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作为20世纪以来的哲学主导性问题,科学与价值关系问题,其历史意义与哲学意义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对"科学价值中立"说和"科学的价值负载"说的具体意义分析,我们应当明确,科学与价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张力关系.这意味着,科学应负它该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论普特南的实在论的人本主义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普特南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熏陶下,在80年代以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激烈争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以往的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反思,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真理观等诸多问题上,从早先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开始退让,从强实在论变为弱实在论,从外在实在论变为内在实在论,从而使其实在论哲学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达到确定性、精确性,获得客观的、与文化价值无涉的纯知识,一直是西方哲学不懈追求的理想。以数理逻辑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依据而创立的科学哲学似乎使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然而,科学哲学对精确性、客观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是启蒙时代文化理想的现代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排除文化和价值因素的渗透和影响。任何哲学(包括科学哲学)都是某种文化价值的产物,绝对与价值无关的、中立的所谓“科学的哲学”是没有的。历史主义以后的科学哲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石里克曾满怀信心地说,他在哲学领域中完成了一次康德式的革命,即彻底打碎了传统哲学以茂密的体系构造为标志来体现哲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代之于对人的认识的意义阐述和科学证实,彻底摈弃一切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假定。石里克的论断意味着20世纪哲学的重大转向,标志着从传统哲学向分析哲学即科学哲学的跨越以及科学主义思潮的形成。自那时起,科学主义的旗帜在哲学的灰色天空中高高飘扬。然而,科学主义思潮的形成及其传播,并不意味着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化,以胡塞尔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以萨特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反科学思潮的历史演化过程中,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思潮是其中一股重要的思想逆流,它对其后的表现形态文化和思想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考察卢梭的反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概述近代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探究其有别于正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主观直觉主义和有机整体主义,为揭示西方近代反科学思潮的本质意蕴提供值得参考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本文抛开哲学层面的一般争论,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近代科学革命时期科学与价值关系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评论.从中不难看出,在近代科学刚刚诞生时期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地位以及科学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我们透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客观性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从客观性的概念分析来看,客观性是对事物对象本质的普遍性把握。以往把科学仅仅理解为工具性技术,这是时科学技术本质的遮蔽。科技价值的客观本质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展示,是人的科学。科学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种,不是惟一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的逻辑学处于数学与哲学之间:一方面,数学家在对传统逻辑的改革过程中形成了逻辑代数和数理逻辑;另一方面,哲学探讨热衷于逻辑学的性质、地位、基础等问题,由此形成了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争。这种状况从各个方面影响了20世纪的逻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科学哲学脱离科学实践,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又陷入相对主义时,近年来兴起的科学仪器哲学则凸显了科学仪器在理解科学并解决科学哲学问题中的价值。本文课题组在收集大量文献后,基本摸清了科学仪器哲学的缘起、思想性质和理论价值。科学仪器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从仪器角度来理解科学思想:科学仪器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具,还是科学思想的器物形态;科学思想不仅仅是科学理论及其实践活动,还是科学命题、科学仪器和科学活动的三位一体;科学哲学不仅仅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还是科学语言与科学器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趋于缓和;对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取代了方法论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Values in pure and applied scienc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In pure science, the standard approach to non-epistemic values is to exclude them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scientific deliberations. When science is applied to practical decisions, non-epistemic values cannot be excluded. Instead, they have to be combined with (value-deprive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 a way that leads to practically optimal decisions. A normative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in both pure and applied science. A general-purpose corpu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with high entry requirements, has a central role in this model. Due to its high entry requirements, the information that it contains is sufficiently reliable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practical purposes. However, for some purposes, the corpus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scientific indications of danger that do not satisfy the entry requirements for the corpus. The role of non-epistemic value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should, as far as possible, be limited to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evidence required for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2.
The traditional sciences often bracket away ambiguity through the imposition of “enabling constraints”—making a set of assumptions and then declaring ceteris paribus. These enabling constraints take the form of uncritically examined presuppositions or “uceps.” Second order science reveals hidden issues, problems and assumptions which all too often escape the attention of the practicing scientist. These hidden values—precisely because they are hidden and not made explicit—can get in the way of the public’s acceptance of a scientific claim. A conflict in understood meaning—between the scientist’s restricted claims and the public’s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ose same claims can result in cognitive dissonance or the equivalent of the Mori Uncanny Valley. Scientists often react to these differences by claiming “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their restricted claim and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Second order science, by explicating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values assumed for these uceps and associated impacts on related scientific claims, can often moot these assertions of incommensurability and thereby promote greate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second order science can address issues of public doubt regarding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using examples from medicine, diet and climate science.  相似文献   

13.
论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自然科学哲学是一笔有待开发的巨大精神财富.在苏联,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曾经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扭曲,我们可以从苏联哲学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从而深刻地理解哲学的本质.苏联哲学家在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中开辟了新的学术边疆,提出了大量创见,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指的是“基础科学革命”;应用科学对于科学、应用科学革命对于科学革命像是个婢女,处于从属的、被掩盖的和被漠视的地位;这实际上为近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脱节,以及为基础科学的大部分成果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埋下了隐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就排列表明,历次应用科学革命之后实际上都发生过应用科学的革命性发展,因而导致历次技术革命的发端,只是由于“婢女”被漠视,才使人感到科学与技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好像断了线。文章根据搜集到的大量历史事实,加以排列,认为不论从历史事实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逻辑关系考虑,都应该将这个空缺补上。为此,提出了应用科学革命与基础科学革命的区别、应用科学革命的必要性、应用科学革命的范式结构和历史分期。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看到:过去所谓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世界科学中心在国家间的转移经常是由应用科学的发展和变革引起的;所谓“大国崛起”不过是产业革命发展的阶段性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软件开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智力活动过程,还内涵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因素。有实用性和抽象性的结合、文化性与科学性的融通等人文价值特征;有相对性综合、大众文化构件、人文内涵建构等人文价值原则;从支持系统上看,在开发目的上、开发方法上、开发需求分析上突显人文价值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隐喻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的存在都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它常常以多种形式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为了更好地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科学传播的施众需要通过类似于生物进化的选择过程,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各类科学传播隐喻语言的适应性做出判断,并选择出具有最佳个体关联性的源域。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时期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两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出现了两种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新认识.一是提倡普及科技知识,提高民众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二是要用科学改造人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发挥科学的精神力量.对于科学功能的不同定位正是理解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分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和演变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形态和标准.西方学者习惯以近代科学作为衡量历史上科学存在与否的标准,并以此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科学.笔者认为,这种非历史性地以现成标准反注历史上某一区域和民族"文本"的做法并不合理.事实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形态和特征的科学.尽管古代西方科学中公理化方法和实验初具雏型,但亦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即便是在近代西方社会,牛顿力学在严格的定量实验基础上建立起完整、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但在其他领域并无如此鲜明特点,医学尤其如此.但人们并不因此否认古代西方科学和近代西方牛顿力学之外科学的存在.评判某一区域或民族存在科学与否,应深入考察该地区或民族把握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方式及其表现形态.古代中西医相异的发展源流与模式典型地说明了科学有无的衡量标准不是惟一的,而是历史的、多元的.本文拟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深入发掘科技史料,探索衡量古代科学的基本标准及不同地区或民族科学的特殊标准,兼论中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梳理了对若干技术进行历史划分的观点。通过对技术史以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史的考察,提出近代技术开始于科学革命相同的时期,对近代以后的科技关系也进行了历史划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原来的线性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在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中,对科学的管理应当是多层次、多维度和跨国界的。本文从管理制度、社会文化、伦理等视角分析了《全球科学管理》诞生的历史背景、必要性和全球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所提出的全球管理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最后指出全球科学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立体多维的管理,目前尚处于理论观念阶段的探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和具体的强制性措施,其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