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旅游形象建设是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丹霞地貌作为独特的造景地貌资源,由于开发程度较低,旅游形象建设尤显重要.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景观,其旅游形象建设还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山文脉基础的分析,对其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并对其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黎明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征,通过对该区野外调查及分析,发现红层岩性软弱差异、新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崩塌等内外力作用是造成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2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丹霞"的龙头丹霞山,更是处在如何管理开发旅游景区大讨论的风口浪尖。广东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无愧为世界自然遗产。但目前丹霞山在管理、开发、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申遗成功后的丹霞山景区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丰富旅游产品、建设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大量引进专业人才等。除此之外,丹霞山景区还应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员工激励机制,使丹霞山不论在自然风光,还是在服务管理方面,都无愧为"丹霞"旅游名胜地。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丹霞地貌分布特征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适合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目标评价体系.通过模糊赋分法对山西省丹霞地貌景区进行初步的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探讨了丹霞地貌景观综合体开发模式.提出了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以推进山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5.
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红色陆屑岩系,凡具有形成红色陆屑岩系的地理环境,都有形成丹霞地貌物质基础的可能.有了物质基础能否形成丹霞地貌还要看物质基础形成后的地理环境条件.建议把丹霞地貌物质基础形成的时限放宽,突出“红色、砂岩、砂砾岩”,限定“定平、身陡、麓缓”的地质特征即可.  相似文献   

6.
悬棺葬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棺葬是古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丧葬形式.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悬棺葬不仅反映了行悬棺葬仪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迁移等情况,其分布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地理规律性,多分布于临水的山崖上,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点.在中国南方的丹霞地貌区分布了很多悬棺葬遗迹,有现存最古老的悬棺葬,也有最典型的悬棺葬.这已经成为丹霞地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悬棺葬的葬式及其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悬棺葬地区分布和地貌的关系,特别是与丹霞地貌的关系.最后就福建、江西、湖北丹霞地貌区比较集中的悬棺葬分布情况作了简要的阐述.最后文章认为丹霞地貌所特有的自然条件为悬棺葬的分布提供了基础,神秘的悬棺葬也为丹霞地貌增添了迷人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赤水-习水丹霞景观美学价值与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赤水-习水丹霞是世界最大的川黔渝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研究其美学价值,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旅游区的景观开发非常必要。赤水-习水丹霞以"丹山、碧水、竹海、飞瀑、美酒河"为主要景致,丹霞形态发育典型,造型奇特;"丹山"与"碧水、翠林"色彩明艳和清新;山、水、林的组合非常完美。通过中国及全球其他丹霞地貌的美学对比,认为赤水-习水丹霞的美学特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8.
丹霞地貌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价值,鉴于目前在对山东丹霞地貌探讨较少的状况下,对地区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貌是在沂沭断裂带作用下,在白垩纪形成的沉积碎屑岩,经后期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具有较大的开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客来丹霞山主要是观赏丹霞风景地貌,因此,地质公园应作为丹霞山开展旅游事业的核心内容.目前,丹霞山地质公园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地质游形象不突出,地质标识牌不足,丹霞地貌研究成果未被充分应用,导游对地质无所知之;政出多门,部分员工服务意识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从旅游地学的角度,在充分认识丹霞山地质公园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甘肃丹霞地貌分布广泛,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旅游地貌资源。与典型的丹霞地貌相比,尚可区分出一种岩性不够坚硬、但有上复坚硬顶盖保护的类丹霞地貌,文中分析了省内丹霞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特征、类型、发育过程及内外动力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勘察的基础上, 采用原位和分离处理两种样品制备方法, 利用偏光显微镜(PO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X射线能谱(EDX)、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电子探针(EPMA)、微区X射线衍射(XRD)、显微拉曼光谱(μ-Raman)和X射线荧光(XRF)技术, 揭示湖南新宁崀山丹霞红层中金属矿物的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 该丹霞红层砂岩中的主要金属矿物铁钛氧化物以天然半导体矿物赤铁矿和锐钛矿为主,红层中Fe和Ti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是非红层的2.8倍和2.4倍; 绝大部分铁钛氧化物以胶结物的形式赋存在大颗粒矿物(如石英、长石和云母)之间, 推测为红层中含钛硅酸盐矿物(钛铁矿或黑云母)风化之后经过淋滤作用原位沉积的产物。由于赤铁矿与首次在红层中发现的锐钛矿均具有半导体性质, 研究结果可为丹霞红层在地球表面的光催化性质和环境效应研究以及认识和理解白垩纪大洋红层与陆相红层的相互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新昌县丹霞地貌发育在下白垩统方岩组(K1f)碎屑岩层中,类型独特多样,植被保存完好,形成了以穿岩十九峰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的旅游景点.据此提出其旅游开发应依托资源,长远规划,发掘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其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丹霞地貌分布区域较广,达53处之多,为全国各省之首,且类型独特、齐全,既有湿润-半湿润区类型,又有干旱-半旱区类型。后者又有类丹霞地貌、宫殿式类丹霞地貌、窗梗式丹霞地貌、蜂窝状丹霞地貌、阶地式丹霞地貌等5种类型,合理地开发、利用甘肃丹霞地貌旅游资源,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将会大大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丹霞山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有关规范和丹霞山旅游资源特征,将丹霞山旅游资源划分为6类16种基本类型;丹霞山旅游资源总体上具有奇、险、秀、幽、古五大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丹霞山旅游的品牌优势,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丹霞地貌藓类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熊源新 《贵州科学》2001,19(4):54-64
根据采自中国黔北赤水、习水丹霞地貌地区的530号藓类植物标本的整理、鉴定,得到该区藓灯植物31科、68属、126种、3亚种和2变种。文内讨论了该区藓类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成份。认为黔北赤水、习水丹霞地貌地区的藓类植物在优势科、属的组成上均和贵州多数地区基本相同。在区系组成成分上以泛北极成份为主要地理成份,占总成份的44.27%。古热带及其共有成份也是本区区系成份中重要的外域成份,占成份的35.11%。在探讨了该区藓类植物和贵州多数地区藓类植物的分异后认为:藓类植物的区系分布,和影响空气情况的因素有关,与影响土质条件的因素关系并不密切,所以,藓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可能有着明显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澹归禅师于1662年进入丹霞山,开始了他连续五年的丹霞山别传寺营建工作。举凡运筹谋划,勘察地形,运水搬柴,无不胼手胝足,亲历亲为;为了化缘,经常走州撞府,送往迎来,应酬唱对,五官幷用。他为丹霞山道场的营建和发展鞠躬尽瘁,不遗余力,时常带病服勤。由于劳累过度,晚年病魔缠身,未老先衰。澹归对丹霞山开山、道场营建及后续发展,贡献无与伦比。他在岭南粤北新辟了一爿与曹溪、云门鼎足而三的弘禅道场,还留下了《徧行堂集》等著作,也为后人开辟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得到美妙结合的揽胜佳境。  相似文献   

17.
在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传奇人生的丹霞山佛教开山之祖澹归大和尚及其营建的别传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澹归与别传寺为核心的丰富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系列资源,是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巨大宝库,理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开发成为创意十足、各具特色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8.
早在唐末时,丹霞山的锦石岩就已成为了人们的旅游景点,文人墨客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了不少的诗作,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锦石岩的历史、锦石岩的形成、锦石岩及锦石岩洞的景致、锦石岩的人文历史等,表达了诗作者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心情与情怀。。  相似文献   

19.
曾懿 《科技信息》2008,(4):323-323
郴州市北郊及附近的丹霞地貌规模大,有较好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基础,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且在大湘南旅游板块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认为,本区具备较好的开发条件和开发前景,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现代地貌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地貌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和发展
〖ZW(*〗〖ZK(〗〖HT5”H〗〖HTH〗收稿日期:2011-12-15
〖HTH〗基金项目:〖HTSS〗〖ZK(〗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1186)
〖ZK)〗
〖HTH〗作者简介:〖HTSS〗刘希林(1963年生),男,教授,博士
;E mail:liuxilin@mailsysueducn
〖ZK)〗〖ZW)〗
〖BT)〗〖JZ(〗〖HT4K〗
刘希林1 ,谭永贵2 〖HT5K〗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2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高级中学, 广西 贵港 537127) 〖BF〗〖JZ)〗〖BFQ〗〖HT〗〖HJ〗〖GK2!2〗〖HTH〗摘〓要:〖HT5”SS〗 
在总结地貌学传统基本理论并结合现代地貌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貌含义的新的理解和地貌系统的整体观。地貌是由形态、组成物质、作用过程和边界条件4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并要求相互适应而构成的整体。这一新的地貌含义加入了形态和边界条件两个因素,从而不同于传统的“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的表达模式。建议“时间”可以不作为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这样就为“地貌是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这一说法赋予了新的含义。还提出地貌的发展演变是地貌各组成部分不能相互适应而出现的“非平衡态”过程,时间并不是地貌发展演变的动力。自然界处于“平衡态”的地貌是存在的,自然界地貌各组成部分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适应,因而总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现代地貌学能够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边界条件是控制地貌发育的关键因素,地貌发展演变的方向是由地貌的初始状态(形态)和边界条件决定的。
〖HT〗〖HJ〗〖HTH〗关键词:〖HT5”SS〗
地貌学基本思想;地貌系统整体观;地貌边界条件;地貌发展演变;地貌平衡态 〖HT〗〖HTH〗中图分类号:〖HT5”SS〗P64223
〓〓〖HT5H〗文献标志码:〖HT5”SS〗A〓〓〖HT5H〗文章编号:〖HT5”SS〗0529-6579(2012)04-0112-07
〖JZ(〗〖WT4HZ〗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Ideas of Modern Geomorphology
〖HJ1*2〗〖HJ〗〖WT5BX〗〖BF〗
LIU Xilin1, TAN Yonggui2
〖WT5BZ〗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Zhangmu Township High School of Guigang City, Guigang 537127, China)
〖BFQ〗〖JZ)〗〖HJ1*2〗〖HJ〗〖WTHZ〗Abstract:〖WTBZ〗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ideas of modern geomorphology.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raditional geomorphology theory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modern geomorphology, it puts forward a new explanation on the meaning of landform and integral view of geomorphic system. Landform is an interrelated and co adapted entirety, composed of morphology, composition materials, geomorphic proces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genetic mode, which regards landform as a function of geologic structure, agent and time.This paper does not suggest that time as a factor of geomorphic evolution, then, it can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on the statement that landform is a complex of four dimensional space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and time. In this study, geomorphic evolution is a “non equilibrium state” proces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maladjustment among the four geomorphic elements, and time is not the drive power of geomorphic evolution. The “geomorphic equilibrium state” does exist in nature, which is also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modern geomorphology.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critical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proces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direction is decided by original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WTHZ〗Key words:〖WTBZ〗
basic ideas of geomorphology; integral view of geomorphic system; geomorphic boundary conditions; geomorphic evolution; geomorphic equilibrium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