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在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反映了感官词之间的相互映射和意义变化。以通感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味觉词“苦”的语义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多部辞书,总结其通感语义演变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苦”的通感义项演变过程符合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规律,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解释了“苦”的通感义项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梳理味觉词“苦”的通感语义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留学生把握“苦”等味觉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伤口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通感”这一现象及其使用领域进行实例分析,说明了“通感”在表现文学艺术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今日中国的化冲突中,个性化的倾向愈加突出,“彝人制造”走出大凉山,在都市取得成功表明。“边缘性”以其神秘的魅力受到“现代性”的青睐。尽管其音乐表达与生命与自然紧密相连,化的包容更是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诗家夫子王晶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6.
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首次将文学与美术在理论上、教学上,创作实践上,深刻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改革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是教学上,艺术教育上,艺术创作研究上的创新,它既有理论性,又具有操作性,因而能为高校教学、艺术教育、美术创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服务,并且,此课也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7.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感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沟通的现象.它经常应用到文艺语体中,它是建立在感觉移借和丰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从感觉转移中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通感有着它独自的特点、语言形式和艺术功能,我们有具体分析“通感“时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综合去考察,才能正确深刻的理解“通感“.此外,通感还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通感这种修辞手法以自然巧妙为贵,将词语变异配用,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的提出 ,引发了人们对“法治”建设中的“德治”与历史上的“人治”、“礼治”关系的思考。本文将从当今“德治”与古代“礼治”二者的区别来阐释“以德治国”并非是提倡“人治” ,而是“法治”建设中一项富有弹性 ,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治国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对流俗时间源头的时间内状态的领悟,着重论及:1.人只能在世界中存在、在此存在,这就是人生存在世的本质,海德格尔因此把人称作“此在”;2.通达此在本真存在,离不开对本真的时间的把握;3.以人们对“死亡”的闭目塞听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经历时间”与“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的区别;4.从整体上把握本真时间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地位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革命斗争与建设历程深入的必然结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结果。在新世纪,党只有以“三个代表”为纲领,才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仪意义弱化。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史无先例的科学的创造,它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哲学为。第一,它从政治的角度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它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新情况,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办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三,它以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突破传统的片面的“阶级”原则局限,遵循超意识形态的人类利益原则,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利益原则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霸”之说历来纷繁,前人以为有“三代五霸”与“春秋五霸”之别。实际上,任何一个“五霸”说都不是以某一标准(如主持盟会、天子赐伯等)可以归集的,“五霸”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通感分类法     
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通感的三种分类法,此外,对通感进行了实质性的界定,提出了“通感是反映人对熟悉事物的错觉的表达方法”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国际货物买卖中知识产权担保的含义及商标“反向假冒”的构成要件,针对目前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参照国内外立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应重点增加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深远影响;并结合实例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传统的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实意义,作了简明扼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指导——讨论”教学模式,谊模式要求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先学;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该模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20.
1997年第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先生的《乌台诗案》一,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有关结论也不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