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自诞生以来就与许多人文学科,尤其是与人类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是当代学术研究的共同取向,民俗学要在学科日益走向成熟的进程中不断有新的作为,需要向其他学科,特别是要继续从人类学中汲取养分。而进一步认识体现在二者交融共进中的近缘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之一,试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创建等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学科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这与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郑杭生先生为社会学学科重建和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郑杭生先生秉持兼容并包的信念,致力于把中国社会学学科做大做强,倡导社会学与相近学科的沟通和合作,大力支持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面向未来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北京部分博士(博士候选人)关于本学科发展座谈纪要1995年3月31日,在京人类学民族学博士(博士候选人)聚集一堂,并邀请几位社会学,民俗学出身的博士一同从学术上探讨人类学民族学教学、科研以及该学科发展问题。座谈会由中央...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上旬,“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参会学者来自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可说是一次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交融的学术盛会,也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区域文化课题上的切实需求和巨大潜力,这里特选择其中历史学和民俗学方面关于温州文化研究的4篇文章,可略展其风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第教授为此次会议主要操持者之一,并协助组织本专题,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6.
论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表达了对于“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人类学理论新格局的向往;简述60年代以来世界人类学的新发展与学者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进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起源与大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历史观察;并分析了某些相关学科与视点。最后着重提出了争鸣、证明和正名,指出这三者是学科的生命,是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9~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与会代表就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史、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前沿、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建立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而且促进了教育学与人类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评钟敬文《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研究糅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传播学等新老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本文以广西古代汉文化传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古代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科发展有赖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更离不开学科建制的形成和发展。学科建制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织基础、人员保障和物质条件,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器"。近代中国民族学学科是地道的舶来品,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也是其学科建制肇始、初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近代民族学学科建制的过程表现出如下特点:从人才培养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扩展;与人类学和社会学难舍难分、共同发展;学科外来性与本土化并存等。近代民族学学科建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我国当下民族学学科在目标导向、路径选择以及与社会学、人类学关系的处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即民族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导向是问题研究还是理论建构;民族学学科发展的路径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民族学与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分而治之"还是"开放融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 、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厘清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在每个时期的特点及前后之间的联系。指出随着时代变化,研究话语由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向多民族文论发展,研究的方法与视角也由单一的文学理论向文化学、诗学、比较文学推进,并且整合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成为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史学虽然是历史最悠久、传统最深厚的一门学科 ,但作为其中一个分支的口述史 ,却比其他学科更年轻 ,也更不成熟。口述史的研究对象已不再是传统的“故纸堆” ,而是活生生的人 ,所以极有必要借鉴人类学与民俗学的经验。但口述史研究不仅不能因此而抛弃文献、看轻文献 ,反而需要更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正因为有文献的介入 ,口述历史才有可能从其他的口述传统中分离出来而别具一格 ,换句话说 ,将文献与口述相结合的口述史 ,是区别于人类学、民俗学的口述传统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4.
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社会学家在众多的理论中选择了以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为指导,以"社区研究"方法实践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目标。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与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是社会学中国化进程中代表之作,他们在"观点"、"方法"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从社会学、统计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出发,探索出了群众体育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保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倡中国文学研究应打通古今的呼声颇高,其宗旨主要在于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贯通性的研究。因而在越来越多的同仁把它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运用于个案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就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学理思考,包括古今内涵的界定、与传统文论中通变说的联系、文学史的分期、开展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论职业女性角色意识及其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学角色理论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就我国职业女性的角色意识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女性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其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女性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当代我国职业女性角色的多重性以及角色冲突限制了其参与体育活动,而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促进了其参与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