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现象学技术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伊德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用以说明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后现象学的倡导者费尔贝克则在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制品意向性的概念。技术制品不仅具有伊德所说的技术意向性,而且对人类存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起到相互塑造的作用。本文试着简要描述意向性概念的变迁,以及技术意向性的沿革,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2.
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在技术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有基本的局限性。首先,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难以解释技术的具身何以可能;其次,其理论上的困境来自方法论上的偏向,伊德在分析技术时与他在分析科学仪器时共享了知觉变更这一方法;第三,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实质上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科学式"技术。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是现代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海德格尔着眼于对技术的形而上的分析,伯格曼和伊德则实现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克努斯和斯蒂格勒在现象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技术的两条新的路径。有别于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纯粹形而上的追问,当代技术哲学转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从伦理、政治、工程和日常生活等多个角度展开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伊德的"多重稳定性"是后现象学中极具重要性但又意义含混的概念。多重稳定性来源于变项理论,伊德以多重稳定性来提高身体在知觉分析中的地位。但变项如何通过身体实现多重稳定变化是含混的。在考察伊德对网络中身体知觉分析之后,得出身体并非多重稳定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导致了伊德以及使用多重稳定性的人对于此概念产生不同的、有矛盾的理解。通过质疑此概念的构成前提,得出多重稳定性仍需在传统现象学以及新的技术案例中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5.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6.
唐·伊德在他的"图像技术现象学"中,提出对图像技术的研究要避免将技术单纯描述为乌托邦和敌托邦,应侧重技术的规范性,即作为技术体验主体的现象学家对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预测。那么,伊德是否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塞林格认为,伊德提出了人-技术-世界三者关系的内在性规范维度,以及审视敌托邦和乌托邦的实质性规范维度。本文将阐明由于伊德自身的非基础主义立场和过分依赖情境和技术,塞林格所提出的主体的塑造并未成功,从而主体的预测性就无从谈起。因此,伊德并未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希腊裔法国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虽未进入当代主流技术哲学家谱系,但其思想却彰显了一条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的当代技术哲学潜在进路。他从技术概念切入对马克思的诠释、随后在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创造性对话的建构中阐发一种以技术现象及其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未来之思",这种思想以"行星性"概念为核心,最终迈向一种技术形而上学或技术的存在论。在当代技术哲学语境中理解和诠释阿克塞洛斯思想的理路和特征,有助于揭示其思想为学界所忽视的价值和从特定角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和技术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6):120-123
增强现实的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一个层面。从现象学视野出发,增强现实的技术丰富了感觉材料、增强了人的意识体验。感知分析是意向性问题的基础,意向性问题又贯穿人、技术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胡塞尔的分析忽略了物理世界,伊德的分析忽略了人对技术的原初感知体验。因此,结合胡塞尔的感知分析和伊德的"人-技术-世界"的结构,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带来的人、技术与世界关系改变及技术意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扩展的解释学和文本的世界 --伊德与解释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德的技术哲学奠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背景之中,他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来分析技术。在解释学问题上。他提出了“物质化的解释学”论题,要求把解释学扩展到非文本的范围内。这一论题在他的“扩展的解释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但是伊德所理解的“文本”远离了传统解释学的文本,从“文本”的范畴就可以看出他的扩展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是否是一种本质主义,在相关研究中已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论争焦点。尽管有不少学者否认这一论调,但当代主流技术哲学家们都主张海德格尔是技术本质论者。本文首先对海德格尔所说的本质及技术的本质进行界定与探讨。在澄清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对将海德格尔指责为技术本质论者的观点进行反驳。最后,就海德格尔将日常所理解的本质概念推进到存在论层次进行彻底解释,并且在存在的历史发生维度对日常本质概念进行了考察而言,有理由将其称为技术元本质论者。  相似文献   

11.
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技术学是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门类,仿照科学学的学科结构,可将技术学的分支学科区分为理论技术学,专门技术学,应用技术学三个学科系组,技术学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同技术哲学,技术史有着难分难解的交叠关系,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既有研究视角,基本内容的差异,又有某些共同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技术传统与技术哲学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和描述各种传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传统。技术传统的最直接含义是一个技术能够存在的最小单位,由一个操作规则系统、一套工艺学知识所构成,同时还要有稳定的可传习性。技术传统构成着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生存方式的构成中技术传统不仅是一个技能共同体,而且还是生存共同体,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伦理功能,是支撑德性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技术传统能够给知识、技术、世界、生存等概念带来富有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从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技术并非价值中立。由此,应该对负载价值的技术加以深刻的伦理反思。通过对技术实践的透视,我们发现现代技术是一种伴随着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可以把米歇尔·福柯看成是一个技术哲学家。一方面,福柯区分了"硬技术"与"软技术",认为前者是指技术物及其制作活动,后者是指与治理功能密切相关的实践理性;另一方面,福柯也提出了一套技术分类学:即作为"硬技术"的生产技术和作为"软技术"的权力技术、符号系统技术和自我技术。在这一技术分类学视域下,"硬技术"与"软技术"之间的相互交叠、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技术体系。福柯因而深刻地洞见到技术与权力、技术与真理以及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本质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具备良好素质和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涵义,接着重点分析了当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如高度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或综舍性、交叉性或渗透性、智能性和密集性等,并指出了当代科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造性的素质和修养,最后,论述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的生锑冶炼技术发展经历了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国际技术转移过程。通过中日生锑冶炼技术的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两者在技术原理和所用制炼设备方面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设计与布局等方面变异较大。这种变异是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本土技术与外来技术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外来技术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方向,而本土的传统技术既为技术转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又对外来技术进行了技术识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17.
冯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6-59,72
在哈贝马斯的技术哲学中。克服现代技术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哈贝马斯政治与技术交往理论,揭示他克服现代技术的基本思想,并对其思想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现代技术对人性的消解及人性化技术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化技术是现代技术社会人们的呼唤和期待。本文探讨了人性化技术及在古代社会中的表现,把现代技术对人性的消解归纳为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人性化技术的五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与人的主体解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技术活动源于人类的求知本能,正是源于这一点,科学与技术联袂成为实现人的主体解放的最有力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20.
AMD全球消费者顾问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年度会议上,发布了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报告惊人地发现了全球的很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新技术的原因。这份报告称,现在很多消费者并不理解技术行业的语言,因而他们会因为产品和术语的过于复杂而推迟购买。GCAB调查了中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1500多位消费者。这份报告指出,只有3%的受访者在技术术语测试中取得了很高的成绩,这些术语包括“MP3”、“兆赫”和“蓝牙”。而且,只有一半多一点儿(65%)的受访者能够从并列的三个可能的定义中正确选出“兆赫”的定义。即使在那些技术知识最渊博的消费者中(那些能够正确选出11个技术术语中7个以上定义的消费者),也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儿的人可以正确地选出数字录像机(DVR)的定义。这项调查还表明,最缺乏技术知识的消费者(那些只能正确地选出六个以下的定义的消费者)最有可能推迟购买技术产品。例如,在得分最低的消费者中,有47%的人都表示他们将会因为数字摄像机过于复杂而推迟购买。另外,这项调查还表明,人们之所以会推迟购买新的技术,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技术过于复杂。例如,在最精通技术的消费者中,有4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将会推迟购买个人数字助理(PDA),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PDA产品过于复杂。复杂技术产品的装配也是一个消费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几乎一半的受访者(46%)都强烈表示,他们不会购买任何难以装配的产品,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62%)则非常赞同他们“希望立即将产品投入使用,而不希望将时间花在产品装配上”的选项。“仅在美国,高科技行业每年都要花一百多亿美元宣传技术产品的速度和功能。但是整个行业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些宣传投入的价值,例如,在我们访问的PC用户中,只有一半多一点儿的用户了解‘兆赫’的定义——而这个术语在大部分的个人计算机(PC)广告中都被广泛使用。”GCAB主席兼AMD企业营销副总裁Patrick Moorhead表示,“技术行业必须简化术语,以便让全球的消费者都能更好地理解技术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代晓明 摘自北京日报 2003.7.24 作者 冯海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