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蜀南竹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空间、时间和游客背景及其消费行为等方面对蜀南竹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拓蜀南竹海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和主要竹荪品种,针对竹海竹荪产销现状,提出应使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从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竹荪生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和主要竹荪品种,针对竹海竹荪产销现状,提出应使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从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竹荪生产。  相似文献   

4.
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上游,东西长16.2km,南北宽6.5km,总面积105km^2,中心景区44km^2,区内地势东高西低,海拔260-1000.2m,最高峰为天皇寺,景区地跨江安、长宁二县,东距江安县40km,西到长宁县20km,距宜宾市东南68公里,景区内28岭500余峰,竹林覆盖率达87%以上,绝大部分是楠竹,另外有慈竹、黄竹、苦竹、罗汉竹、人面竹等20余种,它们碧波万倾,似绿色的海洋,故称为“蜀南竹海”。  相似文献   

5.
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宜宾地区的长宁、江安两县交界处,因水碧、岩险、洞深、谷幽、景奇,被当地人民誉为川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竹海的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44平方公里,由万岭、万里两镇组成。海拔400米~1000米是竹海风景的精华部分,著名的景点——翡翠长廊、忘忧谷、仙寓洞就在此处。蜀南竹海是以楠竹为主的植物群落。竹以单生轴型蔓状茎长在地下,每棵楠竹的茎都以极强的生命力向四周蔓延伸展,穿过坚岩乱石,在地下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广布密集方圆上百公里的茎网。茎上萌发的芽发育成竹笋,竹笋很快  相似文献   

6.
郭莉梅  李畅  李荣华  张敏 《科技信息》2009,(24):I0011-I0011
四川宜宾长宁县下场镇是长宁县由北进入“蜀南竹海”的门户,本文以下场镇规划设计为例,将川南民居风格特色融合在其规划设计中,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的具体设计,探讨在城镇规划设计方面进行山地小城镇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月10日,长宁县经济商务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组织观看了宜宾电视台《阳光问廉》专题节目,全局干部职工通过《阳光问廉》中反映的身边典型案例接受了深刻的教育。通过对《屏山县:拆不掉的"迷魂网"》、《南溪区:通不过的小农水项目》、《蜀南竹海:管不住的违建》和《宜宾县:身份不明的混凝土搅拌站》等四个问题现场  相似文献   

8.
四川江安大井加油站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安大井加油站滑坡位于宜宾市江安县大井镇中坝村龙颈上组,江安-红桥与江安-长宁(蜀南竹海)公路交界点南东侧。本文以工程勘察资料为基础,详细地论述了滑坡空间形态、滑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分析探讨了滑坡形成机制;分析了滑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通过计算和综合分析,针对江安大井加油站滑坡的具体特点,提出主要采用抗滑桩、抗滑挡墙、排水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成都历史的文献记载中,“海眼”的传说一直颇引人注目,曾多次出现在诗词、笔记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中。文章对从这些文献中所出现的“海眼”之传说作了整理和辨析:并通过文献描述,推断传说中的“海眼”,可能来自于废弃之井盐。而“海眼”之所以会形成不可触碰,否则会使成都陆沉传说,则是因为史前成都平原的地理情况有着对蜀民心理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杂波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雷达检测海上目标的性能,海杂波的建模与抑制方法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高频雷达海杂波的产生机理,然后建立海杂波的信号模型。在信号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抑制海杂波以及提取目标信号的方法,主要研究对比了SVD和MUSIC方法。利用海杂波信号模型产生满足条件的模拟杂波以及目标信号,仿真出抑制海杂波以及提取目标信号的过程,仿真结果可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黄辉  陈国成 《佳木斯大学学报》2010,28(1):146-149,152
通过对永安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分类,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永安竹文化旅游两个重要载体-九龙竹海森林公园和大湖竹种园.通过计算,得出九龙竹海的最终评价值大于大湖竹种园,即九龙竹海的综合价值大于大湖竹种园.但是大湖竹种园的科学价值得分明显高于九龙竹海,说明其发展以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为主.二者在旅游商品方面的得分均低,反映了旅游商品开发不足,这也是永安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蜀南地区茅口组有水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气藏采收率偏低。本文以该地区S井为例,在气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地质模型、气水关系等进行细致分析,认为缝洞型储层基质低孔低渗,不具备储渗能力,溶洞和裂缝是主要的储渗空间,储层地质模型可以描述成洞穴系统和裂缝网络的组合;水体自身能量有限,气体驱动是气藏产水的主要驱动力,生产过程中一般存在多个气水空间相互进行能量补充,表现为气井气水产出特征极为复杂;气井生产后期存在压力下降缓慢甚至上升的现象,直接进行储量计算带来较大的误差,根据生产特征划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储量计算,后期增加的储量即为被水体分隔的气体空间储量。  相似文献   

13.
旅游开发多样化趋势,源于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旅游资源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凡是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旅游业利用,通过旅游项目的设计,转化为旅游产品,从而为旅游者所欣赏和购买。通过茶山竹海旅游区监狱旅游项目的设计,阐明监狱资源也可以为旅游业利用,开发出特种旅游产品和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以独竹漂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独竹漂运动项目的传承形态与困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独竹漂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比赛机制不完善、教学教材缺乏以及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充分认识独竹漂的价值,根据独竹漂传承形态与发展路径,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对策,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州河网与伶仃洋一、三维水动力学模型联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珠江三角州河网区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利用伶仃洋水域三维水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成果,采用时段交替法对一、三维模型进行了耦合计算;利用1978年7月在珠江三角州河网区和伶仃洋区同步实测的水文资料对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率定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无论在珠江三角州河网区、交接断面以及伶仃洋区均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该模型可用来描述珠江三角州河网区和伶仃洋区的水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运用资料法、问卷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探究竹竿舞对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效果和作用,发现竹竿舞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理素质和集体观念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海岸工程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的方法,对黄茅海海域潮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复演黄茅海潮流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沿岸及河口湾潮流场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南海的构造演化与其周边的板块构造运动有密切关系,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对中外学者关于南海成因模式的观点、模式进行综述分析,讨论涉及主动成因10种,被动类成因7种,涉及代表性观点20个,每一观点都能合理解释一些宏观地质现象,也都与另一些地质现象相悖,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发展或用新的资料来验证。这是南海研究日趋成熟的表现,未来将会逐渐各个学说融合发展。从史学的角度讨论了"南海观点"之演变,认为未来主要趋向是研究方法多元化、精细化、定量化,认为南海与周围地块之间主被动关系研究、东南亚盆地群响应序列之间对比、岩石圈结构学、区域岩石发展史、不同学说的动力学定量对比与评价是未来的主要研究关注点,并充分考虑外围被动因素,融合南海的发育历史,并将中生代南海的岩石圈禀赋及历史融于其中是南海成因模式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竹子标准现状,分析了中国竹子标准国际化的优势,探讨了拟优先制定的竹子国际标准及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量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最大的竹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在竹材加工技术研发方面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竹子标准国际化在国家顶层设计、资源、产业化、贸易、科研及国际组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推动中国竹子标准国际化,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强竹子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实验,并建立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激励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森林碳循环过程模型空间模拟尺度多样化,但数据获取比较困难,森林碳变化响应与适应的研究不可 能实现在不同生境下均安置碳通量观测系统的问题,提出利用遥感过程耦合模型定量估算动态 GPP 值、NPP 值、 RH 值及 NEP 值等,反演森林植被群落不同优势树种碳汇/ 碳源情况,探寻造林、森林转化和森林人工经营管理等 植被恢复措施对森林碳增汇的生态价值,激活碳源效应的促进重建作用。 通过以空间代替时间的实地调查采样法 和遥感模型相结合,输入 GLOPEM-CEVSA 模型中温度影响系数、蒸散量、水气压影响系数、二氧化碳浓度胁迫、植 物呼吸及土壤呼吸等驱动因子,研究在林分斑块尺度下森林碳储量差异。 研究表明:(1)从整体情况来看,林地净 初级生产力>草地>农业用地>水域>建设用地,林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农业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2)从年 际 NPP / NEP 值来看,森林生态系统大部分表现为大气 CO2 碳汇;(3)森林群落自然恢复演替中 NPP 值大小关系 是:乔幼落叶阔叶林群落(A4)>马尾松/ 杉木常绿针叶林群落(A5)>柏木常绿针叶林群落(A6) >常绿灌丛/ 灌草丛/ 人工灌木群落(A2) >草本群落(A1);NEP 值表现为乔幼落叶阔叶林群落>马尾松/ 杉木常绿针叶林群落>常绿灌 丛/ 灌草丛/ 人工灌木群落>柏木常绿针叶林群落>草本群落;人工辅助演替中 NPP 值大小关系是(慈竹)竹林群落 >马尾松/ 杉木常绿针叶林群落>柏木常绿针叶林群落>常绿灌丛/ 灌草丛/ 人工灌木群落;NEP 值表现为(慈竹)竹 林群落>马尾松/ 杉木常绿针叶林群落>常绿灌丛/ 灌草丛/ 人工灌木群落>柏木常绿针叶林群落,NPP 值和 NEP 值 随顺行演替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