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3,C4植物和现代土壤中硅酸体碳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现代植物和表层土壤中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分析表明:C3,C4植物硅酸体的碳同位素值与C3,C4植物的碳同位素值具很好的对位关系,植物硅酸体的碳同位素可以明确地区分出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现代土壤中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在-23.8‰~28 ‰左右,最高值分布在34°~40°N的华北和华东地区,最低值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南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加碳同位素值为低→高→低的趋势.在大致相同的纬度地区,采自林下草丛土壤中的硅酸体碳同位素明显低于没有树木生长的草地土壤样品,两者相差 1‰~2‰左右.  相似文献   

2.
C3,C4植物和现代土壤中硅酸体碳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我国现代植物和表层土壤中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分析表明:C3,C4植物硅酸体的碳同位素素值与C3,C4植物的碳同位素值具很好的对位关系,植物硅酸体的碳同位素可以明确地区分出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94,39(24):2257-2257
在对我国黄土地层各种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仅在半坡遗址堆积物中发现过靠吃竹根而生存的中华竹鼠(Bhizomys sinesis)的骨骼残片,但至今尚未发现过竹子植物化石的直接证据.近年来植物硅酸体的研究逐渐弥补了花粉分析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的渭南剖面(3万年来)、宝鸡剖面(13万年来)的黄土地层样品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并与现代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等几个禾本科亚科植物硅酸体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渭南S_0地层及宝鸡S_1地层发现竹亚科植物硅酸体.  相似文献   

4.
冲绳海槽岩心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永吉 《科学通报》1997,42(13):1421-1424
植物硅酸体(以下简称硅酸体)在海洋沉积学中的应用始于Smithson对Leigwy湾海底沉积物的分析。后来他又对日本九州的Ariake湾浅海沉积物做了硅酸体分析。Dumitrica在1973年对地中海沉积岩心做了硅酸体分析,深海钻探第47航次(1979)、第54航次(1982)都做了钻孔岩心的硅酸体分析,据钻孔岩心硅酸体分析结果,推测了中新世~上新世的古风向和北非的古植被。我国从1989年开始对海岸带堆积和近浅海沉积做了一些硅酸体研究工作,冲绳海槽C1孔岩心硅酸体分析是我国第一次在半深海做硅酸体分析工作,该岩心位于冲绳海槽中段水深1600m处,位置为126°10’E,27°02′N,岩心长6.25m,岩性以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为主。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铸范、红烧土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吉 《科学通报》1992,37(4):342-342
植物硅酸体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经过高温焙烧的古代铸范、红烧土及土器中可以大量保存下来。对于这类难以保存花粉及其它化石遗体的古代遗物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燃料、铸造工艺等许多古文化、古环境信息。 本文介绍的10个考古样品,都已焙烧固结,比较坚硬。焙烧温度估计在600℃以上,分别是:南京六朝五铢钱范(公元420—589年);山西东周侯马陶范(公元前256—770年);河北战  相似文献   

6.
pH对铁盐混凝剂处理黄河水效果及生成絮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强化混凝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pH是影响强化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目前, 大量的研究集中在pH对混凝效果和混凝机理的研究上, 而对在不同pH下生成絮体的物理性质研究较少. 本文采用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黄河水, 在最佳投药量下研究了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发现两种混凝剂均在pH 5.50时对有机物有最好的去除效果. 结合混凝前后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 分析了两种混凝剂在不同pH下的混凝机理. 通过颗粒粒度分析仪在线观察混凝过程中絮体粒径的生长过程, 发现pH对PFSS生成絮体的速度影响较大, 对生成絮体的大小影响不大; 在pH 4.00时, PFS未能生成具有稳定粒径的絮体, 当pH≥5.50时, pH对其絮体生长影响不大. 对生成的絮体施加强剪切力, 通过观察絮体中位粒径变化来考察pH对絮体强度以及破碎再生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pH 4.00时, PFS生成的絮体强度大, 絮体不易破碎, 破碎后絮体恢复能力较强; 当pH≥5.50时, PFSS生成的絮体强度大, 絮体不易破碎, 而破碎后絮体的恢复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硅体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沉淀在细胞内的非晶质二氧化硅矿物,在其沉淀过程中能够封存部分植物细胞的有机碳,植物死亡、腐烂、燃烧后,植硅体及其封存碳会被长期保存于土壤或沉积物中,而这一部分碳封存量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计算.黍、粟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以来典型的旱作农作物,是研究人类活动影响陆地碳循环平衡的重要材料,通过湿式灰化法提取8种现代黍、粟植硅体并对其植硅体封存的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了粟、黍干物质产量、植硅体产量及碳封存量,结果表明:(1)黍和粟的植硅体碳含量分别占其干物质量的0.136%±0.070%和0.129%±0.085%;(2)根据黍和粟近10年平均粮食产量计算,中国的黍和粟植硅体碳封存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020±0.010和0.023±0.015tCO2hm-2a-1,以粟植硅体的高碳封存速率0.038tCO2hm-2a-1以及目前全国的旱作农业62.4×106hm2的种植规模计算,每年将通过旱作植硅体封存约2.37×106tCO2;(3)1949~2008年间,尽管我国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减少,仅粟植硅体累积封存了约7×106tCO2.植硅体碳有可能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丢失碳汇的...  相似文献   

8.
鉴于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必须用高矿化度咸水进行灌溉的实际,通过对3种主要固沙植物在6个盐分梯度下叶绿素含量的实验,研究了叶绿素含量与盐胁迫的关系.结果显示:(1)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减少;(2)从植物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盐分区间的变化看,3种灌木叶绿素含量均出现2次明显的下降,表明这几种植物对盐分的增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3)结合实验结果和植物长势的调查,将每种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程度下的盐分水平进行了划分,为沙漠公路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可持续管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由于植物碳同位素综合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 H2O交换的信息, 因此从理论上讲它们可以作为植物功能特征的潜在指标. 尽管前人的调查已经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 但相关的证据还较少, 我们需要进行更多、更广泛的调查来证实这一假设. 本文通过对湿润的寒温带气候区中国长白山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乔木、灌木与草本;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 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的碳同位素测定, 发现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有显著差别,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植物δ13C值可以作为划分植物功能群潜在指标的假设. 另外, 我们的结果还指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存在明显差别. 不同功能群植物的δ13C值以及碳同位素指示的水分利用效率呈以下趋势: 草本<灌木<乔木. 同一生活型中, 常绿灌木的δ13C值和以及它指示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落叶灌木. 不同寿命的草本植物δ13C值也具有显著的差异, 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 与前人在沙漠地区研究的结果(一年生植物的δ13C值低于多年生植物)不一致, 这表明不同寿命草本植物之间的δ13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当地水分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正硅酸乙酯(TEOS)和硝酸铜(Cu(NO3)2•3H2O)复合溶胶体系中引入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DCCA)N,N-二甲基甲酰胺(DMF),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和常压干燥工艺, 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Cu-SiO2复合气凝胶. 研究了铜负载质量、催化剂浓度及热处理等不同条件对Cu掺杂SiO2复合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气凝胶颗粒呈均匀分布, 其孔径主要分布在2~15 nm之间; Cu含量的增加有利于CuO晶粒的生成以及比表面和孔体积的减小; 催化剂的浓度较高时, 硅氧网络的聚合程度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大而减弱. 高温热处理后复合气凝胶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发育的阶段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庆强  ()李从先 《科学通报》1998,43(23):2557-255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形成于25-12kaBP,古土壤中反映暖湿气候的扇型,方型,长方型与反映冷干气候的棒型,帽型,尖型植物硅酸体含量比值A,自下向上的总体变小,表明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A值并未指示气候转暖,推断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速度较快。古土壤发育过程受海侵,海退的显著控制,呈明显阶段性:(1)沉积与成土交替作用时期自未次冰盛期海退开始,至海面接近最低时止;(2)暴露成土期,至未次冰盛期  相似文献   

12.
油菜素内酯(BR)是7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具有七元内酯环的甾体类植物激素。最近,科学家们又从植物体内找到了另外12种具有类似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们能在ppb级的浓度下调节植物生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的石刀的功能,众说纷纭.随着植物微体遗存提取与鉴定等技术的进步,石刀表层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和植硅体组合能够为其功能研究提供直接的实物证据.本文对距今4 ka左右的青海民和喇家遗址4件石刀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残留物中可鉴定的278颗淀粉粒包含了约65.1%来自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茎秆部位及约3.6%来自大麦属(Hordeum)和小麦属(Triticum)植物茎秆部位的淀粉粒类型;在可鉴定的361粒植硅体中,包含了约96%来自于黍亚科(Panicoideae)等植物茎叶的类型.来自茎秆的淀粉粒和来自茎叶的植硅体证据表明,喇家遗址石刀主要功能之一为收割粟、黍、大麦属和小麦属植物.同时,极少量(~3.4%)食用豆类和根茎类淀粉粒的发现说明石刀也可能用于处理豆类和刮削或切割块根块茎植物.  相似文献   

14.
梯洛 《科学通报》1957,2(14):429-429
近年来,德国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在硅酸盐化学方面围繞着下列三个主題进行了工作:(1)用X綫作結构測定;(2)硅酸鈣盐特别是Ca_2SiO_4的变体与水化产物;(3)硅酸鈉盐水溶液的性質。 (1)用X綫作結构測定从对于縮合磷酸盐的考察(見本刊第13期400頁),可知Maddrell盐(NaPO_3)_x是一种高聚化合物,其陰离子由鏈組成: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宜垠  周力平  崔海亭 《科学通报》2008,53(9):991-1002
过去人类活动的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孢粉记录作为揭示过去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代用指标, 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 某些特有乔木花粉的减少; (2) 先锋树种花粉的繁盛; (3) 栽培作物和杂草花粉相伴生; (4) 花粉浓度和分异度的显著变化; (5) 喜氮植物和牧场杂草花粉的出现. 伴人植物(杂草和栽培作物)花粉是理想的人类活动指示体, 尤其是杂草花粉, 它反映了人类活动历史. 不同方式的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孢粉组合. 在森林区和草原区, 指示人类活动的花粉谱模式是不同的. 应用孢粉变化特征来研究人类活动时, 特别要强调高精度的时空分辨率. 因为高精度的空间分辨率不仅有助于反映植被景观的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作用, 防止片面性; 高精度的时间分辨率能够精确地记录短时间尺度的植被变化, 避免遗漏人类活动事件. 重视孢粉学与其他多种指标的结合, 能更加准确地揭示景观的发展变化过程. 炭屑作为人类活动对植被扰动的代用指标, 其峰值的出现常伴随着乔木花粉的大量减少和伴人植物花粉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甘景镐 《科学通报》1963,8(11):46-46
为了增大光的透射量,加强造象的真实度和清晰度,在光学仪器的制造技术上,人们采用了在透镜上形成增透膜的办法。在成膜方法方面,各国都有不同的建议,其中以制成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钛薄膜的方法最为普遍。形成二氧化硅薄膜,一般是采用硅酸盐水解的办法: Na_2SiO_3+2H_2O→←H_2SiO_3+2NaOH H_2SiO_3=SiO_2+H_2O使用的药剂,根据文献报导,一般是采用正硅酸乙醋的乙醇或其他溶剂的溶液。我们分别将正硅酸乙酯的15—25%无水乙醇  相似文献   

17.
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陈报章 《科学通报》1995,40(4):339-339
本文分析了取自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的9块样品,皆发现了大量水稻硅酸体.通过其形态特征研究,可判断出以栽培稻粳亚种为主.  相似文献   

18.
刘卫国  王政 《科学通报》2008,53(23):2917-2924
由于土壤氮同位素组成被认为是气候环境变化和自然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的可能指示, 开展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氮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这个可能性的认识. 对中国黄土高原中西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代植物和相应的土壤氮同位素进行了调查, 氮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分别为: 植物根: -5.1‰ ~ 1.9‰; 植物残体: -6.6‰ ~ 2.9‰; 土壤: -1.2‰ ~ 5.8‰. 结果表明: (1) 土壤与植物有相近的变化趋势, 但土壤的氮同位素组成较植物根的氮同位素要偏正, 其Δδ15N值变化范围为: 0.3‰ ~ 7.2‰, 平均值为: 4.1‰, 表明植物分解过程氮同位素存在分馏; (2) 该地区现代生态系统的氮同位素对降水和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沿西北到东南方向, 年平均降水每增加100 mm可能导致土壤氮同位素组成偏负约1.31‰, 随温度的增加, 土壤氮同位素也趋向偏负; (3) 在降水和温度共同增加的影响下, 植物根系、植物残体和土壤的氮同位素偏负, 这个现象可能归因于降水是该地区植物-土壤氮同位素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尽管目前对植物-土壤氮同位素组成变化与降水和温度关系的机制尚不清楚, 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氮同位素组成可能为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示踪提供指示.  相似文献   

19.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差异性折返: 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南部和北部经历了具有明显不同的折返过程, 主要表现为在北部榴辉岩中有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用.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苏鲁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矿物及脉石英中存在有五种类型包裹体: 在超高压-高压榴辉岩相条件下捕获的A型N2±CO2包裹体; 在榴辉岩发生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用期间被捕获的B型纯CO2液相包裹体; 在高压榴辉岩重结晶阶段被捕获的C型CO2-H2O包裹体和D型高盐度水溶液包裹体; 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中最晚(角闪岩相退变质甚至更晚)阶段捕获的E型低盐度水溶液包裹体. 石榴石中密集分布的B型高密度CO2流体的发现为本区榴辉岩相岩石遭受了麻粒岩相叠加提供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20.
美国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市农业研究中心的植物病理学家罗伯特·伊·戴维斯(Robert E.Davis)在1972年发现了一种可引起玉米矮小病的微生物。这是一种新型的原始微生物,样子象蠕虫,是螺旋形的。它被称为螺旋形蠕虫样体(spiroplasmas)。这种微生物是与细菌不同,没有细胞壁。从那时以后,戴维斯发现了一系列全新的螺旋形蠕虫样体。除玉米之外,它们已在其他的生病植物中发现,而且也在健康的和生病的昆虫中发现。此外,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