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阐明牦牛(Bos grunniens)乳的脂肪酸组成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了牦牛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的含量,并与普通牛乳、水牛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试验乳样中均可检测出10多种主要的脂肪酸组分,比例最高的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其比例在牦牛、水牛和奶牛之间存在差异;牦牛乳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5);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1),但普通牛乳中LA含量显著高于牦牛和水牛乳(P0.01).结果提示,与普通牛乳相比,牦牛乳中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高含量的CLA,赋予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2.
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生降脂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激光诱变红曲霉(Monascus)菌株,获突变株T-0013.研究其产洛伐他汀类物质的最佳固体发酵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T-0013菌株用大米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氮源D和微量元素C组合,培养基初始为pH5.0,含水量控制50%,采用28℃培养,洛伐他汀类物质的产量最高.此外根据红曲霉色素产量与洛伐他汀生成量的关系,推测红曲霉产洛伐他汀的生物合成途径,可能是红曲色素生成途径中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3.
光质和光照时间对银杏叶片黄酮、内酯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光质及光照时间对银杏叶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波段的光(如红光)不利于黄酮和内酯类物质的积累而有利于植株的生长;短波段的光不利于生长但有利于黄酮和内酯类物质的积累。光质也影响银杏叶光合速率、PAL活性和相对生长量的大小。光照时间对银杏叶黄酮和内酯类物质含量、PAL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对植株的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栋  张立攀  赵梦瑶  王潇 《河南科学》2022,(10):1592-1601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研究分析了‘洛阳红’和‘黄冠’牡丹的花香组分.结果表明:(1)共检测鉴定出186种化合物,包括醛39种、酮6种、醇42种、酸5种、酯18种、烷烃14种、烯烃34种、芳香烃9种和其他类物质19种.(2)含量较高的有醛、醇、酯、烷烃、烯烃类物质和其他类物质,是构成香气的主要组分,其中,‘黄冠’中醛、醇和烯烃类物质比‘洛阳红’高,因此具有更加浓郁和香甜的气味特征.(3)相比普通一维气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出了更多的香气组分,分析更为全面.(4)GC×GC-TOFMS具有峰容量大,灵敏度高的优点,用于牡丹花香气研究更具优势.该研究为建立牡丹花香气指纹图谱及研发牡丹香精香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牧民家庭自制牦牛酸奶以及牦牛奶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的含量.结果显示:牦牛酸奶和牦牛乳中检测到14种主要的脂肪酸,相对比例高的包括豆蔻酸、棕榈酸、油酸和硬脂酸,占总脂肪酸比例的90%以上.牦牛酸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31.7%,共轭亚油酸含量为0.981±0.481mg/g,高于普通牛乳和酸奶.牦牛酸奶与牦牛奶中各种脂肪酸的比例基本接近.提示在酸奶制作过程中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甜菜粉、甜菜粕、甜叶菊、甘草渣及麸皮为原料用冠突散囊菌发酵产洛伐他汀,分别考察了这些原料和不同因素对洛伐他汀产量的影响.甜菜粉作为培养基时洛伐他汀的含量最高为95 mg/kg.添加0.15%维生素B_2以甜菜粉为原料产洛伐他汀的量最高(134 mg/kg),与不添加维生素B_2相比产量提高了41%,以添加量(A)、发酵温度(B)、发酵时间(C)及接种量(D)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洛伐他汀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添加量(A)接种量(D)发酵时间(C)发酵温度(B).最优组合为A_2B_3C_1D_2,在此条件下洛伐他汀产量为146.4 mg/kg.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纳豆配方中氨基酸、总黄酮、总糖等营养成分和C/N比,为下一步开展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氨基酸分析依据国标GB/T 5009.124—2002、GB/T 5511—2008采用(835-50型)氨基酸分析测定仪检测;总黄酮、总糖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国标GB/T 5009.8—2008检测,将总葡萄糖和总氨基酸之比作为评价配方中C/N比指标。结果:和传统纳豆比较,薏米纳豆和苦荞纳豆氨基酸比例及C/N比下降,总黄酮、总糖含量大大提高,还改善了纳豆的不良气味,增强了纳豆的营养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保健食品市场调查结果探讨保健食品管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市八大城区24家零售终端销售的保健食品进行功能与形态分布等状况调查,来探讨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到的产品共计501种,其中功能类保健食品451种,功能分布列前5位的是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减肥以及抗氧化;主要原料使用频次列前5位的是西洋参、黄芪、人参、珍珠和当归;功效成分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是总皂甙、总黄酮和粗多糖;产品型态以胶囊、口服液、片剂等药品形态为主,而以普通食品、饮料、酒类型态的所占比例均不足1%.结果提示,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中存在对新老产品功能声称统一规范管理的问题、主要原料分类管理与研发的问题、审批制度不严谨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兰州市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出租车及同型号的93#汽油车的汽车尾气进行采样,对比分析天然气汽车与汽油车尾气中有机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尾气中共检测出3种类型的物质总计18种,其中烯烃类物质9种,烷烃类物质3种,苯类物质6种;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中共检测出4种类型的物质共计38种,其中烯烃类物质9种,烷烃类物质3种,苯类物质22种,多环芳烃类物质4种。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几乎不含有具有致癌作用的苯类物质和多环芳烃类物质,而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中该类物质却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酿酒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株,研究以洛伐他汀含量、红曲色素色价、桔霉素含量及红曲菌产酶能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固态发酵法从不同产地40份红曲米中筛选出1株高产洛伐他汀的菌株H5-3,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判定该菌株为紫色红曲菌。经过检测,菌株H5-3的洛伐他汀产量高达17.90mg/g,红色素色价3195.27μ/g,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分别达2514.26、0.32、300.19U/g,且该菌株不产桔霉素,是可应用于红曲黄酒酿造的功能红曲菌。进一步将该紫色红曲菌H5-3应用于红曲黄酒的酿造,制得的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质量浓度63.75mg/L,红色素色价22.86μ/mL,酒精度14.86%,总酸4.90g/L,氨基酸态氮0.83g/L。对制得的红曲黄酒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发现有机酸质量浓度为12.70g/L,其中乳酸、乙酸、琥珀酸、酒石酸、柠檬酸为其主要成分,分别占总量质量分数的28.2%、21.9%、14.5%、12.2%、5.7%;游离氨基酸质量浓度3540.58mg/L;在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酯类、醇类为主要成分,分别占总量质量分数的48.4%、43.9%,其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正丙醇、苯乙醇等含量较高,对风味有较大贡献;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比例协调。希望研究对传统红曲菌种资源的发掘利用以及红曲黄酒保健功能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酸角( Tamarindus indica Linn.)属苏木科酸豆属常绿乔木,其果实是一种热带水果,可鲜食或加工成饮料和其它食品,甜角是酸角的变异类型,以味甜区别于酸角.作者以产于我国云南元江县的酸角及从泰国引种的3个甜角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果实形态及果实的蛋白质、总酸、总糖、主要维生素、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及糖酸比.结果显示:3个甜角品种的果实较大,果肉含量较高;酸角和甜角总酸、总糖及主要矿质元素的含量较高,酸角总酸和总糖质量分数为11.6%和47.4%,甜角的总酸和总糖质量分数最低的为3.1%和57%,镁、铁、锌和钙的质量比分别都达到了22.8,1.3,0.28 mg/100 g和78.6 mg/100 g以上;酸角和甜角在维生素C、总糖、总酸的含量上差异明显.这些将为酸角和甜角的推广及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银杏花粉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5个不同地区百年左右的银杏雄树花粉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银杏花粉中黄酮和内酯的含量.结果表明:银杏花粉主要含有以山奈素为母核的黄酮醇苷,以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为母核的黄酮苷的含量相对较少,银杏花粉总黄酮含量平均为20.44 mg/g;还发现银杏花粉中的内酯成分为银杏内酯A,其含量平均在2.22 mg/g;不同地区间银杏花粉之间的黄酮和内酯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银杏花粉之间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差异与气候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初步筛选出黄酮和内酯含量较高的重庆01、广德01、北京01、康县01等4个单株作为备选的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3.
野生欧李果实中不同形态钙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浸提剂(H2O,1mol/LNaCI,2%HAC,5%HCI)逐级提取,分析测定了野生欧李不同类型(大果型和小果型,小果型土壤施钙和叶面喷钙,大果型高位嫁接和低位嫁接)果实中的不同形态钙含量。结果表明:大果型和小果型果实中以活性钙(水溶钙和果胶钙)积累为主,不同形态钙含量大小为水溶钙含量〉果胶钙含量〉磷酸钙含量〉草酸钙含量〉剩余钙含量;小果型土壤施钙和叶面喷钙果实中总钙量增加,与实生小果型果实比较,活性钙组分下降,非活性钙组分增加;大果型高位嫁接和低位嫁接果实中不同形态钙组成比例大小并未改变,嫁接接口的高低影响果实中总钙量及不同形态钙的含量。研究提出,野生欧李果实中活性钙组分多,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是人体补钙之佳品。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同步荧光光谱、二维相关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养殖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与Cu(Ⅱ)络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Cu(Ⅱ)络合后,溶解性有机物中多糖和蛋白质质量浓度分别从24.1、 19.2 mg/L下降到17.5、 2.35 mg/L;溶解性有机物中主要荧光组分分别为蛋白质类物质、富里酸与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有机物与Cu(Ⅱ)反应后,不同荧光区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并且荧光猝灭发生的顺序为富里酸与腐殖及类物质、蛋白质类物质。  相似文献   

15.
文蛤多肽粉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肉为原料,采用复合胰蛋白酶酶解,通过喷雾干燥工艺得到文蛤多肽粉.根据检验标准GB1519.3-2003食品急性毒性试验中最大耐受剂量法,对清洁级KM小鼠无毒害作用,作用后小鼠均健康无异常反应,解剖无明显病变,其LD50>15 g/kg体质量.对文蛤多肽粉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了其总氮、蛋白质、氨基酸、总糖、还原糖、脂肪、灰分及Na、K、Ca、Mg、Fe、Cu、Zn、Cd、Ag、Pb等金属元素的含量.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分析了文蛤多肽粉分子量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该文蛤多肽粉中蛋白质、氨基酸和对人体有益的金属元素含量丰富,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含量都大大低于国家食品检验标准的安全剂量,氨基酸种类齐全;多肽分子量均小于5 200 u,其中分子量小于1 000 u的多肽占总多肽含量的69.03%.  相似文献   

16.
制备洛伐他汀微丸胶囊并建立其质量标准。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洛伐他汀胶囊;HPLC法测定洛伐他汀含量、建立含量均匀度及溶出度测定方法;结果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质控方法可靠。制备的洛伐他汀微丸胶囊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关于胶囊制剂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和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磷钨酸(PW)、氢氧化铌改性分子筛的表面酸性和结构,用催化法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研究其酸催化性质。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结构、表面酸含量和磷钨酸、氢氧化铌在催化剂中所占的比例,都显著地影响烷基化反应;Dawson结构的磷钨酸比Kiggen结构的磷钨酸具有较好的催化烷基化反应活性;随着磷钨酸含量的增加,催化剂B酸量先增加后减少,L酸量减少;随着氢氧化铌含量的增加,总B酸量和L酸量都减少,催化剂的活性随总B酸量与总L酸量比值的增加而提高;用磷酸或草酸处理氢氧化铌,总B酸量与总L酸量的比值增大,可进一步提高分子筛的活性和寿命。研究结果还表明:强B酸不利于脱烯烃反应。  相似文献   

18.
大豆磷脂对小鼠学习记忆及脑内SOD和脂褐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大豆磷脂对小鼠学习记忆及脑内S0D活性和脂褐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磷脂能提高小鼠在新环境中的镇静能力,显著增强小鼠的学习能力,但对其记忆保持能力无明显的影响;能显著提高小鼠脑中S0D活性,极显著地降低小鼠脑中丙二醛的含量,但对小鼠脑中脂褐素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大豆磷脂具有抗衰益智的作用,作为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不同部位灵芝及子实体提取物中总三萜酸含量测定方法.灵芝样品用乙醇提取,依次经氯仿、5%碳酸氢钠萃取,酸化后再用氯仿萃取、浓缩至干,称重,即得灵芝总三萜酸量.结果:灵芝子实体总三萜酸为(8.58±0.25)mg/g,孢子粉为(3.48±0.03)mg/g,菌丝体仅为(1.75±0.09)mg/g;菌盖总三萜酸含量为(12.62±0.22)mg/g,菌柄为(7.66±0.08)mg/g.10批次灵芝子实体的总三萜酸含量范围为4.3416.39 mg/g.灵芝子实体提取物中的总三萜酸含量以醇-水提取物的最高为(208.70±5.54)mg/g;碱水提取物的最低,仅为(123.07±4.99)mg/g.HPLC初步分析子实体和孢子及子实体提取物间三萜酸成分大部分相同.本法适用于灵芝子实体及其提取物、灵芝孢子和菌丝体总三萜酸的含量测定,结果可靠,可为灵芝产品质量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蛇龙珠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微波处理条件(功率、温度、时间和方式)下,对葡萄酒中总酚、主要酚类化合物、总酸和主要有机酸化合物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微波对葡萄酒风味变化的具体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微波处理条件对酚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影响程度不同,增加了咖啡酸、没食子酸、Mv-3-glu的含量,降低了总酚、儿茶素、总酸、乙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的含量,对Cy-3-glu、丁香酸、酒石酸、乳酸、草酸含量的影响不大.葡萄酒经100 W、6 min、40℃和间歇方式微波处理后,葡萄酒中酚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含量与自然陈酿过程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