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综述太谷核不育小麦的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的进展概况。经研究鉴定太谷小麦的不育性是受控于一个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并开展了基因作用及表达研究;太谷小麦是轮回育种的理想工具,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构建的遗传变异丰富的基础群体DNS2,进行了连续五轮歧化选择。本文综合选择结果,研究株高等性状在连续歧化选择中的效应。农艺性状的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各选择性状进展基本上与预期选择方向相符,选择同时引起了群体间非选择性状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对增加株高、增加或降低小德密度的选择效应比较明显。对株高的二向选择引起了性状间相关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矮败小麦不育株和可育株的旗叶、穗下节间(以下简称节间)及雌蕊等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育株与可育株相比较,在相同发育时期同一器官中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带数均无差异,并且各条对应酶带的迁移率也相同,无异常同工酶产生,说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对旗叶、节间、雌蕊中的POD基因和EST基因的表达无异常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模拟了潜在生产条件下看麦娘与小麦株高发育的动态变化,并建立了模拟模型,模糊可为进一步模拟看麦娘与小麦共生群体光合作用过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亚洲栽培稻种内不同生态类型材料与籼、粳亚种杂交育性,对19份包含亚洲栽培稻种内5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与云南温带粳品种滇粳优1号及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籼稻品种IR64的杂种F1育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中,温带粳与籼亚种间普遍存在杂种不育,温带粳与热带粳间、籼籼部分组合也存在杂种不育,Aus类型与籼、粳亚种的杂种不育程度与品种相关.研究结果为系统研究亚洲栽培稻不同生态类型与籼、粳间杂种不育奠定了基础,为认识亚洲栽培稻的分化提供证据,并为利用亚洲栽培稻种内丰富的遗传变异来培育新品种、新组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了解水稻转基因是否影响野生稻基因传递的频率,对于评价转基因逃逸及其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不含转基因和含转基因的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杂种F2群体,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F2群体各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以连续卡方分析了F2群体相关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观察值是否符合理论分离比,同时对各位点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并对实验群体所需的最小样本量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两个F2群体分别有25.93%与33.33%的位点出现了显著的非随机分离,非转基因与转基因F2群体分别在偏态分离位点数与偏离亲本方向上出现一定差异,并观察到连锁不平衡位点.实验个体数应不少于280个才能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外源转基因在杂种后代群体中会因为选择而影响基因分离,进而影响杂种群体的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