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激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之际 ,“环境激素”这一新名词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环境激素在英语里叫做endocrinedisrupt ingchemicals ,或叫做endocrinedisruptors,直译叫做“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激素是指在生物体内分泌的物质。环境激素则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 ,对人体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 ,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 ,通称为“外因性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环境激素与其他环境污染物不同 ,它具有扰乱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关系到人类的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2.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的激素吗?与英文中的environmental hormone是否有对应关系?如果你第一次接触“环境激素”这一概念,产生上面的联想恐怕不足为奇。因为在中英文中,环境——environment,激素——hormone,它们各自的意义较为单一,对应关系十分明确。但是,如果你对所谓的“环境激素”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这是错误的!原因自然是由于“环境激素”一词表意不确切,让人产生了歧义。那么,“环境激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有必要追溯它的来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环境污染造成内分泌紊乱的现象逐步引起重视。环境污染中有一类特殊物质,由于它们具有扰乱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殖问题。这类物质的中文名称,目前所见的有“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如,刘烨主编的《科技大反扑——现代高科技社会的生存指南》一书中有一段相关叙述:“1996年,美国一名环境记者戴安·达玛诺曾把造成生物和人的畸变的多种物质统称为‘环境激素’。她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对人和其他生物体带来任何影响,但是,它类似激素的方式对生物体产生作用,使生物体原有的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从而造成畸变”[1]。海天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一部中译本日文专著的书名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该书将环境荷尔蒙解释为:“存在于客观环境中,一旦进入生物体内便可以起着同生物体的内分泌自然荷尔蒙相似作用,并以此扰乱生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正式名称为外因性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即一般叫做环境荷尔蒙的化学物质”[2]。该类物质迄今为止公开报道的约70余种,其中约有40种以上是农药成分。其来源有:农药、除草剂,染料,芳香剂,涂料,除污剂、洗洁剂,表面活性剂,氟利昂,重金属,各种塑料制品,药物,各种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动物、植物性激素,二英。举例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给以上这些来源复杂、与人体内分泌之“激素”相去甚远的化学物质以“环境激素”而名之,是非常不确切的,不符合该词的本义。但现在这一名称却被媒体较为广泛地使用,如《健康报》自1998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曾连续五次刊登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森千里访谈录,即用了“环境激素”之称。其他报刊也都沿用这一名称。而用激素的旧称(音译)来译为“环境荷尔蒙”就更不规范了,见文献[2]。《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一书中列有“环境荷尔蒙问题年表”,从中可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协同化学品安全国际规划署于1972年出版了《影响荷尔蒙的化学物质》一书,指出化学物质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该书“参考书目”部分可知,1997年日本环境新闻社出版的《环境ホルモン——外因性内分泌搅乱物质问题に关すゐ研究班中间报告书》,“外因性内分泌搅乱物质”这一全称还在使用,但已出现“环境ホルモン”的缩写形式。而其后出版的日文书籍就均以“环境ホルモン”取代了“外因性内分泌搅乱物质”这一名称(ホルモン,即日文对hormone之音译)。从中可以看出“环境激素”的原委。由于我们国家有关该方面的知识较多翻译自日文文献,翻译者受日文名称的影响而简单地采用了“环境激素”的译名,笔者认为这是“环境激素”泛滥的原因。该专用词语源出英语“endocrine disruptors”,是“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的缩写(出于简化,其中的“disrupting chemicals”合并为“disruptors”。[2]该词直译应为“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其全称为“外因性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从中可以看出,其英文定义中,为了简洁而省略了“外因性”之限制词。但这与日文中失去直译、转译为易产生歧义的“环境激素”一词有着根本的不同。显而易见的是,转译而来的“环境激素”一词明显存在着表意不确切、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其实在日文中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有些文献不得不在提及“环境激素”时再加上这样的注释——“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3]。因此在这里提出来,供有关专家进行思考,争取尽快给出一个确切的中文名称。为抛砖引玉,在此提出个人建议如下。笔者经过关注与思考,认为还是应当创立新词为好,建议将“endocrine disruptors”译为“外扰素”。释义如下:外——“外因性”之精简,相对于生物体内而言,即来源于环境;扰——干扰、扰乱,针对该类化学物质扰乱生物内分泌的特性而言;素——是对“化学物质”一词最简明的描绘。用“外”字来补充了英文中已省略的“外因性”这一限制词,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中文译名(如译为“扰素”)就有过于简单而表意不明的缺陷。与“环境激素”相比,“外扰素”之译名较为简洁,与其定义的关联性还是较强的。笔者认为,在与“内分泌”关系方面表现得不十分明显,这是译为“外扰素”稍显不足之处。曾考虑译为“内分泌扰素”,中英文之间对应关系较强(endocrine——内分泌,disruptors——扰素),但由于用字稍多,感觉略显复杂。因此,希望对此展开讨论,以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3.
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与内分泌干扰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近年来有关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健康损害效应或生态污染效应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正在成为环境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就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与“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激素”、“环境雌激素”等的定义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其今后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规范化使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低剂量对生物作用时,不仅具有类似生物激素的活性,还可能同时对生物体的多种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组织产生作用,且这类活性作用大多是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环境化合物(生物体外源物质)对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复合干扰损害作用,主要可包括对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系统的干扰或致畸影响,内分泌系统紊乱或免疫功能改变,致突变或致癌性影响,神经系统失调等现象。由于这种类似内分泌干扰物作用的生物靶分子、靶器官或组织及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差别较大,综合作用的途径、机制较复杂,其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进行[1-3]。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与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rine disruptor)的描述或定义目前研究者应用或翻译得较杂乱,本文就其今后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规范化使用进行探讨。生物学上通常所说的荷尔蒙或激素一词来源于希腊语“horman”,英语为“hormone”,原意为“刺激”。20世纪初开始应用,基本定义为:由生物体内特定器官(多为腺体或细胞)产生,主要可通过血液输送到生物体其他部位来产生调节生物体的吸收、代谢、传输、转化、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物活性作用的生理性化学物质的总称。生物体自身产生的主要激素类生化物质(内源物质)有:氨基酸类、肽或蛋白质类、类固醇类、脂肪酸类等化合物,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激素或荷尔蒙通常具备的重要特征是:①激素的作用对象细胞或器官有激素受体位点,激素进入收容器官之后,与收容器官的受体位点结合,可产生调节生物活动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②激素在生物体内以微小的量来产生大的调节作用;③激素的调节作用不是单一完成的,主要是通过多种类的激素、生物酶以及分泌这些激素的器官或细胞形成的体系来完成的。目前提法上较不一致的是环境荷尔蒙或称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一词,文献中常见的有:“环境荷尔蒙”、“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或化合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 or hormone-disruptive environmental agent)”、“内分泌扰乱化学品或物质(endocrine disrupter or endocrine disruptor) ”、“环境类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 mimic)”、 “环境雌激素( estrogen mimic)”。对于这类物质的定义,参照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等文献的叙述,目前较一致概念性的描述可为:进入生物体内,可通过干扰生物体自身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活性反应、代谢、消解或产生类似生物体自身激素的作用,对生物有机体维护正常的动态平衡、繁殖、生长及行为有不利影响的环境化学物质(生物体外源物质)。依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目前使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较为适当[3,4]。有些文献中强调该类物质具有类雌激素活性,因此使用“环境雌激素”一词,但笔者认为由于这类物质大多同时具有除类雌激素活性以外的其他干扰调节活性作用,因此使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较为全面准确。当然,随着研究的发展还可不断完善该词的准确定义。目前文献中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 or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on )”或“内分泌干扰效应(endocrine disruption)”、“环境雌激素效应(environmental estrogen effect)”,主要的概念性的描述可为:由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引起的对生态系统内生物体内分泌或与其相关的系统的干扰损害作用,主要包括对生物体的生殖与生长发育的干扰影响,致突变或致癌性影响,内分泌系统紊乱或正常免疫功能改变影响,神经系统失调影响等现象。就环境生态系统而言,当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趋势主要在于通过对生物个体的细胞、亚器官或器官及组织等水平的研究,来揭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群落或系统水平的影响机制[3,4]。由此可见,笔者认为目前使用“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 or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on )”较为适当。迄今发现,存在并积蓄于环境中的许多合成或天然化学物质,可对生态系统中人和多种动物内分泌及相关系统产生损害或有类似激素的干扰调节作用。目前值得怀疑的这类环境物质可包括农药、除草剂、染料、芳香剂、涂料、除污剂、洗洁剂、表面活性剂、氟氯烃、重金属、多种塑料制品、一些药物、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及动植物激素等。代表性的物质如滴滴涕(DDT)等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PCB)类化学物质、二英类、三丁基锡及作为女性合成激素来使用的己烯雌酚(DES)类等医药品。人类和生态系统内的其他生物如水生生物蚤类、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长期低剂量接触或使用这些物质,可能引起内分泌系统或相关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生殖率下降、性器官发育异常、器官畸变或出现肿瘤癌变、免疫系统受损或神经活动异常等。目前已发现的人体或动物受损的实验室内或室外调查的主要现象有:精子数目下降,卵巢或胚胎发育异常,出现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肝、肾、血液或消化、呼吸系统的肿瘤癌症,免疫系统或神经系统出现疾病异常现象,子代器官畸形及出现雌性化或雄性化的现象。总之,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是环境污染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分泌或其相关系统的复合干扰损害作用,其相对复杂的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4.
浅谈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影响及危害的研究是近年来在环境科学领域十分热门的课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两篇有关合成雌激素的论文[1,2]。人工合成化合物的历史相当长,但是当时人们只注重其应用价值,很少考虑到所得到的化合物进入环境后可能对人类及野生动物健康所造成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3]中对DDT危害的阐述引起了公众的注意,90年代《我们被偷走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一书[4]更引起了政府组织、工业界和科技界的共同瞩目,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有些学者将之称为“环境激素”,也有学者将之称为“环境荷尔蒙”,日本厚生省则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命名为“导致内分泌障碍化学物质”[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类似于激素,当其进入人体后,会轻而易举地与它们的“受体”相结合,导致机体的生化反应改变,使机体和生殖系统发生异常变化。英国、美国和日本均发现在海洋贝类的雌体中有雄性生殖器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船底防污涂料中的三丁基锡(TBT)化合物。三丁基锡毒性极强,在低于致死剂量的水平时表现出类似激素的作用,可对雌体诱发不可逆的雄性特征。农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也相当严重,人们非常熟悉的鸟类卵壳变薄现象就是其造成的后果之一,滴滴涕(DDT)及有机氯农药使用量降低后,鸟类卵壳变薄现象有所好转。佛罗里达州阿波普卡湖的鳄鱼孵化个体出现生殖腺和血液中性激素水平等方面的发育异常现象,孵化个体死亡率极高。近来也发现,在发育中的龟卵上涂抹某种多氯联苯(PCBs),将温度调节至孵化雄体的温度,但仍发生了由雄体到雌体的转变。现存佛罗里达美洲狮中有许多同时表现出发育和生殖异常,雄狮不但精子数量少,而且异常精子较多,甚至还有不少是隐性精囊。这些事例的产生经证实是由不同地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污染造成的[6],这类异常现象不胜枚举。国际社会已经高度重视了这个问题,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影响将同臭氧层破坏、地球变暖等一样,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协同化学品安全国际规划署(IPCS)、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会(IUPAC)、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欧美各国、日本等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相关的研究工作每年在国际性的杂志如《自然》、《科学》,《ES&T》等著名杂志上都有许多研究结果发表[7—13]。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还没有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甚至在国际组织或杂志上的使用名称也多种多样,如synthetic hormones(合成荷尔蒙)、environmental hormones(环境荷尔蒙)[14]、內分泌攪亂物質[15]、environmental estrogens(环境雌激素)、endocrine-modulators(内分泌调节剂)、xeno-estrogens(外源性雌激素)、endocrine-active compounds(内分泌活性物质)[16]、 exogenous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17]、hormone disrupting chemicals(荷尔蒙干扰化学物质)[18]、 hormone disruptors(荷尔蒙干扰物)[19]、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20]等。日本是世界上最先重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国家之一,1977年,日本NHK在探讨环境问题时就提出了“环境荷尔蒙”概念。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在1995~1996年的报告中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表述为从某种程度上干扰荷尔蒙的物质[21],这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1996年欧洲议会(European Commission)、欧洲环境署、世界卫生组织、经合组织和瑞典、英国、德国等官方在英国的韦布里奇(Weybridge)召开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对人类及野生动物健康影响的工作会议,给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下了一个定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是由于引起荷尔蒙功能的变化而导致的有机体或其后代的各种非健康效应的外部化学物质,并提出了潜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概念[22]。这个定义涵盖太宽,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化学物质。而英国环境署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是天然的或是合成的,干扰了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产生了非正常效应的化学物质[23]。日本环境厅强调是指吸收到生物体内的、干扰其荷尔蒙功能的环境化学物质[24]。这些定义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997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发表的一份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研究报告[25],其中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表述在实际上对其含义进行了修正: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是指干扰生殖、成长、行为及体内平衡维持的荷尔蒙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作用及消除的外源性物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美国国家环保局等共同资助的课题组也认同这个定义[26]。1998年,联合国协同化学品安全国际规划署及经合组织在华盛顿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定义加以补充,加上了“混合物”的内容[27]。英国皇家学会2000年出版了《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28],他们认为EDCs是干扰人类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的物质。这些定义体现了目前此领域的研究概况,各国家的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研究情况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表述有很大差异,但从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组织或国家机构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各个国家或组织的研究者在这方面也正逐步走向共识。根据目前的研究概况,我们认为这样表述更简洁准确: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当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译名就如其在国际研究中的名称一样,多种多样,很不统一。国内研究者往往依据所研究的侧重点并依据国际上使用的各种名称来命名。环境荷尔蒙、环境雌激素、内分泌紊乱剂、内分泌破坏剂等从其表观意义上看限制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范围,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基本上体现了其含义,但不太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相比较而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既含有天然存在于环境中的类激素物质,也包括了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译名,也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然而,同时寻求一个能被所有同行普遍接受的译名,还需要同行专家们的共同商榷。目前,国际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研究工作正在蓬勃发展,国外建立了许多关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网站[29],我国清华大学也构建了环境荷尔蒙网站[30],收集了近年来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了参考资料,也为同行专家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场所。我们国家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研究也比较重视,2000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新概念、新构思探索”课题项目中就确立了环境激素效应的研究课题[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在2001年的资助项目中重点资助“低剂量典型环境污染物(包括内分泌干扰物)长时期暴露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危险性在研究方法学上的创新研究”[32]。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开展,各个国家在此领域的专家们将会逐步达成一致的共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将获得一个统一的更加准确的定义和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5.
一、Endocrine Disruptors一词的由来 科学家发现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干扰人体和野生动物内分泌功能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农药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的观点,1968年发现农药DDT对哺乳动物和鸟类产生雌性化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如导致生物体生殖功能和免疫力下降,诱发肿瘤,损害神经系统,出现行为异常等.人们把这些化学物质称为"endocrine disruptors"(缩写为Eds),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翻译的"内分泌干扰物(质)"或者"内分泌干扰剂"、"内分泌干扰素".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4,(23):12-13
<正>人体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是保持平衡的,如因某种原因使这种平衡打破了(某种激素过多或过少)这就造成内分泌失调,会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一般来说,内分泌失调有以下原因导致:生理因素、营养因素、情绪因素和环境因素。症状一:肌肤恶化  相似文献   

7.
环境激素 ,是指环境中的激素吗 ?与英文中的environmentalhormone是否有对应关系 ?如果你第一次接触“环境激素”这一概念 ,产生上面的联想恐怕不足为奇。因为在中英文中 ,环境———environment,激素———hor mone ,它们各自的意义较为单一 ,对应关系十分明确。但是 ,如果你对所谓的“环境激素”有一定的了解 ,就会知道这是错误的 !原因自然是由于“环境激素”一词表意不确切 ,让人产生了歧义。那么 ,“环境激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有必要追溯它的来源。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环境污染造成内分…  相似文献   

8.
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与内分泌干扰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健康损害效应或生态污染效应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正在成为环境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本就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与“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激素”、“环境雌激素”等的定义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其今后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Endocrine Disruptors的译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环境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新的名词术语大量涌现 ,但由于对这些名词翻译和使用上的不统一 ,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关心环境问题的普通百姓造成了工作中或认识上的麻烦和混乱。例如 ,“一类来源于环境中的、能干扰生物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 ,就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内分泌干扰物”、“内分泌紊乱剂”、“环境激素”、“环境荷尔蒙”等多种中文名称 ,其英文名称也有“endocrinedisruptors”、“environ mentalendocrinedisruptors”、“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nvironmentalhormones”等多种表述 ,并且对这类物质的定义 ,在国际上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 ,亟待统一和规范。为了尽快统一和规范环境科学的名词术语 ,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在本刊对一些新近出现的影响较大、分歧较多的环境科学名词术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以期为将来名词的最终审定奠定基础。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发表意见 ,以使审定的名词更科学、更准确、更有利于普及利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独特的社会智力的进化可能开始于一种简单的大脑化学物质。人类是终极的社会性动物,拥有和伴侣结合、通过语言沟通以及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同陌生人闲聊的能力。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独特的社会智力的进化可能开始于一种简单的大脑化学物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生物人类学家Mary Ann Raghanti和同事收集了来自脑器官库和动物园的组织样本。其包括死于正常原因的6个物种的38个个体,其中6个物种分别是:人类、卷尾猴、豚尾猴、橄榄猴、大猩猩和黑猩猩。他们切下了部分基底核——位于脑基底部、  相似文献   

11.
值得借鉴     
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这是各国科技管理部门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主持的人类生殖生物学计划是为了一个实用的目标而进行大规模探索性基础研究的例子。战后三十多年间,世界人口爆发性增加已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五十年代以来,口服避孕药物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但是,甾体避孕药物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由此产生种种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人类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增加对生殖过程的了解,寻找更有效的和更合于生理的控制生育的手段。这些科研计划,包括卵的成熟和受精,运行,着床,黄体功能、早期胚胎发育、精子成熟和免疫避孕等七方面。计划既要有预见性,又  相似文献   

12.
据《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妇产科和生殖科学教授特蕾西·伍德拉夫博士团队在对孕妇血液的研究中,共检测到109种化学物质,其中55种从未在人体上被发现报道过,还有42种“神秘化学物质”,其来源及用途尚未被人知晓.  相似文献   

13.
<正>“三亲”并非社会意义上的,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是指一个爸爸和两个妈妈与孩子有生物遗传关系。那么,“三亲婴儿”真的能从源头上阻断母系遗传病吗?据媒体前段时间的报道,在监管环境中、线粒体捐赠治疗(MDT)背景下,英国首批体内含有三人DNA遗传信息的“三亲婴儿”已经诞生。“三亲”并非社会意义上的,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是指一个爸爸和两个妈妈与孩子有生物遗传关系。那么,“三亲婴儿”真的能从源头上阻断母系遗传病吗?辅助生殖的线粒体捐赠治疗技术又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衰老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那么,在生活中,衰老对性行为影响有多大呢?衰老对女性的影响:实际上女性从30多岁起,生殖能力很可能就开始逐渐衰退,并导致生育力减弱及流产率增加(据医学统计表明,35岁以上妇女生育,畸形儿发生率较高)。到了50岁左右,就会自然出现生育和激素周期性变化中止的现象,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和绝经。绝经年龄约在48~51以岁左右,但个体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女性为了美,这个水那个露不断尝试,殊不知这很有可能涂坏了身体,乐坏了商家本文为你介绍4种如今女人常涂搽的霜,希望爱美女士能明明白白给自己身体“下霜”丰乳霜悠着点用虽然所有的丰胸产品都宣称不含激素,但有关专家指出,丰乳霜如果不含激素,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正规厂家的产品是指不含某些禁用的化学成分,但若滥用,里面的生物制剂同样会引发内分泌失调凡是月经不正常的少女,体内并不缺乏雌激素,如果为了丰乳而人为地大量使用雌激素,会抑制自身体内雌激素的分泌,结果弄巧成拙,反而抑制了乳房的发育尤为严重的是,经常使用会损害肝、肾…  相似文献   

16.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军火业逐渐走向萧条,一些从事军火生产的企业,将军火生产的技术优势转向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生产行业。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的使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农业的基础。“石油农业”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人们盛赞现代“石油农业”的辉煌时,人们也看到了“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激素污染及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20日,在北京、南京两个相距1000公里的实验室中,来自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王志功教授、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晓迎教授以及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南通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工作者成功实现了应用“微电子神经桥”实现相距千里的两只蟾蜍互感互动的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该项横跨集成电路设计、生物电子学和神经生物学5个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植入式中枢神经重建SOC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异地脊椎动物之间皮肤感觉神经信号和肢体运动神经信号的体内探测、远程传递和功能重建在世界上第一次成为现实。长远来讲,这对实现截瘫病人康复以及未来国防、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们时常看到报纸 (例如北京晚报 2 0 0 0年 6月 2 7日 )上有广告称某某营养液“不含激素和化学物质”。这使我想起美国化学会几年前对美国文科大学新生作的一次问卷调查 ,内容之一是 :Whatarechemicals?调查的结果表明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Chemicals就是有毒物质或者有害物质。然而 ,事实上Chemicals这个词的词义早就扩大了 ,是指所有的“化学物质” ,例如 ,《世界百科全书》(WorldBook)给出的定义是 :“Chemicalisanyofthemanysubstancesthatmakeup…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有关野生生物的报告使人忧心忡忡:行为异常、生殖能力下降、幼体死亡、动物群落的突然绝灭等等。同时,人类也开始出现那些首先在野生生物里出现的问题。多年来并没有人把这些偶然的事件联系起来。今天,我们终于明白,这一切与环境污染有关。激素干扰类化合物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事例里,最有戏剧性的是过去50年来精子数目的不断减少。尼尔斯·莎巴克博士率领的丹麦研究小组于1992年9月首次在《英国医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综合整理了1938年以来对健康正常男性的精液进行分析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来自61…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科学界和伦理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探讨达到一个高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桑德尔基因伦理思想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安全、自由和公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反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理由,但并非具有完全说服力;最为关键的理由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渴望、过度征服自然的欲望可能带来的对人类天赋掌控的伦理挑战。因此,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应该在严格管控之下进行基础性研究,由于人体试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伦理辩护,应该暂停相应的人体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