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地质灾害多发,且多为与斜坡稳定性相关的崩滑流。湖南省某黏土滑坡自2016年2月初发生局部滑动与垮塌等现象,后续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该滑坡特征和变形破坏成因,得出如下结论:边坡的初始变形破坏的形成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因素、岩性因素、持续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及极端气候下的冻融作用等;夏季暴雨期间变形加剧主要与强降雨有关;采用截排水工程、削方减载工程、坡脚挡土墙工程和监测工程相结合对该滑坡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周强 《甘肃科技》2014,(1):41-42,71
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滑坡的成因,明确了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及诱发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滑坡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平县李家院老滑坡位于县城规划新区,其稳定与否对县城规划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地质环境、气象、水文、人类工程活动等综合因素分析,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认为滑坡复活的可能性大,是该区局部地段特殊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地表(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综合作用结果。并结合试验值,采用传递系数法正算和反演分析,计算出的c、值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滑坡灾害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滑坡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能有效的减缓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以广东省滑坡危险性评价为例,选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率、降雨分布、地震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9个评价因素,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得出因素权重的大小,清楚地显示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结果表明:地层岩性影响最大,岩土体结构次之,植被覆盖率最小.结果对滑坡的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更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宜城市白垩系跑马岗组地层区地质环境复杂,近年来,该区地质灾害频发;根据统计,区内滑坡均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有直接关系,且86.87%以上的滑坡发生于雨季,因此降雨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只有准确及时地进行气象预警预报,才能很好地减灾避灾;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人类工程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有效地减轻、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贵州省印江县罗场中学滑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有利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条件,大气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该滑坡分为已滑动和潜在滑动两部分,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潜在滑坡体的稳定状态及剩余下滑推力。分析表明,滑坡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或暂时稳定状态,在暴雨情况下处于欠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作用下处于不稳定或局部稳定状态。根据保护对象和滑坡的特点,建议采取分区分段治理,治理方案包含截流排水、抗滑支挡、削坡锚固及爆破卸荷等工程。  相似文献   

7.
结合甘肃省环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例,总结了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分析了区域内地质环境特征及地质灾害成因。得出以下结论:区域内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广大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裂隙水;地质灾害点分布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不均匀性,沿河谷两岸呈带状密集分布,中山区则分布较为稀疏;区域内地质灾害以滑坡、泥流、崩塌及不稳定斜坡为主,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地下水和植被是地质灾害形成的次要因素,降水、地震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坡度对滑坡影响较为明显,20°~50°坡度区间内发生滑坡的数量较多,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70°的高陡斜坡上,泥流多发生在流域面积为0.1~5.0 km~2,沟谷坡度25°~45°,主沟纵坡比降10%~40%的沟谷内。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阐述了范家岭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特征,对滑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分析研究结果,指出范家岭滑坡的发生与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降雨和人类活动有关,现状条件下该滑坡的稳定性总体上较差,建议对滑坡采取地表排水、刷方减载和抗滑桩工程进行治理。该研究成果可为范家岭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土滑坡是西北地区人居与城镇建设安全的重大隐患,正确认识黄土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对于开展滑坡灾害风险评价、预测预警、工程治理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保障黄土脆弱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解决滑坡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对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本文在对甘肃省东乡县陈家下坪山滑坡进行地质勘察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面调查、钻探和探槽等多种手段,结合区域环境详细研究滑坡发育的特征,阐明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水文地质、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影响。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评价了下坪山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下坪山滑坡为老滑坡整体复活,属于中型黄土—泥岩滑坡,其运动特征为间隙性下错的牵引式低速滑动,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稳定性的敏感因素;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受裂缝大量发育的影响,局部有发生滑动的可能性,但未来环境变化会导致滑坡整体滑移失稳的可能性大;依据滑体原始冲沟为界将下坪山滑坡分为东西两块,西侧整体稳定性好于东侧,东西两处滑坡块体在遇暴雨或地震沿现有滑面发生再次滑动的可能性较大。在西北内陆暖湿化的大背景下,该区黄土老滑坡存在复活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伊犁地区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大类,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岩土性质和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大气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有密切关系.文章论述了它们形成的背景条件、控制因素、分布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