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分析了一种基于随机数和Hash函数的认证方案(NHRA)的认证过程,发现该方案存在着远程主机上容易泄露用户身份信息的安全问题。针对该问题,构造了一个基于随机数和Hash函数、隐蔽用户身份信息远程身份认证方案。该方案允许用户自主选择和更改口令、能够抵御假冒远程主机攻击、抵御假冒合法用户攻击,对用户身份信息认证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当前Open API面临的身份伪造钓鱼攻击、账户与业务信息泄露和API平台恶意攻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quest Body(请求体)的API安全认证机制。该机制由双重签名验证、请求体加密、URI验证、接口权限认证和异常侦测五部分组成,用于防范钓鱼网站诱骗、加固用户数据传输安全和提升API平台抵御攻击的能力。通过在线测试和实际项目验证,表明该机制能够在保证API认证速度的同时保证用户和接口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双线性对的无证书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具有很好的特性,它不需要使用证书,也不存在用户私钥托管问题。该文提出一个基于双线性对的无证书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使用数字签名方案实现协议中的身份认证;对数字签名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证明,表明该签名方案能够抵抗适应性选择消息攻击下的存在性伪造;对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协议具备已知密钥安全、抗未知密钥共享攻击、完美前向安全、密钥俘获伪装攻击和抗临时私钥泄露攻击等安全属性。与其他具备相同安全属性的协议相比,该协议使用的双线性对运算的个数少得多,并且不使用模幂运算,因此计算量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4.
分析研究了高校对校际移动漫游建设的需求,从校际移动漫游的网络安全接入、校际移动漫游的网络认证和校际移动漫游中心的建设等3个方面,提出了使用中国强制性安全标准的WAPI证书,扩展漫游加密鉴权,叠加LDAP/RADIUS漫游认证的方式,结合漫游学校与归属学校的网络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返回归属学校认证和漫游中心认证2种漫游系统架构,在校际间实现了安全性能高、运行性能高和投入建设简洁的校际间的移动漫游,通过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更宽广的校际间的学术交流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的三方密钥交换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基于口令认证机制的密钥交换协议容易遭受口令猜测和服务器假冒等多种攻击的缺点,提出了基于验证值认证机制的新的三方密钥交换协议.新协议中的验证值是基于口令的变换,并代替口令被保存在服务器端.服务器不仅以验证值来认证用户的身份,并且要通过验证值协助用户之间协商出会话密钥.而口令则作为私钥由用户自己保存.对新协议的安全进行分析,表明该协议可以抵御多种攻击,说明协议是安全的,同时对协议的效率评估还表明该协议具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远程访问安全认证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高性能访问服务器的研制,对远程访问环境下的安全认证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用于远程访问的具有Client/Server结构的分布式安全认证模型,该模型可将远程用户和访问服务器的所有敏感信息放在认证服务器中单一的、集中的数据库内,崦不是分散在网络不同设备中,该模型远程访问用户的认证及访问授权和实际的访问分开处理,可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灵活性,依此模型并基于消息认证码MAC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远程访问安全认证方案,并对认证方案的安全性(包括抵御各种攻击的能力)和MD5算法对攻击的抵抗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分析结果、攻击测试和系统运行测试均表明了认证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证明系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从而实现了安全性、对用户透明、便于管理和可扩充的系统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7.
密钥认证是保证用户的公钥不被伪造.文章指出卓等人提出的基于辫群的密钥认证方案易受公钥替换攻击.通过修改他们所提方案中注册和证书的生成和认证阶段算法,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密钥认证方案.该方案在公钥替换攻击下是安全的,并且满足其他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多数基于属性加密的云存储访问控制研究是基于单授权机构,系统内仅有一个授权机构为用户颁发属性密钥,可信而好奇的单授权机构会凭借用户提交的属性对用户的身份、职业等隐私信息进行判断和推测,特别是在单授权机构不可信或遭受恶意攻击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密钥泄露而导致云端数据被非法解密。为了避免上述两种安全问题,结合现有的多授权机构的思想,使不同权限的授权机构管理不同属性并进行属性相关密钥分发,大大降低了单一信任机构的工作量,解决了单授权机构下的密钥泄露或滥用问题,同时提高了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通过访问树技术实现了AND、OR及Threshold灵活访问策略,且将用户身份标识设置在访问树中来实现用户的撤销,撤销出现后只需更新部分密文而无需更新属性密钥,因而减少了计算开销。在标准模型下证明了该方案在选择身份属性攻击模型下是安全的,其安全性规约到判定性双线性Diffie-Hellman(decisional bilinear Diffie-Hellman, DBDH)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常情况下,用户所具有的属性集合由不同的认证机构负责分配和认证。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多认证机构的属性加密方案。在该方案中,将属性全集分成若干个属性子集,而且各个属性子集之间相交结果是空集。对于每一个属性子集,由一认证机构负责监控用户的属性值并分配对应该属性值的密钥。任意发送者可用一属性集合加密信息,而具有该属性集合的用户可以解密已加密了的信息。所提方案满足IND-sSET-CPA安全。  相似文献   

10.
现有多服务器环境下的身份认证方案大多存在无法抵御各种安全攻击,不能实现匿名性等问题,基于扩展的混沌映射和生物特征方法提出了一种多服务器环境下的身份认证协议,实现用户与多服务器之间的身份认证,并在认证过程中协商了会话密钥。利用BAN逻辑对提出的协议进行了安全证明。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协议可抵御假冒攻击、离线口令猜测攻击、偷取智能卡攻击等,并具有强匿名性。最后,与现有的相关协议比较,本文的协议更安全高效,适合在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群组密钥协商是保证无线网络群组安全通信的重要工具之一。2007年,Tseng等提出一种适合无线移动网络的高效群组密钥协商协议。对Tseng协议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Tseng协议不具备认证性,不能抵御主动攻击。因此,通过改进Tseng协议,提出一种新的动态可认证群组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降低了建立和管理公钥基础设施的代价;同时,协议支持节点间的相互认证。分析结果表明:协议满足群组密钥所要求的安全准则,降低了普通节点的计算和通信成本。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 technique, sensitive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sensors may be leaked. In recent years, many authentication schemes have been proposed. Banerjee et al proposed a biometric based user authentication schem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smart cards in 2019. But we found that Banerjee et al's authentication scheme is vulnerable to impersonation attack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weaknesses of Banerjee et al's scheme, we propose a new authentication scheme. In our proposed scheme, we only use the exclusive-or operation and one-way Hash function for the efficiency, which can reduce the computation burden for the IoT devices. In the authentication and session key agreement phase, the secret registration parameter is not used for the authentication, and the session key is given for the all entities. In the Devol-Yao threat model, the security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our proposed authentication scheme can resist well-known attacks.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基于Diff-Hellman的改进Yang-Shieh智能卡认证协议(DHYS),并采用串空间理论形式化证明了DHYS的安全性.DHYS在增强Yang-Shieh认证协议安全性的同时,无任何附加限制,保留了原Yang-Shieh协议的全部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公共无线局域网切换延时对通信业务质量的影响并保证通信安全,提出一种无线局域网快速切换认证机制.该机制在Hwang-Yang动态密钥分发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自我加密方法设计了无线局域网快速切换认证机制.分析表明,该机制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在用户初次建立连接和切换的时候,分别需往返一次认证消息即可完成身份的相互认证以及密钥的分发.在进行切换的时候,用户无需和认证服务器进行交互,减少公共无线局域网切换延时.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无线网络安全认证过程比较繁琐,认证技术大多只是对硬件的认证而不是对用户本身的认证等问题,提出基于无证书数字签名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相结合的认证方案.通过分级认证降低无证书数字签名认证的时间代价,提出以指纹识别结果的离散值作为身份标志以免去用户口令的设计理念和认证过程.定性分析表明,基于指纹识别和无证书数字签名相结合的认证方案可以为无线网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认证.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Wang等人基于智能卡的身份认证方案,指出方案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与Wang等人的方案相比,改进方案可以抵抗密码猜测攻击和Denning-Sacco攻击,并且改进方案应用了椭圆曲线密码机制,对于存储空间与处理能力受限的智能卡有极大的帮助,证实了该方案是一个高效、安全的身份认证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计算开销,提高安全性,通过 Diffie-Hellman 协议建立密钥共享,结合用户身份信息,以 VBNNIBS 签名思想作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可认证的两方密钥协商方案。密钥生成中心 KGC 结合用户身份信息仅为用户生成部分私钥和公钥,其完整的私钥和公钥由用户结合自己的长期私钥生成,安全性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方案中无双线性对运算,只需椭圆曲线上4次点乘运算、1次模运算、3次哈希运算,通信双方只需2次通信就可实现双方认证和密钥协商,提高了密钥产生的效率。分析表明,该方案具有完美前向保密性、抗密钥泄露伪装攻击、已知会话密钥通信安全、非密钥控制、抗重放攻击等安全属性。性能及安全性比较表明,该方案在安全性和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适用于资源受限的无线网络通信环境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必须设置应用边界安全设备.本文采取双服务器认证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扩展应用边界安全设备的认证方法,解决了一般的应用边界安全设备(如Socksv5服务器)使用用户名/口令字认证易受被动攻击等问题.新提出的用户名/口令字认证方式在安全性上比原有的方式具有更高的抗攻击的能力,而且用户还能自由地更改应用边界安全设备上自己的口令字.实验结果表明,效率上与原有的用户名/口令字认证方式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Thirteen security requirements for an ideal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scheme using smart cards are listed and a new smart card based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scheme with identity anonymity is proposed. The new scheme can satisfy all the listed ideal security requirements and has the following merits: (1) it can resist all the attacks listed in introduction; (2) less storage memory requirement due to no verification table stored in server; (3) low computational cost due to hash functions based operations; (4) even if the smart card is lost, the new system is still secure; (5) As user identity is anonymous, this scheme is more practical. The new proposed scheme can be applied in source constraint networks.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种基于RSA体制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方案.其安全性基于大整数的分解难题,能抵抗包括网内攻击的多种攻击.用户请求采用预计算的方式,有效减少了实时计算量,满足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请求的实时性要求.与基于离散对数的方案相比,本方案用户端和网络中心的计算量与存储量少,能高效实现连续请求.理论分析表明:本方案安全性高,计算复杂性和通信量低,网络中心存储量低,符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