、纳米纤维和纳米管、DNA和大分子聚合物、攀缘类植物的茎等。弹性细长杆的变形伴随着结构很强的几何非线性,从而对其进行力学分析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整个弹性线的发展史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历史,从问题提出到现在,其时间尺度跨越了大约8个世纪。参与弹性线研究的杰出科学家层出不穷,他们从数学、力学、实验等角度进行了各种探索。笔者主要从平面弹性线、空间弹性线以及弹性线与其他物理现象的比拟等角度对其发展历史加以介绍。弹性线的历史发展也使我们了解到数学力学与工程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如何紧密结合的。  相似文献   

20.
计算是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本文就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作一简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