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始终以普通市民的心态揣摩都市;用“都市摩登艺术”——电影,独特地表现都市;用虚无冷漠的灵魂影像都市市民。在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张爱玲用自己的方式为滋养她创作的现代都市文化时代画上一个凄美冷清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上海租界为背景,描写了上海青楼中一群妓女和狎客的故事。展现了租界文化对上海人的生存境遇的影响。从传统与现代混融的新奇体验,外国巡捕统治下的租界及人们的自卑感,以及浮华境遇下自我的迷失及幻灭感三方面来分析《海上花列传》中租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5.
艾膏在上海租界,受到法租界和国民党政府的监禁,他在租界狱中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狱外又以强烈的乐观情绪和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向祖国人民发出黎明的通知。他在租界上的诗歌创作特色及其影响,使他深入到人民中间,思索着民族的命运,探索新诗通向“民族心灵深处”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传奇是与上海、上海人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对于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的分析,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归根结底应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条件及文学接受客体等方面(包括上海的城市特点和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品格)来探讨,才能寻得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改编也络绎不绝。早前,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和电影《倾城之恋》已为人们熟知。2009年《倾城之恋》再现新面孔,2万多字的小说被改编成36集电视剧搬上电视荧屏。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创造了巨大的文化市场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租界语境下,沈从文的民族认同建立在"想象的共同体"基础上,以苗族背景作为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参照.这种认同在他上海创作时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被动到自觉的认知转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也使他找到了一条以民族认同对抗西方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境遇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独具市民文化女性书写的明显特征。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在创作观点、视野、题材上都饱含了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趣味,这使她们的创作有别于“五四”女作家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观照,为40年代都市女性文学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她笔下主要描写了在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织下普通男女的情爱生活。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以丑为美的审美风格刻画了许多行为诡异、心理变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深处最真实的一面。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女主人公的际遇反映了张爱玲丑的审美艺术及其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传奇是与上海、上海人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对于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的分析,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归根结底应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条件及文学接受客体等方面(包括上海的城市特点和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品格)来探讨,才能寻得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和展示世俗平凡人生的同时,更努力地探触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其所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内心生存状态的发现和描绘,使她的作品成为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个性化的隐喻,从而也形成了张爱玲创作的非美学原则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与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两个惺惺相惜的女人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生活体验。本文通过张爱玲与苏青的作品分析对比,试图探求她们生活环境影响下创作的心路历程,呈现四十年代沦陷区文坛女作家较为深入具体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美相继在上海划定商民居住区,始成租界。租界形成后的几十年中租界当局依仗武力利用各种机会数次胁迫清政府扩大租界。至清朝灭亡时,上海租界已经延伸至宝山,面积达始初时的数倍。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散文创作的人本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与她小说的荒凉、苍凉、悲凉这些"冷"的意味不同,跃然纸上的是满腔的"热",是张爱玲对世俗生活,对市民生活,对物质生活的热切投入。在她的散文中,总有人本的幽灵在游荡,在那浮华的世界里,人本主义正是张爱玲心向往之,一意求之的。本文论述了张爱玲散文创作的3个部分:消解崇高———把人还原为人,审视女性———把女人还原为女人,雅致地享受世俗生活———把生活还原为生活。阐明了正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的特殊时期,造就了张爱玲,使这个奇女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在领略了人生虚无的同时,发现了世俗生活的美,还原了人所以为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和内地电影中陆续出现了以三四十年代上海为表现对象的旧上海题材电影。这一题材电影的兴起,在香港和内地有着明显不同的社会文化根源。香港在探寻自身身份和面临回归与世纪末所产生的不安情绪中催生了旧上海题材电影;内地世俗化进程的加深加剧,导致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从而促进了影视话语的转型,使得旧上海形象成为影视作品中被消费的对象,同时内地怀旧风潮的蔓延也最终催生了大量的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上海城市公园的形成源于西方列强侵华后的文化移植和当时沪人对西方社会生活形态的向往。伴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第一座公园——"公共花园"的开放,上海租界开始出现许多欧美式花园,它们是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在租界公园未全面向华人开放前,孕育多元文化的近代上海陆续出现了一批以营利为目的、对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向公众展示其开放性及中西杂糅的新面貌。它们融合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蕴含雅、俗文化的丰富性与社会思潮、艺术流派等多种内容,为近代上海市民提供了具有现代休闲游憩意义的城市游乐场所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信息交流地。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上海社会的西崽人格是租界文化的产物。鲁迅在奴性人格的层面上展开了对西崽相的透视,他在剖析西崽的崇洋和势利性格之外,又挖掘西崽买办的“无特操”的善变性和源自中国传统的“事大”心理,以及在表面“崇华抑夷”的态度和言谈下面隐藏着的西崽相。鲁迅对西崽相的分析,是他对上海租界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有力针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功地创作了一系列以表现家庭生活和伦理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情节剧电影,成为中国家庭伦理情节剧电影类型的开拓者.其主要影片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生活故事的戏剧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叙事策略的大众化和创作主题的伦理化等审美特征,基本确立了中国电影注重社会伦理教化、审美教育与戏剧性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和展示世俗平凡人生的同时,更努力地探触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其所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内心生存状态的发现和描绘,使她的作品成为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个性化的隐喻,从而也形成了张爱玲创作的非美学原则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