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曹志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3):480-485
利用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探讨福建地区自古以来在人类活动轨迹映射下的华南虎地理分布情况。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法、统计法、表格法、GIS制图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虎记录随人类活动轨迹的延展而不断增多、扩散:史前主要在闽西中低山丘陵区和近海的闽东地带;先秦至隋虎记录阙如,但虎有分布并且生存条件优越;唐至五代零星出现于闽北、闽东的山地;两宋至元闽北、闽东虎记录继续增加,并扩展至闽西、闽南,山地、平原都有;明清至民国虎记录遍及福建全境,平原、山地、沿海皆有。福建历史上华南虎分布广泛,遍及全省境域。在人类活动轨迹之内的分布涉及当前9个地级市及其所辖14个县级市、40个县(区),其中有12个市(县)是华南虎的典型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耿金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2)
虎在历代云南方志中基本都有记载,特别是明代,又以虎患频发而广被记载,但是到清代,尤其是乾隆朝以后,许多之前方志《物产》类中记载的虎,逐渐从史书中消失了;清晚期,云南在战乱之后,老虎又逐渐多了起来,表现为虎患记载增加.从明清云南人虎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致轨迹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是影响人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焕明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16(4):78-81
从历史的视角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人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制约与和谐共生.在这个过程中,人由于其能动性、创造性、目的性而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必将引导人类克服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为自身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发展时间. 相似文献
5.
黄慧君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8)
"虎噬人"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其寓意众说纷纭。从图象学研究方法入手,分析承载纹样之器物、"虎纹"以及"人纹"的图象特征。认为"虎噬人"纹表现的是羌方虎图腾及其英雄的形象,用以表达对于中主国商的臣服。 相似文献
6.
7.
8.
抗战时期,湖南邮政遭受巨大损失,湖南邮政员工和全国人民一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历经磨难,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湖南邮政工人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虎人相合卣,通称“虎食人卣”或“饕餮食人卣”。此卣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和巴黎赛奴施基博物馆各藏一件。它们的造型,乍看为一虎张开大口,欲吞噬一人,再细看是人虎相合在一起(这类人虎相合的造型,大致分为人在虎下和人在虎上两类——虎噬人头的,应视为虎在人上。他们或拟自然界雄虎每咬着母虎头部交配状态,或拟人背交,对交状态。如果称这类造型为“虎食人纹”,在字面上很容易被人理解成“老虎吃人”而不及其他,故而我认为其应定名为“虎人相合”纹形。有虎人相合纹形的器物,存在上跨越了商代到西周的一段很长时间。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纹形中的人,凡显露发饰的,几乎多是披发;凡显露身体的,除赤足而外又多有纹身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虎遗存与发掘出的历史文献记载分析、辨证可知,我国的海南与台湾两大岛屿不仅在史前有虎,而且分别延续到宋代与清初,这是对专家、学者迄今多认为我国台湾与海南向来无虎分布观念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12.
华南地区湖南省芙蓉统(上寒武统)的古蠕虫骨片:个体生长对表皮骨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最近发现的华南地区湖南省芙蓉统(上寒武统)三维保存的古蠕虫骨片碎片。描述两个新的形态属和两个新的形态种: Hunanoscolex campus 新属新种和Ornatoscolex hunanensis新属新种。大部分标本属于幼体阶段。Hunanoscolex campus体节宽度的巨大差异显示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因此可以对个体生长对表皮骨片形态的影响进行研究。虫体生长主要依靠增加单个体节中骨片的数量。位于同一排中的大骨板排列变得疏松。新增加的小骨板和微骨板大小和纹饰基本不变, 但大骨板的纹饰可能存在变化。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蠕虫骨片的种内差异, 从而可能提高形态种属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阐明气候变化下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利用乌江思南以上流域1961-2007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验证了该区域蒸散发量存在互补关系;采用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和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估算该区域蒸散发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下该区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显著,基于互补关系估算的该流域...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coral growth band from a colony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 coral growth band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n climate. The trend from the two-century-long annual density of the coral is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the global CO2 concentration. Both trends were small prior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fter that, trends became clear, more so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90s (the end of the coral record). The overall coral density shows a steady d...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南海北部新生代古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国南海北部新生代古环境的变迁,在分析参考相关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综述该区域的古环境的变迁。早第三纪珠江口盆地以陆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温凉爽,属暖温带至北亚热带环境;晚第三纪,从晚渐新世到上新世晚期,该区域由淡水湖泊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海、陆交互环境、潮问带或浅水滨海沉积环境、浅海环境等,气候也演变成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第四纪,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波动,沉积环境也分别呈近岸陆面剥蚀环境一浅水滨海沉积环境或浅海环境的交替。香港地区“岗岭山坡”区段属陆面风化剥蚀环境,而在“河谷平原”则由陆面风化剥蚀环境演变为陆面河、湖相或沼泽沉积环境。古环境的变迁主要受太阳幅射脉动状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WU Disheng FENG Weizhong XU Jianping YAN Jinghua ZHAO Xue ZHOU Shuihua ZHANG Jiwei QIAO Guanyu LIN Fu LU Bomi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6,51(19):2413-2420
Air-sea interaction is achieved by air-sea interface flux exchange. Therefore, gener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onnective researches of the air-sea interface flux exchange and the burst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ome preliminary r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