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将建构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及女性身份作为黑人女作家们文学创作的话语中心,带动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改写了黑人女性边缘创作的命运,真正走入了自我的发现阶段。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的《爵士乐》讲述了20世纪初一对黑人夫妇离开南部乡村融入北方城市的经历。城市不仅充当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更作为黑人身份和文化重建地而成为了叙事中心,诠释了美国黑人特有的双重文化体验。小说中倡导的性别公平、性别尊重和性别友爱,对构建和谐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人口有二千零八十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百分之十点九。本世紀初,百分之八十的黑人集中在南方。由于近几十年来,大批破产黑人农民离开南方农村,流入北方各主要工业中心,因此,据一九六○年的人口調查,住在南方十一个州的黑人,只占全部黑人的百分之四十九,其中亚拉巴馬州九十八万人、阿肯色州三十八万人、佛罗里达州八十八万人、佐治亚州一百十二万人、路  相似文献   

4.
《秀拉》中有三个黑人男性形象,分别是裘德、阿贾克斯和夏德拉克。裘德是典型的黑人丈夫或爱人,阿贾克斯与秀拉貌合神离,是黑人女性表面上的朋友,而夏德拉克在精神上是秀拉的志同道合者,由此得出结论:黑人男性只有同时成为黑人女性的爱人、朋友和同志,才能使黑人男女关系更加和谐一致,才能在黑人女权主义运动中成为女性的同志和战友。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历来很难出版。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黑人作家的创作多取材于黑人生活,白人读者少,而出版家们又一向认为“黑人从来不买书”,因此多数美国出版商认为黑人作家的书不赚钱。但是,随着日渐走红的文坛新星、黑人女作家泰丽·麦克米兰的  相似文献   

6.
天南地北     
前不久,美国斯托克顿市一个名叫斯泰宾斯的人,在竞选该市黑人区议员时,击败了该区前黑人议员华特。华特不服,向法院上诉,拉告斯泰宾斯胃充黑人,把头发染为棕揭色,烫成卷曲发型,因此应取消共当选议员资格。而皮肤为棕褐色的斯泰宾斯则坚特自己是黑人血统,其  相似文献   

7.
“黑人性”最早是塞内加尔的著名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第一次运用,以表达他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黑人文化运动。它旨在提升黑非洲文明的精神,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沃克的《紫色》在关注茜莉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非洲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透过《紫色》充分折射出桑戈尔“黑人性”的文化内涵和精髓。这在体现茜莉摆脱作为黑人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而成长为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9.
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因父亲缺位而凸显女性母亲的形象,但饱受摧残和压抑的黑人母亲所表现的母爱是畸形、变态和悲壮的。特殊的环境孕育了黑人女性独特的品性,特别是处在美国边缘社会的美国黑人母亲,她们以自己的忠贞和毅力传承着黑人文化,成为黑人世界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11.
石蕊 《科技信息》2012,(14):170+173-170,173
黑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大部分黑人由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教育水准等社会因素都较差,他们说的英语与所谓标准英语有着很大的差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有着很鲜明的特色,是英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除黑人外在社会中下层的其它人也广泛地使用。黑人英语从拼写和语法上就很容易的辨认出来,而汉语却没有此功能。本文将根据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译本对黑人英语的特点进行阐释说明,并对一些黑人英语的汉译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争取选举权运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期,黑人被剥夺了宪法赋予他们的选举权.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赢回了这一权利。本文探讨了黑人选举权得而失、失而又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杜波依斯     
美国著名黑人历史学家、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威廉·爱德华·伯格哈德·杜波依斯博士,1868年2月23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黑人的家庭。1888年获斐士克大学文学士学位。1895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96—1910年曾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亚特兰达大学任教。就在这时期内,杜波依斯参加了黑人左派活动,积极为黑人的解放而斗争,并成为这—运动的瓴导人。 1909年5月纽约成立“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杜波依斯当选为这个组织的领袖。在杜波依斯的领导下这个组织曾经为保卫黑人的公  相似文献   

14.
伯明翰和塞尔馬这两个城市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馬州,都以展开了黑人反对种族歧視的斗爭而聞名。伯明翰是該州的最大城市, 人口三十多万,黑人約占三分之一。一九六三年四月三日开始了伯明翰黑人反对种族歧視、爭取平等权利的斗爭。最初,黑人采取的是小規模的游行示威,由于当局殘酷鎮压,黑人奋起反抗,斗爭愈演愈烈,仅五月六日一天之間,被捕者竟达一千名左右,第二天,黑人仍然冲破一切障碍,不顾受伤被捕,继續示威,美国統治当局又展开大逮  相似文献   

15.
如何消除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直到如今黑人也未能完全得到平等的待遇。在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黑人的平等和自由而进行不懈的斗争,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马丁&#183;路德&#183;金和曼德拉。本文基于语料库对马丁&#183;路德&#183;金的I have a dream和曼德拉的演讲稿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这两个演讲中用词的方式,从而研究二人对于消除黑人种族歧视斗争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一直以美国梦为一个重要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黑人文学充分表达了对于黑人民族的赞美和对于自由平等梦想的憧憬与努力;中期以抗议小说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则震撼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状况以及作家对于美国梦能否实现的焦虑与担忧;后期以沃克、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反思了黑人群体的狭隘排外,倡导黑人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博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母性是女权主义理论里经常讨论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女权主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母性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西方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角色和母性的问题往往是从白人妇女的角度来分析,而黑人女性的声音却未能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莫里森提出的黑人母性与其他的关于母性的观点试作比较,从而得出莫里森等黑人女权主义者提出的黑人母性是对现存母性观点的一个重新阐释和重要补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表意性"和"音乐性"是黑人小说的鲜明族裔特色,是黑人文学重要的文化基质,而比喻性语言是黑人文学的表意策略。拉尔夫.艾立森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中积极修辞的广泛使用成为小说的主要表意手段,而音乐背景在小说主人公感情的跌宕起伏中推波助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小说标题的多维阐释空间与文本语言的"表意性"和"音乐性"有机结合,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小说主题思想得以升华,表现了主人公在"情感的故乡"和"心灵的异乡"之间求索的心路历程,彰显了黑人小说独特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黄波  任月芳  张文凭 《科技信息》2011,(21):I0206-I0206,I0248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坛中一位杰出的黑人作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有名的黑人作家。本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书中黑人女性的黑人身份迷失。它展示了黑人女性的身份迷失的一系列症状及其对她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还分析了黑人女性身份迷失的原因并探索其解决方案。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们能更好的理解莫里森的作品,明白追求自身黑人女性身份,保存黑人本土文化和黑人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长时间的种族歧视造成的黑人男性对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可使他们放弃了弱势的黑人本位文化。种族歧视和固有的男权意识使他们将怨恨转移到黑人女性的身上。这种复杂的心态造成了黑人男性心灵的扭曲。黑人男性成长之路何在?其关键在于真正认识黑人女性。只有当他们明白黑人女性不是自己的财产时,黑人男性才可能走上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