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衍芳 《咸宁学院学报》2016,(4):123-124,128
以亳州传统民间虎头帽为研究对象,对虎头帽的习俗缘由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着重对它独特的装饰色彩和造型特征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民间虎头帽丰富的装饰语言,感受创作的智慧,让社会关注虎头帽文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等原因,目前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宅童"。更为严重的是:小学阶段的儿童也迈入了"宅童"大军。针对小学阶段"宅童"出现的可能性原因,社区、学校、家庭等要积极对自身进行优化,针对小学阶段"宅童"的特点努力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尽早地帮助这些"宅童"走出家门,回归集体中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对"近代"的批判性论述,为我们重新使用"近代"这个概念来表述中国的"早期现代"(early modern),提供了某种基础。这里的"近代"是充满不间断的运动与抵抗的张力场,是传统中国基体形态的蜕变与再生。"近代"同时具有对"现代"的追求和超越的双重性,始终保持着相对于经典现代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重访中国近代,我们很自然会对近代文学与文化史中的重要社团———南社的特殊意义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必须努力发掘南社的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文本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打开南社独特的文化政治面向。南社成员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中的文化活动,既不是现代西方"纯文学"观念所能限制的,又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学生产模式同日而语。要深入地理解南社,首先要把历史"陌生化",在清末民初的文学/文化场域里,在革命与抒情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南社群体的文化实践,才能揭示这些实践作为回应危机的方式有着怎样的文化政治的意义。无疑,重新研究南社,也后设地寄寓了一种对于历史连续性的自我理解和表述意识。没必要夸大南社群体在文化政治上自我肯定的强度,但应该看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敏感与困惑。而革命与抒情的变奏,正是构成了我们通过南社重访中国近代的基本视野。  相似文献   

4.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毛南族花竹帽社会文化功能的变化,及花竹帽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毛南族花竹帽文化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毛南族花竹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乌拉街镇的"后府",是典型的东北地区官宦旗人住宅,是北方满族居住文化的缩影.本文对"后府" 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其历史、形制及特点做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王邦直所著的《律吕正声》六十卷中,有14卷是专门讨论乐器的,而有关古琴的文字即占据了乐器篇幅总量的近一半,足见王邦直对古琴艺术的偏爱。王邦直主要从十个方面对古琴进行了阐述,即《琴说》十篇,从古琴的历史沿革、制作、形制、演奏、审美等多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其间透露了王邦直对古琴文化内涵的深刻研究。王邦直所重视的古琴文化内涵着重有二:其一,古琴的自然本性;其二,古琴的道德内涵。王邦直在他的古琴艺术研究中融入了明显的政治思想,他对古琴艺术内涵的研究也折射出了他的政治理念,所谓"乐与政通"。  相似文献   

7.
"神思"被刘勰认为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在《神思》篇中对艺术想象、灵感、意象等问题作了独到的探讨。在中国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对刘勰的"神思"进行新的研究,刘勰对"神思"的理解与西方美学家可谓不谋而合,这些都揭示了某些艺术规律性的东西,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对艺术想象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些重要差异,如在科学型的西方文化中,想象的地位曾长期地低于思维到了近代才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经过近五十年的艰难发展,形成了以传播先进科技知识、加强国内学术的交流与传播、促进现代科学中国化、努力提高国际影响力、联络和团结科学同仁、大力开展科普及学校科学教育为核心内质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初心;在此过程中,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还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和社会担当精神、对中国传统科学和文化的继承、对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推崇、不予余力地扩大国际影响力、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全局长远的谋划等难能可贵的自信。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初心与自信,对当下高速发展,却又面临诸多困境的中国科技期刊来说,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如何在"文化自信"中谋求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旅游史在我国旅游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间中国近代旅游史的研究成果按其研究内容分为近代旅行社研究、近代特定人物及群体研究、近代旅游思想研究等十六个类别,对典型文章进行相应的概括和评述,对当前近代旅游史研究的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能对中国近代旅游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瑞典的‘填空档公司’。这家公司,不愧是深谙‘人无我有,人有我转’的经营之道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它专门生产在消费市场上短缺的产品,做独门生意。即;每当发现市场上暂时脱挡或长期短缺的商品时,便立即组织生产,迅速趁‘空’占领市场。比如,一次在童帽销售中出现了硬帽多、软帽少的情况,这时又适逢9月的气候转冷之际,由于软帽有边可以保护耳朵,一时便成了人们急需而十分抢手的商品,很快出现了严重脱销断档的现象。谁料,这家  相似文献   

11.
董毅 《海峡科学》2011,(5):43-44,47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之一,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文化,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该文从"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近代文士名流的荟萃之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2021年4月至5月,为配合焦作科技职业学院一号楼工程建设,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焦作博爱县水运村发现的两座墓葬M1、M2进行考古发掘,其中M2为宋墓,保存完整,形制较为特殊,为研究焦作地区宋墓形制、丧葬习俗、建筑文化、艺术特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华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是在缓慢的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启蒙、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军事转型的失利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种转型突出反映在近代化教育转型、近代化科学转型以及近代化体育转型三个方面。而近代化转型的完成,既反映了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全球广布的影响力,更昭示着中华文化在近代世界大变革中融入世界体系的强大意愿。传统武术逐步走向世界、学校教育功能获得提升,是其在近代化转型中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而传统武术近代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带来的缺憾,亦是传统武术在近代化转型中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漫长而又灿烂的头饰文化历史中,中国妇女头饰以其种类丰富多彩,式样多姿多彩而著称。随着岁月的变迁,古代妇女头饰很多都已不复存在了,即使遗留下来的部分头饰也呈现出另一种形式。对此本文逐一列举了现代妇女头饰中所呈现的古代遗风,将现代妇女头饰形制与中国古代头饰形制进行了比照,并提出了应在现代头饰设计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民俗特色与国际时尚之间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目录学作为一种读书治学的工具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目录学的研究或集中在对书目的补充、考证,或集中于揭示其文化价值与学术功用,很少涉及目录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目录学的社会功用也由过去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宣传转而成为宣扬近代一系列政治革命与变法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时期现存建筑实例的归纳分析,提炼出柱头铺作里跳的形制类型,并以此进行形制类型的排比分期,得到该地区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结论,进而结合宋<营造法式>中关于柱头铺作里跳作法的记录,辅以区域间的形制对比,研究<营造法式>中相关作法记载的区域来源,及其对后世建筑之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西方文化实体的宇宙观出发,对西方艺术的美学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欧洲、近代欧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典型"问题是贯穿于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以满足市民"趣味"为创作目的的"海派"文学,其精神传统在市民文学中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领域努力对之进行批判与改造,这是基于对现实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需要。虽说改造与批判简单粗暴,然而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病态社会发育出的市民阶层文化的表征,以"海派"文学为精神传统的市民文学,其精神文化上缺乏独立与批判的现代意识,有着苟且和异化的局限也是无法回避的精神局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沈阳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式住宅建筑特点的研究,分析了沈阳近代独立式住宅的建筑类型和艺术特征,从而进一步研究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政治、社会和历史因素。近代独立式住宅建筑是沈阳近代建筑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五四"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文化几个文化阶段的分析,透视出文化变迁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影响,体现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