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叶鬼针草和胜红蓟的叶浸提液对旱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旱稻种子萌发率、根长、苗高、根系活力、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6项生理指标,研究了三叶鬼针草和胜红蓟的叶浸提液对旱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和胜红蓟的叶浸提液对旱稻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在较低浓度下,两种植物的叶浸提液降低了旱稻种子的萌发率,抑制了幼苗根和茎的生长,降低幼苗的根系活力,提高了POD和SOD的活性,从而抑制旱稻种子萌发及生长。综合各项指标,在相同浸提液浓度下,胜红蓟对旱稻种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培育旱稻,研究栽培技术,发展旱稻生产,2009年农八师142团进行了旱稻栽培试验,总面积达260hm2,单产最高可达500kg/667m2,且技术易掌握,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对旱稻品种HD297,以土壤-水分-大气-作物系统模拟模型(SWAP)为工具,以2003-2004年在河南柳园口灌区惠北灌溉试验站开展的旱稻不同灌溉制度试验为基础,应用不同灌溉制度下灌水水平、土壤水势、旱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产量等试验资料,对模型模拟旱稻灌溉制度及作物生长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检验。结果表明SWAP适合旱稻不同灌溉制度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模拟。在此基础上应用SWAP分析了无水层灌溉、淹灌、雨养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旱稻干物质总量和水分生产率,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模式以雨养模式水分生产率最高,其次为间歇灌溉,淹灌最低;地下水埋深对雨养模式的干物质总量和水分生产率影响最大,对间歇灌溉相关指标影响较小,而对淹灌模式则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四种抗旱性不同的水、旱稻幼苗为材料,采用愈创木酚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水分胁迫以及水分胁迫处理后复水幼苗的POD活性,并与同样条件下水、早稻幼苗SOD活性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仅水、旱稻幼苗SOD活性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水分条件发生有特定规律的变化,而且POD活性也具有类似或同步的变化,即抗旱性较强的旱稻品种在水分胁迫时POD活性上升幅度大于水稻,复水后旱稻POD活性下降的幅度也比水稻大.由于SOD和POD在生化功能上具有偶联作用以及实验结果的相似性.故可以认为,不同水分条件水、旱稻幼苗POD活性的变化和SOD一样能够反映品种间抗旱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早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旱稻,研究栽培技术,发展旱稻生产,2009年农八师142团进行了旱稻栽培试验,总面积达260hm^2,单产最高可达500kg/667m^2,且技术易掌握,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扩张蛋白是一类细胞壁非酶蛋白,在植物发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以旱稻为材料,通过AtEXP1抗体对扩张蛋白在旱稻根中的定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扩张蛋白参与了旱稻根系的生长发育,且更可能是促进了侧根、不定根的生长.利用OsEXP3基因特异性片段,即部分3′-UTR片段作为探针模板,通过Northern杂交技术对其在4种抗旱性不同的旱稻以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OsEXP3基因受到干旱胁迫的正调控,且其表达量与旱稻的抗旱性呈现正相关.由此推测,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扩张蛋白很可能是通过促进侧根与不定根的生长发育来提高旱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旱作对陆稻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陆稻在水作条件下生育期缩短,但灌浆时间经旱作延长1~8天,株高、最高苗、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旱作;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因品种略有高或低的差异;陆稻旱作时应增加播种量和提高移栽密度才能取得较好的产量;旱稻502、旱稻297和旱稻277适应于无充分水源保障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我市低洼易涝宜农荒地资源丰富,中低产田较多。本文重点论述开荒种稻的整地和水肥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以及开荒种稻,旱改水,开荒种旱田、旱田低改的投入产出对比,说明实施以开荒种稻和低洼耕地旱改水为重点的水稻开发,是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旱稻膜上点播膜下滴灌是旱稻栽培史上突破性新技术,是抗旱、节水增产的一项新措施。节水效果显著,这对于水资源匮乏,处于干旱地带的新疆地区意义重大。2009年,142团从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和丹东农科院稻作所引种32个旱稻品种(系)试种,经第一年的试种,从32个品种(系)选出适合我区栽培的旱403品种2010年进行了小面积栽培种植试验。  相似文献   

10.
POD活性与水稻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5种抗旱性不同的水、旱稻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全生长期的叶为实验材料,采用愈创木酚法POD活性,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生长期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到水分胁迫的水、旱稻POD活性的高于对照;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分敏感期,在此期间,POD活性上升的幅度高于其它生长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是水旱稻全生长期中的POD活性较低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三、抗病育种与抗病性遗传日本、朝鲜、美国、意大利、印度、菲律宾等国均开展水稻抗病育种,特别是抗稻瘟育种的研究。其中以日本的工作较有典型性。日本原产的水稻品种多不抗稻瘟病,但有些旱稻品种抗病性较强。在开展抗稻瘟育种初期,将旱稻品种的抗病性引人水稻的品种中,获得一定成效。五十年代育成的一批抗稻瘟品种“黄金锦”、“郁金锦”、“誉锦”、“银河”、“茗叶”等均是旱稻品种“战捷”的杂种后代。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了3个不同品种旱稻种子在6个NaCl浓度(0mmol·L^-1、50mmol·L^-1、100mmol·L^-1、150mmol·L^-1、200mmol·L^-1、250mmol·L^-1)下的发芽率及胚芽和胚根的生长.结果表明,3个旱稻品种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随着NaCl浓度增加而减小,且活力指数对盐害反映最为明显.芽长也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品种间差别不大.3个旱稻品种的根数在NaCl浓度为50mmol·L^-1最高,然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同旱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反映不同,2179-1的耐盐性较强,9710次之,0-119较弱.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意义(依据)和国内外发展概况 二、特种稻及特种稻米的主要类型 三、特种稻米及其系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四、我国特种稻著名品种资源及特种稻米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利用现状 五、特种稻米深加工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我区特种稻种植及特种稻米开发利用现状 七、宁夏引黄灌区发展特种稻及特种稻米产业的优势与条件 八、有关问题的思考讨论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信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份特种稻为试验材料,采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其种子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特种稻种子中的总体氨基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黑香稻与信粳糯631种子中总氨基酸含量相差26.64 mg/g;总的必需氨基酸以及各类必需氨基酸含量存在丰富的变异,特别是豫农32和矮秆香稻丸等特种稻品种内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在20份特种稻种子中限制性氨基酸含量、杂环族氨基酸含量以及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来源于息县的矮杆香稻丸种子中赖氨酸含量、杂环族氨基酸含量和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均相对较高.因此,针对信阳地区特种稻种子中总氨基酸含量、限制性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高的品种,可以考虑作为优质特种稻新品种选育的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15.
以4种抗旱性不同的水、早稻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幼苗为材料,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定量测定SOD活性,探讨SOD活性的变化与水、旱稻抗旱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到水分胁迫幼苗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旱稻品种幼苗的SOD上升幅度高于抗旱性较弱的水稻品种;经缺水处理的幼苗复水后,旱稻品种SOD活性下降幅度高于水稻品种。可以认为,SOD活性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变化能够反映品种间抗旱能力的差异;通过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品种幼苗SOD活性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可做为判定某一品种抗旱能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抗除草剂旱稻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旱稻丹粳旱5-55、6-24、6-37的悬浮细胞及未成熟胚为受体材料,采用基因枪法将含BAR基因的pDM302质粒DNA导入旱稻细胞中,经PPT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出的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再生出完整的旱稻转基因植株。Southern分子杂交分析表明,外源BAR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内,抗除草剂试验结果表明,转化植株对0.01%Basta(有效成分为PPT)有一定程度的抗性,说明外源BAR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28日,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农业部在德班市召开福建农林大学与该省菌草和旱稻合作项目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在此之前,福建农林大学从1996年开始,已经承担了国家外经贸部下达的菌草和旱稻技术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等项目,共先后举办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13期,共有  相似文献   

18.
麦茬旱稻良种是由我国北方旱作专家王化琪和路漳同志相继育成,其主要特性是:一抗旱性强。苗期能持续耐旱1个月,拔节期半个月,孕穗期10天。整个生育期浇水2~3次,江淮流域基本不浇水。二是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先天不足”,丽水市莲都区通过科技赋能,以新稻种破局“老顽疾”,交出产粮高分成绩单。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2021年以来,丽水市莲都区科技局牵头引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节水抗旱稻”,从“提高粮食产量”和“扩大易耕种产田类型”两方面着手,着力破解粮食生产与土地适配性这一“老顽疾”。2021年10月15日,于太平乡长濑村示范点成功举办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研究成果发布会,经现场测产,基地产量基本实现长濑村口粮自给。2022年5月4日,浙西南千亩“节水抗旱稻”标准化示范基地正式开播,进一步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该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种植,能将丽水的“九山”变粮仓,对于系统解决粮食生产与土地适配性问题、破解耕地“两非”问题、提高浙西南人民粮食自给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5种抗旱性不同的水、旱稻品种在水分胁迫下全生育期的茎叶为实验材料,采用NBT光还原法测定SOD活性,探讨不同品种全生育期的不同阶段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到水分胁迫的水、旱稻SOD活性均高于对照;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分敏感期,在孕穗期SOD上升19.60%,抽穗期上升6.40%;成熟期SOD活性平均下降11.73%,不同品种在此期间SOD活性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别,旱稻品种下降17%~26%,水稻品种下降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