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严正指出:“日本国内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他们的言行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日本今后究竟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还是别的道路,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①在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进行谴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会出现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现象呢?笔者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日本民族曾信仰的“神道”,其内容有很多消极的成份,而且曾经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神道,是日本历史上…  相似文献   

3.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4.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著名书法家、书论家。他有多部书论专著传世,提出书家须有“品高”、“学富”的重要理论。他在担任清朝驻日本外交官四年中,日本许多著名的书家都投到他门下受业,其理论和实践引发了日本书法的现代化,被日本书坛尊宗为“日本现代书道化之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日本文化史上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5.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国学之兴,乃国家之幸。让国学走进校园,是中国学校的应有之义,让国学走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给社会空间和文化领域带来了变化。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及思想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独立的生存之地,并打破空间领域的“公”“私”分界和性别偏见,创造“进”可跨入公共空间、“退”可回归“自己房间”的阈限空间,由此女性从“卧室”走向“第三空间”,拥有了表达自我、言说欲望的场域。同时,网络女性小说在创作主体鲜明的性别意识下彰显着女性写作的力量与魅力,在资本积累与权力争夺中不断发展,实现了女性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赋权与主体建构的目的。网络女性小说在空间活动、话语言说、资本积累、性别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反叛与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8.
靖国神社     
应沈阳读者艾奇茄等的要求,现将日本靖国神社的情况介绍于下。日本人信奉神道。神社是神道的殿堂,即供奉神灵的地方。神道最盛时期,遍布全国的大小神社多达10万余个,靖国神社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靖国神社建于1869年,原称“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现名。  相似文献   

9.
神道是日本的传统信仰,它与外来宗教相融合,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神道的影响下日本人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2006,在中国大踏步迈进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亮点不断,众多引人关注的文化热点正在引领时代的新生活。传统文化全面“复活”精英层面,从汉服之热到国学之辩,复兴民族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一直否认、歪曲、美化侵略.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其强烈的民族耻辱感,狭隘的民族意识,神道信仰浓厚的真理观,愚忠的武士道精神,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又乖张的民族文化心理,是造成日本拒不反省侵略战争历史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七子派“复古而陷伪”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历时性的层层累加.达到了对七子派复古的丑化和妖魔化效果。这一命题有很大局限性,其弊端主要有三其一、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全面理解,侧重于从文学层面进行过度化概括;其二、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多层面阐发,将七子派视为一个整体,无视主流与末流之别;其三、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动态考察,未从变化的角度把握七子派成员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刻意制造七子派与其他文派之争,无视各文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传承。王世贞晚年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有矫正七子派末流之弊的用意。  相似文献   

13.
神道是日本的传统信仰,它与外来宗教相融合,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神道的影响下日本人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开始,在社会上就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国学教育机构。从章太炎先生的开始讲国学,到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虽然在这期间,国学曾经被抨击和抛弃,但国学仍然在中国土地上顽强地生存,因为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学是我们的优秀文化,但现在的人对国学的了解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国学教育,且要对全社会公民进行教育,即要进行国学全民教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叶以来,迅猛发展的交通、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地方意识构成了严重威胁,促生出强烈的失位感和漂泊感,引发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关注.“空间转向”运动通过强调空间的“物质性”而突显空间的社会生产品质,开拓出“活态空间”和“第三空间”的特殊领域,试图对“地方意识”进行呵护;文化地理学则区分出文化所标示出的空间(如洲际、国界)、文化所创造的“位置”或“景观”(如绿地、购物中心)以及充满文化意义的地方(如茶馆、咖啡屋)等不同空间,突显出主体间生活世界和“呵护之所”等“地方”的生命体验意义.这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探索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表征、空间与时间、地理与历史、地方意识与空间意识的关系问题“问题化”了,亟待生态美学作出会通和说明.本文旨在考察从“空间转向”、“活态空间”到“地方意识”的思想脉络,阐述“天气美学”作为生态审美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将中国的“祺祥政变”和日本的“王政复古政变”作比较研究从两个政权产生的动因、掌权者的属性和素质及政权不同性质来说明从十九世纪六*十所代开始,中、日两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叶秋 《华东科技》2006,(10):22-23
提到上海卢湾,人们的脑海就会浮现出淮海路商业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新天地那时尚与复古完美结合的石库门……的确,卢湾区虽然面积狭小,但百年的积淀为它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使卢湾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心城区、“精品”地带。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季,这方“精  相似文献   

19.
虎丘是苏州的象征,虎丘的永恒在于源远流长的吴文化积淀;依旁虎丘山、与七里山塘隔岸相望的"虎丘·财神道",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机地融入虎丘景区景观,这是缔造者对苏州建筑文化的又一贡献。建筑学专家如此说。●让商铺负载文化,负载文化的商铺,其潜在的价值无法衡定。城市学专家就"虎丘·财神道"如此解说。●"虎丘·财神道"的特定位置,决定了这一商铺的无可复制性。不可复制的事物的升值空间往往难以限量,具有不可限量的战略意义和远景潜力。这是商界有识之士的评估。●"虎丘·财神道"的闪亮登场,为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苏州的召开增添了亮色,将成为文化苏州的又一道风景。这是文史学家的阐释。●"虎丘·财神道"除了具有独有的商业价值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这将由她特殊的位置和风格所铸定。收藏家们更是大胆地预言。  相似文献   

20.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