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沉沦》主人公是郁达夫笔下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他善良,热诚而又过于敏感,孤傲清高,如何认识这样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与之相伴的大量的性苦闷描写,成为阅读,欣赏这篇小说无法回避的问题,郁达夫着力向人物内心深入开掘,使全篇充溢着感伤情调和忧郁美。《沉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突破了一已的情感宣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真诚美好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牟来娣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2):78-80
"零余者"形象是处于"五四"新旧文化转型期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交织着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都市人格和乡村人格的矛盾,体现了他们向主流价值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对传统中温情一面的依恋,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脱胎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然而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有现实,使得"零余者"这一形象具有一番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等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堪称为个人Libido写作的经典文本。《沉沦》的写作意义在于,它不仅使郁达夫个人性欲得到了转移与升华,更是对现代社会“零余者”苦闷彷徨的“时代病”的大胆、真实、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第一人”的赛珍珠的英译本《水浒传》向西方宣传了中国文化,这已被中国和世界所肯定,她本人也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译者对“吃”字翻译的角度探讨她对原作语意、语境及典故的把握程度,尽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她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一名翻译者的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读者和译者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刮起了"留美"的热风,在许多人心中,美国是个先进、文明、富裕、自由的国度,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置身于其中的复杂滋味。以白先勇、於梨华等为代表的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留学生文学系列作品,展现了在异域生存的中国留学生因孤独感与危机感交加而产生的内心空虚和被放逐的心灵实事,本文从《芝加哥之死》和《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这两篇代表作品入手,选取两位不同典型的人物,对这一文化现象加以理解及分析。 相似文献
7.
老子美学思想的产生,取决于他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年代,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后来的作中得到了扬弃,产生了嬗变,从而获得了历史的意义。这里的历史意义有二重含义:一是美学意识史时代的产物;二是它将随着时代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付玉群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61-65
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量译介的同时,应当注意译本的质量。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的传输等三方面看来,有必要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引入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几个中译本中的语言使用、翻译选材以及文化传输等三方面来考证,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寻母”模式是近代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寻找信仰的精神历程的展现。从直观层面看,“三郎寻母”是《断鸿零雁记》情节推进的动因,是小说得以展开的依托。但深层考究起来,三郎寻母只是一个表象,它的实质是个体皈依中诸多困惑集结的呈现,母亲的寻得并不能真正使寻找者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张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65-68
"鞭打"是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核心意象。不少评论者认为鲁宾逊对麦克德琳娜的鞭打,体现的是一种"父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所有权"。通过细读文本指出:黑人学者鲁宾逊的身份具有"双重性",鞭打麦克德琳娜的事件实质上是其互不妥协的两种灵魂矛盾斗争的佐证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田丰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4):97-100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有助于揭示主人公杨科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既感到真实可信又能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身上,和叙事人一起探寻隐匿于其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麻花”式的叙事结构使得主人公能够自由穿梭于城乡二元空间内并可适时进行切换。两相结合有效传达了《风雅颂》的主题意蕴,曲折生动地表现出由乡入城的知识分子在城乡之间进退失据、无根漂泊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2.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社会批评家,是继海明威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菊花》是展现其卓越文化艺术成就的伟大作品之一。这部短篇小说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男权和女权的斗争为矛盾核心,以菊花为主线,以女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为暗线,揭示了男权主义压制下女性的真实生活处境和精神处境。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第一人
"的赛珍珠的英译本<水浒传>向西方宣传了中国文化,这已被中国和世界所肯定,她本人也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译者对"吃"字翻译的角度探讨她对原作语意、语境及典故的把握程度,尽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她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一名翻译者的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读者和译者学习的.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一位游走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过渡时代"的"士"。《论世变之亟》,显示了严复作为当时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化学者的远见卓识。但是其根深蒂固的"士"的情结,导致了他后来精神世界贯穿一生的矛盾。他终究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导演霍建起执导的影片《暖》讲述了一个简单、温情而又略带感伤的故事,而影片对意境的营造,冲淡了故事本身的悲情味道,让人在淡淡的哀愁中品味怀旧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1):84-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曹禺创作了自己唯一的一部工人电影剧本《工人田小富》。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既有政治因素,又有他延续电影创作的想法。但长期以来,这个剧本并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这也间接影响到对曹禺笔下工人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工人问题不仅是剧作家的创作能力问题,也是他们的政治态度问题。曹禺从电影《桥》中获得的启发,也为他的这次创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浪潮的旗手,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文学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精英跌入低谷、追寻通俗文学,普遍丧失理想信仰的时代,韩少功承前启后,再次抛出了寻根文学,拿出了自己的精华之作——《马桥词典》。《马桥词典》延续了韩少功以往批判传统文化弊端的锐利笔锋,在徐徐展示马桥这样一个逐渐没落的边远村庄的同时,也揭示了边远文化的封闭、保守与顽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崔嵬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2):103-105
本文对比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英雄诗系·后生们》,故事情节有众多相似之处的两部作品影响力却全然不同。深入分析发现,荷马在创作过程中的隐含着强烈的政治哲学关怀,荷马的这种实践使得他的诗学原则尤为独特。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个修辞的海洋。大量修辞文本的存在将小说点缀得生动形象,成为无法超越的文化瑰宝。然而,这些修辞文本在英译过程中却会受到不同译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红楼梦》的两部最为成功的译本中对于回目修辞的处理可以看出修辞心理学在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与废名的《桥》都是极富禅意与诗味的小说,然而,两位作家借以参禅悟道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一个是以情求道,一个是以理入禅。因此,两部作品呈现的风格也就不尽相同。两部作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体现出我国文化传统对文学的深远影响,亦体现出时代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个体心理的普遍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