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峥 《科技资讯》2011,(1):197-197
提高学生对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整合原有课程内容,使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设计传感器应用具体训练项目,实施"教、学、做"合一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电路》课程是电类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该文通过《电路》课是程的教学实践,提出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微课"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的兴起,碎片学习、微课教学、直播教学、教育公众号、跨界学习、翻转教学等方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混合式学习是当前学习领域的新动向,是对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反思而逐渐被关注的一种学习理念和学习策略。鉴于此,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深入融合"互联网+",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多元供给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微课"带来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新革命,在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应用微课展开混合学习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实践教学经验与学生反馈信息,分析微课的应用效果,探讨微课在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给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带来机遇与挑战,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以"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程为例,从"互联网+"的概念及内涵特征入手,分析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从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开发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云教材"、搭建"互联网+"网络学习平台"云班课"、实施移动学习背景下的开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高校掀起新一轮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线课程重要组成单元的微课也成为此轮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优秀的微课教学设计成为当代高校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趋势.以高等数学课程中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详细探讨了微课教学设计的过程.在MOOC思想下,高校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钻研教学设计,提高微课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和研究的热点。在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微课引入高职院校的课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微课上网的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拓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微课的概念和作用,并以微课在高炉炼铁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从构建高炉炼铁技术微课课程内容、微课教学平台、微课资源教学分析等方面,探讨如何利用微课手段展开高职高炉炼铁技术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慕课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它的自主性和丰富性有效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满足个性化学习兴趣。以高职教育为特色,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文章通过"慕课教学模式"在网页制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为高等职业院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慕课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针对信息光电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践环节缺乏"、"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系统研究该课程仿真案例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通过拆分"信息光电子学"课程重难点形成层次化教学内容,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开发应用于该课程的仿真实验与案例教学微课资源,促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借助翻转课堂开展仿真案例教学平台实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应用.实践表明,仿真案例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但很好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志刚石晓辉  郝建军 《科技资讯》2014,(8):184+186-184,186
结合《传感器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的不足,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评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一定探讨。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以"科研项目"丰富教学内容的更新方式;在教学模式上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提出"PPT+黑板+传感器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考评体系上,提出"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的新综合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1.
"虚拟仪器"双语课程是浙江科技学院机器人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为改善课时有限、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较慢及双语学习较难等现状,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及项目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英语更自然地融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激发和学习潜能得到发挥。近三年学生平时成绩与实验评价两方面优良率均达60%以上,期末综合评价优秀率从5%提高到18%,良好率达50%;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逐年提高,2020年达92分。本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探索"虚拟仪器"课程及其类似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数字逻辑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繁琐、实践性较强等特征,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普遍欠佳。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微课资源的应用日益普及,探索将"数字逻辑与设计"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微课资源的应用成效,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微课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成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一个典型。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尊重个体差异,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开发微课,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价值,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对微课、分层教学概念界定,分析微课与分层教学的整合优势,探讨分层教学思路下高职《税费计算与筹划》课程微课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初等数学研究课程的特点,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从课前准备、课上研究和课后反馈三个阶段来设计在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使其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有待提升,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文章在如何结合微课与翻转课堂、微课与移动学习、体现微课的交互性方面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体系结构的设计思路,分析微课应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微课和"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军校"大学物理"微课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用碎片化的微课视频构成完整的理论和知识、降低课程难度等.结合陆军工程大学"大学物理"微课建设实践,从教育技术、教学艺术和教育心理等视角,研究了微课的"碎片拼图"设计、引入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虚拟化的教学情境设计.  相似文献   

17.
首先探讨微课教学思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与目前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微课在教育目标分类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计算机原理与设计》为对象,结合该文提出的融合PBL教学方法的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微课的通用设计模式,包括需求分析、设计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等,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适应微课程的社会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实现更为泛在的学习环境成为可能;微课又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当前的一个新课题。文章通过构建线上与线下相合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国际商务函电"微课教学模式,即"教师完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微视频—线上互动—自我测评"的线上教学模式和"教师解答问题—学生进行技能操练—师生对成果共同评价"的线下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从检验结果来看,该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内涵,该文提出基于混合模式的单片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单片机课程的"串行口通信"为教学内容,进行了混合教学流程设计,将教学分成课前、课中与课后3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各阶段老师与学生的任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教学模式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师生的互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通过一个学期单片机教学的实践,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前疫情的特殊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给高校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为此,提出了面向线上、线下混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当前实验教学现状为研究背景,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雨课堂"、MOOC、慕课堂、QQ和微信等公众平台作为研究手段,从总体分析、具体规划和实践研究三个层面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内容、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线上教学的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具体课程的教学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为具体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