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建文 《科技信息》2009,(18):362-363
本文是针对农村县城(山区小县)职业中专学校写作教学的实际来谈的。有许多此类学校的学生因不会而害怕、应付甚至拒绝写作。拿写人来说吧,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刻画人物是茫然一片,始终处在一种懵懂和混沌之中。有的甚至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会写人,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人,也不知道写人要写人的什么,至于那种能把人物置于一定的事件和环境中,进行一面或多方面细致刻画和展现的学生及佳作就更是风毛麟角,难得一见了。因此,本文认为:既要跟学生讲清一般性的写作理论,从写人这个角度说,更要跟他们讲清楚如下三点东西:第一,为什么要学会写人(包括你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第二,写人要写人的什么。第三,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不能离开具体的事件和环境。概括成一句话:教他们以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思想为指导,写出人物在具体的事件和环境中的外表神态、动作行为,话语言论,思想心态的某一或某几方面,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我认为,只有长期这样教学、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写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和Bynner的译本,在再现原诗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三方面均作了不同的努力。Bynner译本较许译本形象些,但许译比Bynner译更具形式美。此外,许译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也比Bynner译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3.
"诗三百"感物起兴,多举鸟兽虫鱼草木之名,《诗经》涉及昆虫描写的共17篇,集中于"风"、"雅"两部分,其中"风"诗8篇,"雅"诗9篇。纯粹从昆虫的自然属性去描写,在《诗经》中有8篇。描写昆虫,运用饶有意味的形式,即"比"的手法,来表达当时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在《诗经》中《螽斯》、《硕人》和《东山》篇得到印证。昆虫在《诗经》中被赋予了某种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赞或讽,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虫与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蜉蝣》、《无羊》、《小宛》、《小弁》、《青蝇》、《荡》、《瞻卬》诸篇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大量死亡描写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描写的死亡人物众多,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死亡描写匠心独运,特色鲜明,赋予作品厚实深邃、凝重苍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据文体学的有关理论,从小说的语言特征出发,试图发掘《了不起的盖茨比》怎样达到这种优美而悲伤的文体效果。在全文中作者交错使用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不同的描写焦点,形成小说特有的叙述顺序。两种文体的使用使小说的悲剧味道更浓,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布央语是新发现的一种侗台语族语言,与仡佬语等关系较密切,由于较早从侗台语族母体分离出来,在许多重要特点,深受学界关注。富宁县是仍在保留母语的布央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富宁布央语有3个分支,其语法特点相似,但语音、词汇各具特点,语言面貌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7.
早在意识流小说产生之前,托尔斯泰就广泛运用了内心话语的艺术方法,并生动展示了人物内心话语的不确定性、跳跃性和多层面性。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和Bynner的译本,在再现原诗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三方面均作了不同的努力。Bynner译本较许译本形象些,但许译比Bynner译更具形式美。此外,许译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也比Bynner译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0.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能反映作者的思维,传达作品的意境.色彩的运用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景物的逼真,更重要的是为了创设意境,从而引领读者深入到作品的意菹情致中去.王安石的诗歌里包含了许多形式多样、出神人化的色彩运用,尤其是他晚年的禅诗,诗歌中直接的色彩描写变幻多端;同时间接的色彩描写也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鲍丽娟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3):75-77,80
述平是被列入“晚生代作家”群体的创作者之一。他的作品从生活的一个侧面——情爱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及人的行为和心理。虽然无重大主题的刻写,但真实、朴素,有一定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老残游记》中多处笔法奇绝的音乐描写显示了作者刘鹗卓越的艺术手腕,《老残游记》的音乐描写在艺术手法及表现内容等方面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当描写成为现代主义作家自觉不自觉的写作方式时 ,从叙述到描写便成为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一种表征 ;而描写也因此应成为一种与叙述相对应的文学把握世界的独立方式 ,一种向“质感”生活精微处挺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话描写是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鲁迅善于抓住人物有特色的谈话,他还善于运用对话交代情节,进行过渡,推动故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虚实相生则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在教学中,只有认识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和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6.
记叙文要有恰当的景物描写,但景物与人的情感分不开的,往往都是以景来抒情,情景相伴而生的,情景交融才让读者产生感情共鸣。如何才能达到情景融合,文章写作过程要做到:以景衬人,以人带景;情随景生,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7.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小说在叙述速度和节奏上加快了。通过“细读”之后。可以发现小说在叙述上的三大变化:删除了如古典小说、近代小说和西方传统小说中大量存在的繁杂的环境描写.特别是自然景物描写;简化心理描写。以至于消除了原来界限分明的议论和心理活动之间的界限;人物对话极为省略.省略到不用引号.从而转化为叙述。产生三大变化的根源在于作家主观情感的灌注.在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相似文献   

18.
张菊 《科技信息》2012,(6):208-209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开拓小说意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描写对象做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有利于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