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5,(5):48-50
20世纪40年代大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张爱玲,其作品自新中国成立后便从大陆消失。20世纪80年代初,沉寂了近三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重返大陆,再度走红,并掀起一股三十年不退的热潮。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被不断印刷出版,她的代表作多次被改编为话剧、舞台剧甚至于影视剧搬上银幕,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也同样被多次改编为艺术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心理等层面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下,文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发掘并使之"经典化"、文化日益商业化下对张爱玲的炒作与包装、当代社会大众心理的变化以及张爱玲本身与其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都对"张爱玲热"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传奇是与上海、上海人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对于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的分析,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归根结底应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条件及文学接受客体等方面(包括上海的城市特点和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品格)来探讨,才能寻得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沈曼桢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女主人公,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以近乎“完人”的形象出现,而张爱玲却是一贯不主张写“完人”的。因而,不能忽略《十八春》创作的特殊时代,以及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力图适应新时代的努力,因为张爱玲不久以后就离开了大陆,故而这篇作品和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分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传奇是与上海、上海人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对于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的分析,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归根结底应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条件及文学接受客体等方面(包括上海的城市特点和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品格)来探讨,才能寻得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  相似文献   

7.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的关系 ,并不表现为其左翼的批判的都市文化传统 ;在繁华与腐朽同在的现代性传统上 ,张爱玲的小说也远不及穆时英、刘呐鸥那样强烈。但张爱玲却开拓了另外一条道路 ,即从《海上花列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现代都市市民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追求个性、自由、自主写作的独特的一个,作为一位不属主流又漠视政治潮流,而被中国现代正统文学史排挤在边缘的文学家,在近几被“发现”了,甚至成为一些所谓“新都市”作家追慕的“典范”。她的被“发现”,得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海外学者的推崇。在中国大陆80年代以前的文学史上,根本没有张爱玲的名字,即使提及也多当作“反面教材”,而在海外研究者眼里,她却有极高的位置。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了鲁迅26个页码,却给了张爱玲43个页码。有人甚至认…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特点,即:她们都把笔力集中放在表现时代女性的命运方面。在看似从容超脱实则深深进入地描写疯狂世界里的女性疯狂这一点上,张爱玲可以说是第一个。作为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媾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文坛。1943年以后的三、四年是她创作的旺盛期,在这期间产生了《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等优秀小说;1949年后发表《十八春》、《小艾》;1952年迁居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定居美国,又有《五四遗事》、《怨女》问世。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冲击、媾合下,一些特定的女性的惘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索,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他名家之多。在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出版之前,  相似文献   

12.
人生素朴的底子:张爱玲的创作观 一九九五年九月,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公寓里,一代才女张爱玲悄然谢世。这位40年代出名的作家,以二十三、四岁的年龄,辉煌鼎盛于一时,成为当时文坛最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而40年来张爱玲倍受冷落,少见于大陆权威的现代文学史,但最近几年,张爱玲及其作品,抹掉历史尘埃,再次浮出海面,风靡海内外,不能不说是又一次传奇。我认为这一次传奇的出现,是因为文学重新回归艺术,不再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图解的缘故,同时也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观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14.
谢天振的《译介学》可被视为中国学者对翻译文学研究的先锋之作,它奠定了翻译文学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被接纳为民族文学的地位,但对翻译文本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才够资格被纳入翻译文学的范畴,翻译文学被接受为民族文学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探讨甚少。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对翻译文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翻译文学的界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陈 益源 ,男 ,196 3年生 ,台湾省彰化县人 ,文学博士 ,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台北县县政顾问、嘉义县文化艺术发展咨询委员 ,现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彰化县文化局文学咨询委员 ,以及《彰化县民间文学集》、《云林县民间文学集》总编辑等职。长期投入台湾各县市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工作 ,并在中国大陆、越南等地从事田野调查 ,且多次参与海峡两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在台湾、香港、大陆、越南出版有《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中、越文本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6.
傅雷既是著名的翻译家,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文章以他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为基础,从论说缘起、得失、影响三个层面考察,分析傅雷论张爱玲的正确性和缺失性,从而给予傅雷的张爱玲论以一个科学的文学批评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批评,到了30年代,才具备了独立的品格;走过了评介、作品论、作家论阶段,才形成了流派。李健吾的“咀华”独树一帜!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一本《咀华集》,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之一种,208页,八万余字。越六年,该社又推出《咀华二集》,为《文学丛刊》第七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文坛的才女作家。《流言》是她著名的散文集。没落家族走向崩溃的命运和影子似的下沉的时代,加之置身于中西文化强烈犯冲的环境,这些便形成《流言》艺术世界的特别风采:鲜明的乱世情结、独特的“私语”模式、新旧杂陈的意境。因此,张爱玲《流言》堪称现代散文百花园中一颗耀眼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宋诗别裁集》 8卷 ,原名《宋诗百一钞》 ,清代乾隆间张景星、姚培廉、王永祺三人合编。后人将此书及他们合编的《元诗百一钞》同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合称为《五朝诗别裁》。该书有中华书局 1975年 11月据乾隆 2 6年 ( 1761)涵芬楼本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10月据涵芬楼本点校本。本书的主要编选者张景星 ,字行之 ,江西奉新人 ,乾隆十年 ( 1745 )进士 ,曾为河南鲁山知县 ,后去官 ,寓居河南南阳 ,主讲于衍畴书院。编选者姚培谦 ,字平山 ,江南华亭 (今上海松江 )人。诸生 ,雍正间 ,举人才不赴…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铁凝的《玫瑰门》在勘探人性丑与消解神话方面堪称女性文学的范本。本文试图通过对她们的解读,带给当今女性文学中的“个人化”写作和“另类”写作一些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