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韩城矿区高硫煤脱硫固硫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城矿区硫煤主要是指11^#煤。11^#煤平均全硫含量为4.36%,平均有机硫含量为2.18%。对11^#煤分别进行了燃前脱硫、燃后烟气净化脱硫及燃中固硫可行性研究,从脱硫率、经济价值及实用性方面综合考虑,结合韩城矿区地层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认为11^#煤适合于采用添加碳酸岩固硫剂进行硫中固硫处理。  相似文献   

2.
对陕西韩城等矿区现主采的石炭 -二叠系煤层——— 2 # ,3# ,5# ,1 1 # 煤的全硫、无机硫、有机硫和硫酸盐硫的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 2 # (下二叠统 )煤的平均含硫量为 0 .47% ;3# 煤(下二叠统 )的平均含硫量为 0 .63% ;5# 煤 (上石炭统 )的全硫平均含量为 2 .2 1 % ,煤中的硫主要为无机硫 ;1 1 # 煤 (上石炭统 )的全硫平均含量为 3.99% ,主要为有机硫 ,有机硫的含量占全硫含硫的 55%~ 90 % .同时 ,对煤的含硫量与煤中灰成分等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生物脱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煤炭脱硫方法。本文研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L1对南山高硫煤中无机硫的脱除情况。考察了脱硫前后原煤中硫含量、灰分以及煤热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用L1对原煤进行生物脱硫后煤中黄铁矿硫含量由原来的0.48%降低到0.20%,无机硫脱硫率达到67%,灰分含量由原来的6.1%降低到4.3%,煤的热值由原来的6349 cal/g增加到6370 cal/g。并且通过XRD、SEM、TG以及FTIR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煤炭脱硫前后的结构及成分变化。结果显示原煤脱硫后比脱硫前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胡家河井田原煤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为脱硫、降硫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用了趋势面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胡家河井田3#,4#煤层原煤的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胡家河井田3#煤层属中硫~高硫分煤,以中高硫分煤为主,4#煤层属特低硫~中高硫,以低硫分煤为主;原煤的硫分以硫化铁硫为主,次为有机硫,硫酸盐硫含量最少;井田中部,硫分含量较高,井田西南部和东北部,硫分含量较低,说明原煤硫分从井田西南和东北向中间递增;原煤硫分的成因和分布与成煤原始植物、水文条件、沉积环境、地质构造都有一定关系,原煤全硫含量与灰分成负相关,淡水沼泽中硫的聚集与植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及覆水深度关系更为密切,说明硫分的形成和成煤环境中的外来碎屑关系不大,与煤形成时的泥炭沼泽的环境和成煤物质密切相关,因此胡家河井田原煤含硫的主控因素为成煤原始植物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西山高硫煤的硫含量及分布的初步分析,研究了多种脱硫方法的可行性。由于西山高硫煤的个体特性,单纯用常规洗选、加固硫剂难以使硫含量满足客户要求,使用各种方法综合脱硫可以大大降低其硫含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西山高硫煤的硫含量及分布的初步分析,研究了多种脱硫方法的可行性.由于西山高硫煤的个体特性,单纯用常规洗选、加固硫剂难以使硫含量达到客户要求,使用各种方法综合脱硫既可以大大降低硫含量,又可以弥补各自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韩城地区煤田构造变形特征和含煤地层赋存的规律,指导该区的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在系统总结韩城矿区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提出了矿区控煤构造样式,总结出矿区构造控煤模式。研究认为韩城矿区构造控煤样式共有3大类8种类型,其形成机制主要以挤压作用为主,辅以拉张和走滑作用。煤层赋存规律与控煤构造样式与模式密切相关,韩城矿区普遍存在聚煤前古构造控煤模式、同沉积构造控煤模式和后期构造控煤模式等3种构造控煤模式。综合韩城矿区地质构造发育机制,解释了韩城矿区东南浅部瓦斯含量高于西北深部的反常现象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西山高硫煤的硫含量及分布的初步分析,研究了多种脱硫方法的可行性。由于西山高硫煤的个体特性,单纯用常规洗选、加固硫剂难以使硫含量达到客户要求,使用各种方法综合脱硫既可以大大降低硫含量,又可以弥补各自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循环流化床炉内固硫效率较低的现状,采用含硫量1.8%的煤矸石、含硫量1.98%的煤,选择石灰石为脱硫剂,按Ca:S为2,混合煤与脱硫剂;并选用NaCl、K2CO3和象草作为脱硫添加剂,分别按不同比例与石灰石混合;使用快速智能定硫仪进行脱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3种添加剂可以提高石灰石脱硫率,800℃时脱硫效率最高.NaCl、K2CO3和象草的配比分别为1%、1%和20%时,煤矸石的脱硫效率最高.NaCl、K2CO3和象草配比分别为2%、1%、20%时,煤的脱硫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分析了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危害,其与含硫煤的关系,阐述了煤炭脱硫的重要性与国内常见的煤炭脱硫方法,通过煤质监测工作抽测大连市47家用煤单位,利用库仑滴定法对煤中全硫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7家用煤单位煤中全硫含量监测结果全部达标,超标率为0,证明大连市市场上目前所使用的煤炭,经过脱硫后煤中硫含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降低了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为推动城市空气质量大幅度改善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沈阳红阳三矿煤中各种硫分、灰分和不同密度级的全硫,并研究了硫分与粒度、硫分与密度、硫分与灰分及硫分布率与密度等的关系·指出无机硫占煤中全硫质量分数的7739%,是该煤中硫的主要形态;煤中硫的分布是均匀的,不随粒度、密度、灰分的变化而变化;煤样中黄铁矿呈细小颗粒浸染于煤有机质中,用常规方法脱除比较困难;有机硫的质量分数约为20%,且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脱除方法,故暂不考虑其脱除问题·  相似文献   

12.
燃煤过程中硫析出特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为具体深入的研究燃煤过程中硫的析出规律,使燃煤过程中硫的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利用管式炉燃烧实验,分别考察了包括煤种、停留时间、粒度、温度等不同因素对燃煤硫析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硫的析出影响最为显著,停留时间次之,粒度和煤种对硫的析出影响较小.燃煤过程中硫析出影响因素的研究为硫的污染排放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管式炉正交实验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煤燃烧过程中,气态硫化物的生成不仅与燃烧条件有关,而且与煤质特性和煤中硫的赋存形态有关。在确定的燃烧条件下,煤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影响最大,燃烧温度的影响次之,燃烧气氛的影响较小。正交实验结果所揭示的影响硫析出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重要度及影响趋势,为考察各单因素对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几年在该和田布雅矿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通过收集以往施工钻孔煤质化验资料和近年施工钻孔煤质化验成果,发现矿区内煤层全硫含量变化较大,研究矿区内煤层中全硫的赋存分布规律,对地质勘查和综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煤中硫分的存在形态以及硫在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分析了硫分对锅炉的腐蚀和对环境的污染,介绍了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特点,提出了预防燃煤中硫分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城市污泥与神府煤共气化过程中硫元素的挥发行为。结合X射线衍射(XRD)分析与热力学计算,讨论了含磷化合物对硫挥发行为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污泥中磷酸铝可与硬石膏发生反应,使混合物中硫元素在较低温度下挥发出来。当气化温度为900~1 200℃时,污泥对硫元素挥发比例影响最为显著。当气化温度为1 000℃时,含磷质量分数为0.5%与1.0%的污泥-煤混合物中,硫元素挥发比例较神府煤分别上升了19.2%和35.5%。当气化温度高于1 300℃时,样品中大部分硫元素挥发出来,污泥对混合物中硫元素挥发比例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古交矿区8号煤中有机硫含量较高,占全硫的一半左右。首次对8号煤层进行了煤中有机硫的光电子能谱(XPS)测试,采用带能谱和波谱的扫描电镜对2号、7号、8号煤层中不同显微组分的有机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8号煤中有机硫以多环含硫化合物或噻吩型硫为主;在不同煤层的显微组分中其有机硫含量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同一煤层的显微组分中,不同亚组分的有机硫含量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氧化铜对钙基化合物固硫作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了氧化钙,氢氧化化钙和碳酸钙三种化合有在高温条件下的固硫效果,并考察了氧化铜对这三种化合物固硫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地质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硫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于煤的有机分子之中 ,由于其组成复杂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 ,关于煤中有机硫化合物的类型结构和丰度的细致研究仍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有机硫的赋存状态、结构、形成机理和成因等 ,以加深对有机硫的认识 ,为脱除煤中的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chemical state of sulfur existing in superhigh-sulfur coal has been studied with high-performance static secondary mass spectrometry. A species of polysulfur ions, as most reasonabl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s of molecules of elemental sulfur or sulfurite, is observed and exactly determined through accurate mass analysis and isotopic pattern analysis. From the observation, the chemical form of elemental sulfur is considered to occur naturally in coal, particularly in its organic phases or maceral such as telocollin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