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中国不断开放,美国广告也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进程,不同的风俗习惯导致中美很多广告的表达方式和诉求的差异。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的不同,从而为制作、欣赏、借鉴中美广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朱宪文 《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1-181,183
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两者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日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两者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日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也倍受人们的关注。文化蕴含着政治、经济、宗教和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内容,而且文化历来又与语言、行为密不可分。就中日两国人们在寒暄语方面的不同,从人们刚一见面的问候、致敬语,到日常交际的致谢、致歉语,以及回敬、答礼语等方面,探讨中日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孙驰 《科技信息》2012,(30):209-210
关于人称的研究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在日语的普通的会话中,有极力避免采用人称代名词的倾向。在日语中,通常尽量不使用人称代词,而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或者直呼其名来取而代之。比方说,「それ、ちょっと渡してもらえる?」这句话虽然没有出现人称代名词,但是它的意思却是显而易见的。通常的日语中像「あなた、それを私に渡してもらえる。」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汉语中,如果没有人称代词就无法正常表达了。在汉语中由于没有词尾的变化,所以人称代词在会话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方说,如果把「把那个给我」说成了「把那个给」,那么对方就会不知所云,当然对话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与日语中人称代名词的使用频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可见日语和汉语分别在使用人称代名词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杨倩 《科技资讯》2011,(8):231-231
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亚洲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版图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国际社交角色。抛开政治上的尔虞我诈,两国却一衣带水,作为历史上两个关系密切的国家,既是对手,又是朋友。20世纪以来两国的百年交往中,我们就能看到或官方、或民间的互通有无,而更主要的则是兵戎相见。在这里笔者就近代的两国交流,抛开政治因素,但就文化交流,以基本材料为框架,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有比较才能有进步。中日两国的小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生活状况,本文对中日小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到我国小学生教育的不足,对日本教育中的优点吸收、借鉴,以期能对我国小学生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汽车广告: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汽车广告存在着定位的模糊与错位、语言的夸大与模仿、创意的媚俗与乏味等问题,提出了在汽车广告的恰当定位、语言的规范、创意水平的提升方面的相应策略,旨在对我国汽车广告的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浅议中日思维习惯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伊花 《科技信息》2009,(33):T0243-T0243
思维习惯影响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形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日两国思维习惯差异形成来源于诸多因素,其思维习惯和外部表现大相径庭。只有较好地了解这种差异,才能理解语言表达的真正含义,有利于我们实现对日语学习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同时对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晓妮 《科技信息》2010,(18):I0155-I0155
对于中国人的日语学习者而言日语中有很多汉字和中文一模一样,即使不用知道其日语读音也不影响对其意思层面上的理解,故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感觉非常轻松。执教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对于这样的单词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单词,忽视对其进一步的学习研究而导致出现好多问题。而实际上好多这样的中日同形词并非意思完全一样,有些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例归纳整理,从而对日语学习提出建议以供日语学习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日恢复邦交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与深入。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在于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因为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然而,中日两国民众间存在的历史认识差异阻隔了中日两国民众的互信。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民众存在的历史认识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造成两国民众历史认识差异的潜在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中日文化差异角度看日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有不同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生括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这些文化渗透在语言之中,使民族语言之间也存在差异。可以说离开日本文化而孤立地学习日本语言是很难准确掌握该语言的。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贝玉 《科技信息》2010,(19):189-189,181
作为历史的积累与传承,文化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熠熠生辉的瑰宝。文化可以通过很多方面体现,而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所以在对当前广告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识别出由于不同的文化所引发的广告上的不同。在本文中,作者尝试着去反映体现在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让人们去意识到反映在广告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Grice"合作原则",探讨了英语汽车广告中因广告主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这一违反打破了语言的常规模式,从而提高广告表达效果,最终完成说服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要使中日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就必须遵守社会约定的语言规范,注重中日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理解蕴含在这两种语言当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日本人那种独特的思维心理和语言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全面论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同与异,既涉及民风、民俗,又涉及伦理、道德,既论历史,又论当今.中日两国文化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诸多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但日本文化保持着其特殊性。笔者认为,日本文化的基调可以说是儒教日本宗  相似文献   

17.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文章从群体取向和个人取向、间接和直接、权威和事实、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中英广告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强调文化因素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广告翻译应顺应受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使译文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达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标志之一,汽车广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汽车广告翻译的成功与否更是直接决定了产品在目的市场上的销售力度。国内关于汽车广告的研究多是从传播学和营销学的角度进行的,鲜有从语言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以汽车广告翻译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指导思想,通过研究典型汽车广告词翻译,有助于我们掌握汽车广告特色,找到合适的汉荚翻译策略,提高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词汇学习的过程是逐步认知世界的过程。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为义类对比标准,基于中日共三套语文教科书,对比调查研究两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词词义分类的数量与内容分布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词及其义类分布具有多维性、主次分明、生词难度有梯度、鲜明的文化特征四大特点,教科书中的生词义类在分布设计时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具有认知的渐进性;日本生词选词重点突出,在注重引导儿童识别客观事物、生词学习任务具体化、量化方面优势明显,但其生词数量少、义类较为单一,教科书中的生词分布设计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之间的引入联系较有特点、复杂联系较为有限。比较而言,中国教材在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控与课程大纲的遵守上更胜一筹,日本在低年级生词引入的集中性、趣味性上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玉花 《科技信息》2010,(19):277-278
流行语源于社会并反映社会,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有其特殊的文化心理机制。本文通过中日两国2009年度流行语的比较找出异同点,了解两国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国民的心理状态。两国的流行语在来源,表达意思以及分类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来源方面,中国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多,而日本来自名人的多。在表达意思方面,中国的流行语具有深刻的喻义,而日本没有。在分类方面,中国经济类流行语相对多,而日本政治类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