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普遍化的微扰理论的GP方程和FMO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共轭效应和分子的反应活性关系,指出共轭效应可以使分子的反应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无机共轭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无机共轭分子的形成条件以及共轭效应对无机共轭分子的性质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指出了在无机共轭分子中,由于共轭效应的影响。使分子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强,键长均匀化。特别是共轭效应还会引起分子的反应性能的变化,改变分子的酸碱性等。  相似文献   

3.
以取代苯苯环碳原子化学位移为依据,用曾经设定并初步证实的甲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参数,讨论了甲基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定位效应.化学位移值表示的诱导效应参数表明甲基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经校正后的化学位移值表示的共轭效应参数表明甲基具有微弱的给电子共轭效应,甚至其共轭效应有可能正处于给电子和吸电子的临界状态,总之相对于氢原子,甲基具有吸电子效应.甲基有较强的对位定位效应和较弱的邻位定位效应,在适宜条件下间位也有可能发生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就从共轭效应和分子间作用力来讨论共轭二烯烃的内部结构和反应的外界条件(溶剂的极性、反应的温度)对共轭二烯烃两种加成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共轭体系的类型,讨论了共轭效应在判断和解释有机化学反应反应方向和反应历程活性、有机反应速率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共轭效应存在于共轭体系之中,它是由轨道相互交盖而引起共轭体系中各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平均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共轭效应不同于诱导效应,它不会因共轭链的增长而削弱,换句话说,共轭效应不存在传递的限度,通过共轭链传递的极性效应不论距离远近,产生的影响均完全相同。它包括π—π,P—π共轭效应和σ—π,σ—P超共轭效应,其相对强弱为:π—π〉P—π〉〉σ—π〉σ—P。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共轭效应的存在,通常对有机反应及有机物性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诱导效应、超共轭效应以及同共轭效应分析烷基致活苯环的作用是叔丁基大于甲基。结合烷基的电子效应、空间效应、溶剂效应分析反应过渡态的稳定性.得出亲电取代活性甲苯大于叙丁苯的主要原因是叔丁苯的过渡态不如甲苯的过渡稳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STEM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探索基于项目学习有关共轭效应的相关理论知识.论文里涉及到共轭效应等方面知识,包括共轭效应理论发展历史、共轭效应对物质导电性、稳定性、颜色、酸碱性、极性和反应性能等众多方面性质的影响.根据共轭效应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实践性、常识性和理论性等特性,把其分解成多个知识块并分别融入到课题报告、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知识竞赛、游戏设计、海报张贴等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知识学习、兴趣培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电子效应理论在基础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有机物性质可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基础有机化学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差别,对电子效应理论在烷烃卤代反应、不饱和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羰基的亲核加成中的应用做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共轭效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理论、解释丙烯的两个相似游离基反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共轭效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理论、解释丙烯的两个相似游离基反应  相似文献   

12.
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效应是揭示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电子效应可概括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本文从有机化学中总结了它在深入研究有机化学反应规律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前线分子轨道的能量、反应时的动态效应以及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过渡态的分析,解释了共轭烯烃比隔离烯烃更易亲电加成的原因。此外,又用代基当量法、HMO 法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解释了共轭烯烃既可1,2加成,又可1,4—加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一、超共轭效应 Baker和Nathan在进行溴苄和吡啶成盐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时,意外发现不同烷基反应速度顺序如下:  相似文献   

15.
超共轭效应是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大都涉及这一概念,但未对其做深入讨论,考虑到超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性及为了便于理解,笔者从多角度对超共轭效应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共轭分子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分子,在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体系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双键相连的体系中,π轨道与π轨道或P轨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电子不再定域于两个键连原子之间而是分布于整个分子体系,形成多中心的离域分子轨道和离域键.电子是高度离域的,分子能量比定域情况下降低的更多,体系趋于稳定.这种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各个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了平均化,引起了键长的平均化,共轭体系的能隙降低,导致共轭体系分子的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而且共轭效应对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影响到化学平衡,反应方向,反应机理,反应产物,反应速率和酸碱性等[1].  相似文献   

17.
由于碳的另一类同素异形体C60等原子族化合物分子不在同一个平面。根据文献证明这类分子属共轭分子。因此,本文笔者对共轭和共轭效应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观点:共平面不一定是产生共轭效应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子诱导——共轭效应理论,探讨了从柠檬醛合成紫罗兰酮及其衍生物反应过程中对分子结构的影响,并对一些重要反应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共轭效应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它是由于轨道相互交盖而引起共轭体系中各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平均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共轭效应使体系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共轭效应广泛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之中,它的存在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共轭效应的类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π-π共轭效应π-π共轭效应是由于两个或多个π轨道互相交盖而引起的共轭效应。下列分子中均存在着π-π共轭效应。等。π-π共轭体系中的π键通常称为正常π键,其特点是共用电子数等于参与共轭的原子数,相当多的共轭体系中的共轭…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取代基及同一取代基在不同位置对苯甲酸酸性大小的影响较复杂 .很多资料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一些情况作了解释 ,效果很好 .但还有许多情况下 ,用简单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无法解释 .本文应用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和邻位效应等对取代苯甲酸酸性大小进行合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