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人公佐伊格雷斯顿拥有两个大脑,其中一个是她的人类大脑,另外一个其实是用计算机备份的“数字大脑”,不过,这个“数字大脑”同样具有意识.虽然创造一个机器人版“阿凡达”是影视剧中的疯狂幻想,但美国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朝这一方向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陈侠 《世界科学》2004,(2):21-22
随着对人类大脑了解的不断加深,关于大脑的不可思议的发现也在不断累积。你可以想象科学家们要面对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当把作为我们高级神经活动中枢的大脑皮层拉直,它的尺寸和厚度大概和宴会上使用的餐巾一样。  相似文献   

3.
奇云 《世界科学》2005,(2):16-17
揭示人类辨别惊恐表情的奥秘 在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状的脑结构——杏仁体(amydala,又叫杏仁核)。尽管科学家们早就知道杏仁体是大脑中的“恐惧中枢”,对判断惊恐信号起关键作用,但一直没有搞清它在判断人类面部表情的过程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最近,美国科学家终于将杏仁体判断惊恐表情的奥秘揭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晚期,在一项最终可能使人类能在地球上自由漂浮起来的研究中,青蛙成了“先驱者”。在实验中,科学家们使从奶酪、比萨饼到包括青蛙和老鼠在内的小动物都漂浮了起来。这项实验是在1996-1997年,由荷兰内伊海根大学高磁场实验室成功进行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很早就已利用航天飞机失重的特性,在太空中进行各种实验。但是荷兰的研究者们声称很多实验都可以在地球上做,手段是利用“抗磁场力”的原理。他们解释说,地球上的很多物体虽然本身并不具有磁性,但如果将它们放入强磁场,这些无磁物体内的电子就会通过对外部磁场的抵…  相似文献   

5.
欧阳 《科学之友》2006,(5):28-28
科学家发现在人类基因组DNA中,只有3%在起作用,另外97%的部分不包含任何遗传因子,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明显影响,一些科学家将它们称作“垃圾DNA”。然而,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专门检测语言词频的“齐普夫定律”对垃圾DNA进行了检测,结果震惊地发现,它们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日益严重,这几年来地球像发高烧一样,一些地方的气温升到历史最高点,地表板裂,缺水严重……给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然而,科学家们正在苦苦思索,并开出了一剂剂紧急“降温药”:在地球轨道上安装“遮阳伞”,让地球“凉快”下来;给天空“修补”云朵,让它们将更多的太阳光反射到太空中;或是在海洋中培育更多的浮游生物,让它们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7.
坚守还是改变 在未来的3万年甚至10万年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样子会和现在一样吗?假若你相信某些未来学家的话,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将最终变成机器人。当然,这是一种生物机器人,和纯粹的机器人不一样。这些科学家说,未来的人类有可能成为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结合体.它可以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机器。亦可以是具有电子大脑的肉身。事实上。在今天,这样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某种雏形,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电子芯片.它可以替换人类大脑里负责控制短时记忆和空间知觉的海马体。在人类的大脑中,海马体经常会因老年痴呆症和中风受到损伤,而这种芯片就相当于一个人造的海马体。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大脑机能。  相似文献   

8.
这个喜人的消息来自一篇最新报道。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一种人工“冬眠”技术,使老鼠进入假死或“冬眠”状态,再在必要时将它们“唤醒”。因此,科学家们相信,这种“冬眠”技术也可以用在人类身上,为人类在冬眠中飞越漫漫星球打开一扇大门。远征星际航行的第二站自人类踏上月球之后,科学家早就把眼睛盯住了火星。这是因为它与地球很相似:同样有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只不过火星上一个季节的时间差不多是地球上两个季节的时间;同样有大气层,只是比地球上稀薄,大气中含95%的二氧化碳;同样有气候变化;同样有南北两…  相似文献   

9.
乐乐 《科学24小时》2005,(10):30-31
与昆虫相比,人类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自叹不如。但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和揭示昆虫所具有的奥妙,使它们贡献和服务于人类。果蝇会“学习”有“思想”学习是我们人类的认知本能,“从经验中学习”也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要问为什么人天生就具备这种内在的本能,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说得清。于是,科学家们从既容易饲养又好操作的小昆虫——果蝇入手,通过科学实验,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正将人类大脑类器官移植到小鼠大脑后,类器官发育出了血管并融入神经元网络内部。研究人员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2018年第4期上提出:小鼠大脑成为人类大脑类器官的良好生长地。大脑类器官,也就是所谓的"迷你大脑",是从干细胞中生长出来的微小大脑细胞丛,正在被研究人员用来研究自闭症和其他神经疾病的神经基础。但是,这些类器官在培养物中通常只能生长数月就会死去,这大大限制了其作为真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脑科学家们公认,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米勒对72名因各种原因使大脑受过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旦人的右颞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比如,一名9岁的男孩在部分大脑受损后,竟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学专家;还有一位56岁的工程师,大脑右半球皮质的部分神经元因病受到损伤后,却激发出了绘画天分,成了一位大画家。米勒博士认为这是因为受损神经元坏死后,大脑“天才区”长期被压抑的天分…  相似文献   

12.
<正>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Neuralink公司首次将芯片植入人类大脑。他们的下一步是什么?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2024年1月底宣布,他的公司Neuralink已经首次将脑机接口芯片植入一名人类大脑内——接受植入者“恢复得很好”。马斯克在他的社媒平台X(以前的推特)上如此写道:“大有希望的神经元尖峰检测。”他指的是脑细胞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之外首次发现了“飞马座51b”,这是一颗绕着和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行的行星,天文学家们称之为“系外行星”。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寻找系外行星的探索之旅。截至目前,人类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4800余颗系外行星,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所呈现的万千姿态和神秘气象大大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在大力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是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被称为“最后的科学尖端”。 在美国,早在布什总统执政时就通过了一项“脑的10年”的研究计划。此项计划,目前仍在进行中。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都将此类研究项目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工作。 大脑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认识、记忆、思考、意识、行动等“高次脑机能”生命现象。在自然科学中,“高次脑机能”一直被视为最难以接近的领城,其难度很像数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瑞士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拉姆的“人脑计划”正努力争取10亿欧元的基金来使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一些怀疑者们则认为他根本做不到。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们虽经几十年的研究,但迄今仍未搞清楚神经元放电是如何解码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为了解开此过程之谜,一组科学家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大脑活动图谱(BAM)项目计划,旨在将大脑中每一根神经元活动绘成图谱,  相似文献   

17.
正仅仅依靠输入电缆,人类神经元就可以完成以前只能在整个神经网络中看到的复杂逻辑计算。这里重申一下:人类的神经元远比我们最初认为的更强大。如果深度学习算法——一种风靡全世界的、基于大脑的人工智能方法——能备受关注,那么人类神经元也可以。这些都是非常规的,带有火药味儿的话。70年来,神经元一直被认为是大脑的基本计算单位。然而,根据2020年1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我们大脑皮层——大脑最外层的"硬壳"——中的神经元,似乎已经以一种独特的进化来维持它们的输入电缆中难以置信的复杂计算。这就好像有人最终找到了证据,证明了计算机的电线实际上是由微型处理器组成的,在将结果发送到CPU之前,每个处理器都执行计算。这很奇怪,也是有争议的。然而,这也是首次在人类神经元中发现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最近发现,尽管蜜蜂的大脑很小,它们却能够学会如何识别草丛、树木和花卉等环境。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训练蜜蜂识别树木照片:当它们飞到其中一张照片时,可以喝到甜甜的花蜜;而飞到另一张照片时,则只能尝到苦涩的奎宁。经过120次训练后,蜜蜂们都学会了飞向“花蜜照”而避开“奎宁照”,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小宇宙"——大脑,虽然它只有三磅(约1.36kg)重,却和浩瀚无垠的宇宙一样复杂,一样神秘。因此,许多科学家将人类的大脑戏称为"三磅宇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感叹说:"作为人类,我们能够确认数光年外的星系,我们能研究比原子还小的粒子,但我们仍无法揭示两耳间三磅重的物质的奥秘。"探寻人类心智是如何从这个"三磅宇宙"中诞生出来的,这个问题被视为现代认知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追寻人类乃至宇宙整个进程中的10个转折性事件是很有趣的,因为正是它们最终决定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在大得根本无法想象的宇宙中,有一个实在是很平凡的星系,在这个毫不起眼的星系中,有一颗极普通的恒星,还有一颗小小的行星在绕着这颗恒星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