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讨磁共振增强检查对幕上星形胶质细胞瘤分级的价值及术后肿瘤复发的征象。方法:选择有完整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MR平扫及增强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平扫均显示病变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但信号强度不均、边界不清、病灶附近水肿较多,次为病灶内坏死液化。增强扫描中,20例有增强表现,2例术后肿瘤复发者可见环状或环壁节状增强。MRI分级与病理分级对比:病理诊为Ⅰ~Ⅱ级8例,MRI诊Ⅰ级2例,Ⅱ级8例;病理诊Ⅱ级10例,MRI诊Ⅰ级2例,Ⅱ级8例;病理诊Ⅱ~Ⅲ级4例,MR诊Ⅱ级3例,Ⅲ级1例;病理诊Ⅳ级1例,MR诊Ⅲ~Ⅳ级。结论:MR增强检查对幕上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分级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幕上星形细胞瘤(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1、19、37、13例其中Ⅲ级中2例为多发)经统计学处理,其 CT 表现Ⅰ、Ⅱ级:1)轮廓光整,低密度或伴钙化;2)瘤周无水肿带;3)不增强或轻度单房薄壁环形或不整薄壁环形增强;4)增强后轮廓不明,边界不清,以病变不增强或轻度薄壁不整环形增强为特征。Ⅲ、Ⅳ级:1)边界不清,增强后转变为清楚,轮廓光整;2)增强前轮廓不明;3)重度增强;4)肿瘤壁厚薄不均,多房环形或单房环形增强。以增强前边界不清,增强后转变为清楚及重度壁厚薄不均多房环形增强为特征。关于肿瘤与非肿瘤组织之间的边界,经37例手术,病理与增强前后 CT 表现对照观察,认为肿瘤的边界肉眼所见与 CT 表现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膜瘤的磁共振(MRI)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行MRI检查且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膜瘤34例,观察肿瘤的部位、瘤体信号表现、增强后的信号特征及邻近脊膜改变。结果:位于胸段26例,颈段4例,腰段4例。肿瘤信号不均5例,囊变1例,邻近硬脊膜增厚3例,宽基底征象20例。增强后肿瘤均有强化信号。结论:脊膜瘤好发于女性,多位于胸段硬膜下间隙,大部分呈实体性,囊变出血少见,肿瘤信号不均匀,主要原因是瘤内钙化程度不一。注入钆喷酸葡胺(GD-DTPA)后肿瘤均有其强化特征。脊髓呈慢性受压缩细征象。脊膜瘤可引起相邻脊膜增厚,增强后呈"鼠尾征"。  相似文献   

4.
54例累及颅底的鼻咽癌、脊索瘤及垂体瘤的MRI影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累及颅底的鼻咽癌、脊索瘤和垂体瘤MRI影像特点,以期提高对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累及颅底的28例鼻咽癌、10例脊索瘤及16例垂体瘤,比较分析其MRI表现. 结果:本组鼻咽癌在T1WI上有10例表现为等信号,18例表现为稍低信号;在T2WI上10例表现为等信号,18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脊索瘤10例在T1WI上均表现为信号欠均匀,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有等信号,其中有1例伴有斑片状高信号影;T2WI上均表现为不均匀明显高信号,为分叶状肿块,边界较为清楚.垂体瘤16例在T1WI上表现为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边界清楚,其中4例肿瘤内有出血.28例鼻咽癌的肿瘤中心部位均位于一侧的鼻咽侧壁;脊索瘤10例中有9例肿瘤的中心部位在颅底中线处的斜坡,1例肿瘤的中心部位在左侧枕骨、颞骨交界区;16例垂体瘤的肿瘤中心部位位于蝶鞍.结论:根据MRI信号特点、肿瘤中心点部位和边缘情况,大多数累及颅底的鼻咽癌、脊索瘤和垂体瘤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综合分析4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研究发现骨巨细胞瘤病好发于中青年患者,总体发病率女性略多,但恶性骨巨细胞瘤男性居多。CT图像上病灶起源于骨端关节面附近,近软骨下骨及骨突部,多呈偏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改变,并且邻近骨皮质变薄,局部不连续,内可见骨嵴凸起,部分可见边缘硬化,边界清。MRI图像上病灶在T1WI序列上肿瘤呈不均匀中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若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则出现液-液平面。CT对病灶处骨皮质连续性、周围软组织情况及钙化显示清晰。MRI在毗邻关系、有无骨膜改变、关节腔有无积液、周围软组织有无水肿情况等方面显像清晰,对病灶侵蚀性的判断也有参考价值。CT及MRI对其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两者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在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时,MRI优于CT。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及病理三者联合才能对骨巨细胞瘤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探讨超声、乳腺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乳腺叶状肿瘤中的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提高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超声、乳腺X线摄影和MRI影像表现,并将3种检查方法分别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比较各自优势。32例乳腺叶状肿瘤中病理良性19例,交界性10例,恶性3例。X线钼靶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5例,准确率46.88%;X线表现:以不规则形>10 cm的高密度肿块为主47.87%,肿块边缘光整见分叶,部分见晕环征为主要表现。超声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3例,准确率40.62%;超声表现:肿块周围见丰富的供血血管93.75%,血流分级以Ⅱ-Ⅲ级为主,动脉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明显升高。MRI诊断:乳腺叶状肿瘤27例,准确率84.38%;MRI表现:以囊变、坏死及出血为主84.38%,以裂隙性囊变及压脂T2WI分隔不强化为主要特征。比较3种检查方法,在叶状肿瘤诊断中MRI更具有特征性,掌握其特征的影像学表现,可提高乳腺叶状肿瘤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是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探讨其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收集24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和3例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对其磁共振影像(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4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和3例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均累及皮层或皮层和皮层下白质,位于幕下5例,22例位于幕上,其中额和/或颞叶有21例;直径范围为2.1~13.0 cm.根据MRI表现可分为囊性为主型、囊实性和实性3种类型,其中4例囊性为主型,囊性部分磁共振平扫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3例可见壁结节,壁结节有强化;13例为囊实性,12例为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间变性神经节细胞瘤均为此类型;10例实性,磁共振平扫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6例无强化,其余轻度强化.17例无瘤周水肿,10例有轻、中度瘤周水肿.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磁共振表现多样,但多为良性慢性生长的表现;肿瘤发生间变后亦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熟悉这些MRI征象对术前的正确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临床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14例病灶均为单发,腮腺浅叶12例,深叶1例,伸向浅叶生长,同时跨浅叶及深叶1例;肿瘤呈圆形,直径3 cm,信号欠均匀;肿瘤发生囊变8例,7例可见包膜;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所有肿瘤实性成分显著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中老年女性好发,体积小,囊变多见,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的特征,可帮助术前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10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大囊小结节型肿瘤,在MRI表现为囊性病灶及附壁结节,实质型肿瘤表现为实质肿块,偏心性囊变,异常血管流空和显著强化。单纯囊型肿瘤表现为囊性病灶。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征表现是囊肿和壁结节、异常血管流空效应以及肿瘤的异常增强。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CT、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85例,CT和MRI检查均采用增强前后常规扫描,病理为手术巨检和切片光镜下所见.结果:典型脑膜瘤多为过渡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密度(信号)均匀,明显均匀强化,15%~20%伴有钙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不典型脑膜瘤以合胞体和血管母细胞瘤型脑膜瘤为主,密度(信号)不均匀,无或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较重.恶性脑膜瘤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强化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瘤周水肿明显,伴有骨质破坏.结论:CT、MRI平扫 增强是诊断脑膜瘤的最主要方法,准确率为95%,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脑膜瘤的病理学分型,为术前选择手术方案及判定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1.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星形细胞瘤中P27蛋白的表达,探讨P27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6.8%,低分化(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27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高分化(Ⅰ-Ⅱ级)星形细胞瘤(P<0.01);P27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452,P<0.01).这表明,P27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与脑星形细胞瘤的分化程度与演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分析其CT与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资料对照分析。结果19例患者单发11例,多发8例,共发现32个病灶,多发病灶常呈区域性分布。病灶常位于大脑半球表浅部位和近中线部位。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数呈等或稍高信号,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25个较均匀,7个病灶有小囊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病灶形态呈“握拳样”或“团块样”,水肿和占位效应程度不一。病理上均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结论病理基础决定脑淋巴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病灶部位、分布、形态、数目、密度、信号及强化等情况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常规MRI对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作用.病例包括2004年7月~2006年12月间收入脑外科在术前来我科做MRI检查的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15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8例恶性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Ⅲ级即间变型(恶性)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s)1例,星形细胞瘤Ⅳ级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ultiforme glioblastoma)7例.15例脑转移瘤,除8例有明确肺癌病史其脑内多发弥漫结节状转移病灶未能手术外,其余7个病例均做了开颅手术,得到了病理证实.这7例转移瘤中原发瘤2例为乳腺癌,3例为肝细胞癌,3例为卵巢癌.结果15例脑转移瘤中,1例位于脑干外,余14例病灶位于皮质内或皮层下.呈环状强化,有大的壁结节,或整个结节均匀强化.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中,病灶都位于同一大脑半球且各个肿块之间相距较近.病灶边界不清,5例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处3例肿瘤位于髓质深部及基底节区,瘤内有大片状或多数小斑片状坏死无强化区,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强化环.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I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常规MRI对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作用。病例包括2004年7月~2006年12月间收入脑外科在术前来我科做MRI检查的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15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8例恶性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Ⅲ级即间变型(恶性)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s)1例,星形细胞瘤Ⅳ级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ultiforme glibolastoma)7例。15例脑转移瘤,除8例有明确肺癌病史其脑内多发弥漫结节状转移病灶未能手术外,其余7个病例均做了开颅手术,得到了病理证实。这7例转移瘤中原发瘤2例为乳腺癌,3例为肝细胞癌,3例为卵巢癌。结果:15例脑转移瘤中,1例位于脑干外,余14例病灶位于皮质内或皮层下。呈环状强化,有大的壁结节,或整个结节均匀强化。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中,病灶都位于同一大脑半球且各个肿块之间相距较近。病灶边界不清,5例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处3例肿瘤位于髓质深部及基底节区,瘤内有大片状或多数小斑片状坏死无强化区,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强化环。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I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辛奕  苗重昌 《科技信息》2011,(35):I0463-I0463,I044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搜集12例经影像检查诊断,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均为囊实性,均表现为混杂密度及信号,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8例于胼胝体下方及侧脑室顶部见到网状、丝条状及索条状强化,1例行DWI,肿瘤实性部分弥散受限。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可以做出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比较罕见,国内报导较少,合并小脑星状细胞瘤未见报导,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下。 例1,女性32岁,住院号9999,因多饮多食多尿6年,1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体重下降入院。高血压病史16年,平素血压22.0~24.0/13.0~160.KPa。查体:BP22.0/13.0KPa,表情焦虑,目光有神,肢端皮肤潮红,甲状腺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行走呈醉汉步态。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皮质醇,血醛固酮,尿17-OH,尿17-酮均正常。血RBC6.15×10~(12)/LHb181g/L,空腹血糖15.0mmol/L,尿糖 ,尿VMA152.2μmnol/24h,尿儿茶酚胺665μmol/24h。眼底动静脉交叉压迫征阳性。B超右肾上腺可见9.2×4.9×4.4cm不规则强回声团,有包膜,内有不规则低回声区;MRI右肾上腺区可见8.8×4.6×4.0cm中等长T_1中等长T_2信号;左小脑半球可见3.0×5.0×6.0cm中等长T_1,中等长T_2信号,边界清楚,第四脑室及脑桥区受压,小脑扁桃体下缘变尖,向下突出枕大孔9.0mm。1995年4月行小脑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小脑星状细胞瘤Ⅱ级。病理号:9816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海洛因中毒性脑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及DWI表现.方法对6例海洛因中毒性脑病患者行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可见双侧小脑、内囊后肢、枕顶叶深部白质、胼胝体、脑干等白质区域异常信号,常规MRI为长T1长T2信号,DWI弥散加权图呈高信号.结论根据海洛因中毒性脑病生理及病理特点行DWI可对本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观察5例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灶并将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表现与手术、病理检查对照。结果 5例患者中,4例病灶位于皮下软组织中,1例病灶以侵犯肌层为主,边界均整齐,内部回声尚均匀,后方无声衰减,血流信号不丰富,阻力指数较高。结论超声检查对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能够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对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下肢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12例在T1WI上为稍高信号 ,T2WI上均为高信号 ,信号不均匀 ,边缘不光整 ,肌肉受侵蚀 ,骨骼少受侵蚀。结论 :MRI可作为诊断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及核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WI)研究HIE的MRI,探讨临床分度及预后关系。方法搜集28例经临床证实的新生儿HIE患者,行常规MRI、DWI、1H-MRS、SWI图,单体素PRESS(TE144ms)序列囊壁或囊内1H-MRS成像,测量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脂质Lip峰高,计算出Cho/Cr,Cho/NAA,NAA/Cr,并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8例皮层及皮层下沿脑回迂曲点状条状高信号及或幕上幕下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3例额叶深部白质两侧对称性点状高信号及或沿脑室壁条状高信号半局限性脑水肿;2例表现为基底节区,丘脑高信号伴内囊后肢地信号;1例脑室出血半病侧脑室扩大,皮层下囊状坏死,弥漫性脑水肿。(2)28例患者初次检查,DWI全部表现为对称性异常高信号;22例病变位于颞叶、额叶、顶叶;8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区。(3)5例NAA峰显著降低;8例Lac峰明显增高;GLx-a峰明显增高。(4)3例室管膜下斑点状低信号;6例脑室内条状低信号;1例皮层下点状低信号;5例侧脑室旁斑点状低信号。(5)随访2周,25例全部病变显示低信号,6个月和15个月持续性低信号。结论利用磁共振多模态技术能够判断超急性期,急性期的HIE,早期发现中重度HIE,指导临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