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与明代剧作家叶宪祖、袁于令的传奇《金锁记》 ,是对《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相关记载的接受、扬弃与创造 ,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传承特征 :两剧的素材来源具有共生性 ,对“贞”、“孝”、“天人感应”等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接受与扬弃 ;在悲剧精神、戏剧冲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传承方面 ,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元李行道的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断案故事《太原狱》同属“灰阑记型”叙事模式。 如果套用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模式存在着根据人物行为功能抽象出来的下列角色:  相似文献   

3.
关于“旧剧”的论争发端于晚清的维新思潮,并伴随着社会革命的演进而不断深化,抗战局势以及特殊的文化语境,将“旧剧改革”引向更为复杂的层面。在大后方,以《平剧旬刊》为中心,形成一个由京剧票友、剧作家、剧人组成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坚守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面对抗战戏剧运动的感召以及京剧“背井离乡”的尴尬遭际,不得不开始思考京剧的生存境遇,在保有京剧传统韵味的前提下,探寻京剧的现代性与大众化之路。《平剧旬刊》作者群体对于京剧革新的考察,代表了大后方旧剧界曾经被忽略的一种戏剧观念与理论探索。他们对于京剧“艺术尺度”的坚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着戏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陈子龙与钱谦益皆是明末清初的诗界巨擘,“负海内重名”,两人诗学“渊源流别,各有从来”,彼此对立。《陈忠裕公全集》尚有诗文酬赠之什,但查遍钱氏的著作,对陈基本不置一词,未予著录。究其原因,一是党争中政治利益一致,搁置文学主张的分歧;二是名妓柳如是的“定情”;三是明诗选本《列朝诗集》的“有待之志”。这三点造成钱对陈的“失语”和“缺位”,成了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5.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弧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6.
《高祖还乡》是元代著名的套曲之一。作者睢景臣(一作睢舜臣)的生平事迹,据元人钟嗣成著的《录鬼簿》记载:“景臣,后字景贤。大德七年(公元一三○三年),公自维扬(扬州)来杭州,余与之识。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并附录了他所作的杂剧《千里投入》、《莺莺牡丹记》、《楚大夫屈原投江》等三种。《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二卷《艺文·集部·别集类》著录《睢景臣词》一卷。可惜这些作品,只剩一个目录了。睢景臣之所以名列元代优秀作家之列,主要是由于他制作的套曲《高祖还乡》不仅压倒了当时“诸公”所有撷取同一题目写成的套曲,就是放在全部元代套曲中比较,在思想上、艺术上也算得上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赛金花》是夏衍的第一个多幕剧,也是他所创作的剧本中遭受磨难最多、最复杂的一剧。自从一九三六年发表以来,四十余年,或毁或誉,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公论,遂使《赛金花》一剧的评价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难点之一。夏衍在《历史与讽喻》一文中,把他写作《赛金花》一剧的意图和盘托出。他说:“去年深秋,我在北国的一个危城里面困处了两个月之久,在当时的那种急迫惶遽,可也点缀了不少喜剧材料的空气里面,使我惊异地发现了李伯元三十年前在《官场现形记》中所描写的人物,依旧还活生生的俨然存在我们的前面;我将这种印象讲给居停的房主人听,他就很兴  相似文献   

8.
从语意上讲,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窦娥所发出的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言,不是单纯的三种现象,它体现着浓郁的传统信仰民俗。血飞白练,昭示着窦娥的清白;六月飞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回归”意识的一种体现;亢旱三年,是祈求上天惩罚人间贪官污吏的理想。三桩誓言体现了“天人感应”的传统信仰民俗。  相似文献   

9.
《水浒》这部反映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其成书无疑是在元末明初;在建都临安后的南宋时代便是“水浒”故事的产生、丰富和传播、演变的重要时期。水浒的民间故事与杭州“水浒”故事的的形成,最早阶段自然是民间故事。据南宋遗民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上引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龚开与周密都是南宋时人;而《癸辛杂识》便是周密在南宋亡国之后,隐居在杭州的癸辛街时所著。周密还是一个熟谙杭  相似文献   

10.
古典喜剧《中山狼》是明代戏曲家康海的力作.《中山狼》故事已妇孺皆知,似属荒诞,却道出了生活中的某种真谛,有着很深的哲学内涵.作为一部寓言剧,它所要说明的不仅是生活的真实,更需要哲理与思考,没有这些,喜剧便流于逗笑的滑稽戏.关于“忘恩兽”的传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最有名的是“所罗门的瓶子”.但《中山狼》一剧与西方文学中的“忘恩兽”传说有着质的差别.虽然在恩将仇报这一点上其精神是同一的,但是《中山狼》一剧却更多地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提供了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才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不仅见于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也用作教材。但篇中有两个句子,注说却纷纭莫衷一是。对“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一句,我曾撰《<陈涉世家>的“人奴产子”》文(见《中国语文通讯》198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34期转载)已作辨解。另一个句子是:  相似文献   

12.
《剧史新说·自序》陈多在这本集子里收了24篇论文,依其内容,分为《古剧考论》、《元明清戏曲谈丛》、《李笠翁研究》三编,而总名之曰《剧史新说》.在订下了这个书名之后,倒有些担心了.会不会有的读者在只看到书名而尚未统览全书之前,以为是借“新说”之名以炫世...  相似文献   

13.
《原野》是曹禺先生的四大名剧之一,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对西方戏剧经典的高妙化用与汲取养分后的全新再创造。《原野》的创作深受《麦克白》的影响,两者在“炼金诗学”“隐性艺术家设置”以及对人物“潜意识”的开掘与表现层面都存在着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14.
小于 《世界博览》2012,(18):82-83
也许你还惦记着卖“腐”的英剧《神探夏洛克》,但在美国,福尔摩斯终于找到了一位“亲爱的华生”。美国cBs电视台9月27日推出美版福尔摩斯连续剧《基本演绎法(Elementary)》,剧中由华裔著名女星刘玉玲出任华生一角,这将是影视屏幕上首次出现女版华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豳颂》,历来颇有争议,依据《周礼·春官·籥章》有关“豳颂与蜡祭关系”的记载,并结合《礼记·郊特性》、《月令》诸文有关“蜡祭”的记载及郑注孔疏的解说,自认为《诗经·小雅》中《楚茨》等四诗即为《豳颂》。据此,对《楚茨》四诗作相关的考释。  相似文献   

16.
《马大帅》是赵本山自导自演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不同于先前热播的《刘老根》(1、2)中对现代性的热切拥抱,《马》剧以农民视角犀利剖析现代性,把城市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曝晒在阳光下。不过赵本山在解构“美国梦”式的现代性神话的同时,却用农民式的乐观打造了一个新的弱不禁风的都市梦想。  相似文献   

17.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回家》在“威胁喜剧”的创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一个不健全的现代家庭生活的刻画入手对现代西方“精神荒原”进行了深度剖析。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运用于《回家》一剧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女主人公露丝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实现了由妓女到丰饶女神的转变,并使原本畸形的家庭完成了生命意识的回归,这与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对生命意识的讴歌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8.
中外戏剧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和体系 ,既有相对的“差异性” ,又有相对的“同质性” ,此“差异性”与“同质性”既反映于题材、主题范畴 ,亦体现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创作手法等方方面面。故而两者之间便存在着“同质中寻异趣、异质中求同律”的某些可比性。笔者以为 ,审察中外古典戏剧或许尤其如此 :因为尽管两者彼此间鲜有交流与沟通 ,然而总可能会存在某些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比如元初剧作家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与法国古典方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 ,便均以塑造“悭吝人”而见长 ,剧中的两位主人公贾仁和阿巴公 ,早已作…  相似文献   

19.
安宁村闲笔     
“安宁村闲笔”并不朦胧,只不过借以表明:如今我是“安”全而“宁”静地生活在“村”郊,乘口授《文艺学概论》之“闲”“笔”耕而已.诚然,口授和笔耕结合,对于提高教育艺术的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陈正奇又要出书了,这不仅仅是他文字堆砌到了一个新高度,更是文学创作在他人生之河溅起了一朵五彩缤纷的浪花。当我谈到读此书稿对我心灵的震撼时,想不到他却让我为该书写一段话,我诚恐诚惶。陈正奇不仅年长于我,而且是我的顶头上司,岂敢班门弄斧,所以敬谢不敏。陈正奇出生在浐、灞、泾、渭汇集杨柳飞雪的灞桥区。这里亘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胜地,历代名人诗赋就像灞柳飞雪一样,飞翔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白鹿原》那样的鸿篇巨著,同时也走出了陈忠实那样的文坛大家。陈正奇当然也是灞柳“文学飞絮”中一朵洁白轻盈的“柳絮”。因而,我担心自己带色的笔触和肤浅的见识会“点”污了“柳絮”的洁白和曲解了大作的内涵。可是,陈正奇却不这样认为,并非他没有文坛大腕的挚友,也不是他求不来溢美华章的评论,而是他真诚地想反“文道”而行之,是为了扭转名人书评求卖点的风气。因而,只好拨冗从命,对他的秀文胡乱进行粗浅地点评。《故园追风》全书共分五辑:其书题材广泛,文风各异,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赶潮捡贝,在《秦史拾零》中探究历史的变迁和对秦人、秦风的回味;在《序跋论评》中他挥毫从文,展示了一个文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