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浮游生物研究—Ⅰ.浮游动物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989~1990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类频级、优势类群。主要种和生物量;统计分析掠食性与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生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浮游动物与代表水库营养状态指标的总磷,透明度和深度的关系。提出浮游动物个体越小,其生物量与水库营养水平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17个站位的大中型浮游生物与水质参数分析,研究了大中型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长江口咸淡水混合影响下,长江口-东海陆架断面浮游生物物种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随盐度增加而增大,且淡水及低盐度站位与高盐度站位的优势物种存在显著差异。长江口-东海陆架关键断面13个站位的大中型浮游生物密度及生物量与叶绿素a无显著相关性,与营养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上行效应并非控制该断面浮游生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咸淡水混合所致多因素变化的复杂影响下,该断面大中型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盐度相关的区域性差异。首次利用浮游生物在线成像和分类设备(CPICS)在多个高盐度站位开展原位观测,获得了多种大中型浮游生物的原位影像,可对夜光藻、双生水母等大型浮游动物鉴定至种,对桡足类鉴定至亚纲。CPICS垂直布放原位观测与野外垂直拖网采样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物种数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海洋浮游动物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中国的海洋浮游生物学由我们已故科学家郑重、金德祥教授创建于本世纪40年代。近10年来,该领域继续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在浮游动物生物学方面,揭示了台湾海域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发现水母类39个新种,桡足类2个新种,并对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群落结构、微小型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基础生态学取得了系列成果。同时,开展了实验生理生态学及个体生物学研究。其中,浮游动物生化组成与生理生态功能、浮游桡足类卵型与滞育、浮游动物能学、主要浮游动物染色体、生活周期与世代,摄食生态,经济贝类幼体附着与变态等研究。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2—1983年调查资料,阐述了舟山群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类群组成和主要种类,共有藻类162′属,动物256种。舟山群岛淡水浮游生物具有以下特点:各水体周年的生物量都较高,藻类中咸淡水种类较多,原生动物的砂壳纤毛虫种类多,且数量大。6—11月在水库、溪流水体普遍出现胶鞘轮虫。迈氏三肢轮虫是优势种群。轮虫是决定水体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从两个水体渔产潜力估算,提出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16,(2)
正浮游生物是生活在水体中、大小通常以微米或毫米计的小生命,其英文名(plankton)来自拉丁文planktos,意思是"漂流者",这是因为它们大都只能随着浪潮、涡流或洋流而移动。浮游生物往往生活在流动较慢的水体中,如海洋、湖泊和池塘;在水流较快的溪水和河流中分布较少。从营养方式看,浮游生物可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浮游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  相似文献   

6.
佛子岭水库浮游生物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对佛子岭水库进行水质理化监测的同时.对水库5个站点进行浮游生物群落生态调查。佛子岭水库共检出浮游藻类8门221种,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检出浮游动物83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水质生物监测评价结果表明,佛子岭水库受到轻一中度污染,水质等级为II类,属中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7.
松江鲈鱼降海洄游期间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真骨鱼类消化器官的形态学研究已有不少报导,但涉及洄游性鱼类不多.对降海繁殖的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一生中所经历淡水和海水两种不同生境后消化器官的组织学变化,国内外尚未见有报导.为此,我们对本课题进行研究,藉以了解松江鲈鱼在洄游过程中消化器官的组织生理特点,为松江鲈鱼的养殖和其他降海繁殖鱼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东海管水母类的研究过去仅局限于西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曾在东海北部124°E以东海域采集浮游生物,1977年10月30日在东海的东北部(30°45′N,128°30′E),从水深800米至海表面作垂直拖网,获得许多管水母,经鉴定,其中多齿角锥水母和盔形双体水母两种国内未报导过。这两种主要栖息于200—1000米水层,属于中层浮游生物。我们所获标本很完整,较为难得,特将它们的形态特征记述于下,并讨论它们与邻近种的区别及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9.
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1月(秋季)在舟山近岸及邻近海域(29.0°-31.0°N,121.5°-123.0°E)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得到的浮游生物样本,对该海域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均匀度指数、多样性等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舟山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3种(包含浮游幼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为桡足类,共有30种,优势种共有20种,为小毛猛水蚤、小拟哲水蚤、大同长腹剑水蚤,双生水母,百陶箭虫,漂浮小井伊糠虾等。调查海区浮游动物丰度处于5.19~3 774.54 ind/m~3之间,其空间分布呈现近岸低,近海高的特征。本次调查海域整个水层的温度平均值、盐度平均值也呈现近海相对较高而近岸相对较低的趋势。在舟山本岛东部,由于台湾暖流的经过,温度和盐度较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氮、磷是海洋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海洋环境营养盐比例失衡的影响不仅会频频引发有害赤潮,也会显著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氮、磷的变化首先会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发生改变,同时使它们作为饵料的营养价值也发生变化,氮、磷也是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元素,会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浮游生物作为海洋里的重要生物功能群体,研究它们对氮、磷的受限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有利于生态计量学在环境控制上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浮游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年8月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在沿岸和近杭州湾口门一侧较高,在大金山岛周围区域较低;浮游动物丰度平面分布不均,仅在近杭州湾口门一侧出现一高值区;浮游植物密度的数量变化与表层悬浮物(r=0.906,P=0.013)呈显著负相关,与表层无机氮(r=0.835,P=0.038)呈显著正相关,与底层无机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7,P=0.004),与表、底层无机磷(表层:r=0.541,P=0.268,底层:r=0.605,P=-0.280)、浮游动物丰度(r=0.083,P=0.876)相关性不显著,水动力作用对其平面分布有一定程度影响;与历史资料相比,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近年来呈升高趋势,浮游动物丰度则呈下降趋势,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非一致性,反映出浮游动物未能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该水域浮游生态系统可能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浮游植物"水花"的形成机制和动态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浮游植物"水花"表现为浮游植物种群密度呈周期性的快速增长和快速消退等动态,从数学模型上看就是可激励系统.本文利用简单的浮游生物捕食模型,研究了浮游植物产生的毒性对具有浮游动物稀释毒性系统可激励的影响.通过对所建微分方程模型的分析,得到了系统产生hopf分支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没有浮游动物稀释毒性的系统中,浮游植物产生的毒性不能使系统呈周期性动态;可在浮游动物稀释毒性时,适中的毒性会诱导系统产生极限环.通过模拟,得到了由于浮游动物对毒性的稀释而能够促进"水花"形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虾池生态系浮游生物亚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TELLAII建立虾池生态系浮游生物亚模型,模拟虾池生态系中浮游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物量变化。模型中的生物状态变量是浮游植物的浮游动物,表达为能量单位kJ/m^2。,光和温度为强制函数,该模型模拟在一定的光照和温度下,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和DIP在6月份到9月份4个月的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变化趋势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海绵动物是一类原始而古老的多细胞动物。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生活在淡水水域中,我国从南到北都有淡水海绵的分布。淡水海绵为补肾助阳药物之一,名曰“紫稍花”。淡水海绵具有一定的耐污能力,又可作为中污带水域的指示生物。 有关我国淡水海绵的调查报导不多,曾有祁天锡(N.Gist Gee)和胡经甫(C.F.wu)两人于1927~1932年在北京{博物学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秉志先生(1949)写过一本通论海绵的小册子。以上的报导,有的列出了我国淡水海绵的名录和分布,或在形态分类方面作了工作,而在个体生态方面描述不多。  相似文献   

15.
流域生态学: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一个新途径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一、淡水生态系统研究的特征与问题人类文明主要集中于淡水生境。世界的河流、湖泊、水库、溪流和湿地提供了大部分饮用、农业、卫生和工业用水,同时也是大量鱼类、两栖动物、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但人们对地球上淡水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极为贫乏。由于盲目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淡水系统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海洋或陆地系统具有本质的不同。陆地或海洋中的生命,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基本上生活在或多或少连续的介质中,物种只需适当调整其活动范围就可以适应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但淡水生境相对不连续…  相似文献   

16.
铁佛寺水库在豫南丘陵山区是一座浅山山谷型中型水库。笔者对水库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消长规律,及其对网箱养殖鲢鱼和鳙鱼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库区合理利用浮游生物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千岛湖位于钱塘江上游新安江主流上,是中国北亚热带地区的大型深水水体,水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夏季出现温跃层。枝角类(Cladocera)是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具有垂直分布及昼夜迁移的特性。为阐明枝角类垂直分布格局及昼夜迁移对水温垂直分布的生态响应,选择千岛湖坝前段超过60m水深的湖区于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按季节进行昼夜垂直分层采集,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e)为对象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透明溞是千岛湖坝前段湖区四季的优势种,基本以聚合的模式(MI>1)分布于垂直水柱中,春、夏、冬3季有正常迁移现象,秋季则无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千岛湖温跃层的出现加强了透明溞在垂直水柱中的聚集,促进了其夜间的上迁运动,使其成为坝前段湖区表底层水体物质交流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2017年4月—2017年9月对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保护点、红星保护点和高井庙放归区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进行调查研究,共检测出底栖动物3门11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检出17科34种。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活动期春夏季节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但从整体来看,扬子鳄活动期底栖动物组成以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在活动期不同季节波动较大,表现为夏季春季,而同一季节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扬子鳄保护区春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而丰富度指数d在不同季节变化不大,大多数在0. 8~2. 3之间,均匀度指数J在0. 7~0. 9之间。综合判定,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相对稳定,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该生态群落与扬子鳄在保护点塘口分布的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内陆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程度地影响淡水鱼类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如工业废水的污染,严置影响鱼类的索饵、繁殖及其生态环境;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得不到恢复和补充;江河修筑闸坝,严重影响洄游性鱼类溯河产卵繁殖。上述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季节潮白河流域水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0年9月(秋)和12月(冬),2021年3月(春)和6月(夏)对12个水库监测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开展调研。4个季度共采集并鉴定浮游动物67属90种,其中夏季种类最丰富,春季最少。水库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夏季达到峰值,均值分别为231.5 ind./L和0.199 mg/L;春季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60.8 ind./L)和生物量(0.075 mg/L)均最低。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夏秋两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密度组成均以轮虫为主,冬春两季则以原生动物为主。侠盗虫在水库四季均为优势类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亚硝酸盐氮和总有机碳均显著正相关,浮游动物丰富度则与硝酸盐氮、总氮和总磷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水温、亚硝酸盐氮、总有机碳和电导率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较全面地揭示了不同季节潮白河流域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变化规律,可为流域内水生态健康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