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赤潮的成因及其预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赤潮形成的原因和赤潮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重点阐述了如何对赤潮进行预报,主要是卫星遥感和化学预报两方面,并对前景广阔的化学预报赤潮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针对赤潮的概念以及我国目前赤潮灾害概况和研究现状,介绍了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海洋渔业、水产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分析赤潮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最后总结了赤潮的预报和防治对策,提出赤潮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2016,(2)
正海藻虽小,却能引起壮观的赤潮,更与人类的生活甚至命运息息相关。这群了不起的小小"弄潮儿"究竟兄弟多少?它们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贡献?是不是赤潮元凶呢?海藻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生物,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北冰洋到南极洲,每片海域都有藻类生存和繁衍。提到海藻,大家就会想到海带、紫菜,当然还有赤潮。赤潮和水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观察并记载了这类现象,如《创世纪》第7章第21节就描述了水华现象:"河中的鱼都死  相似文献   

4.
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是爆发有害藻华的常见藻种,也是危害海洋渔业的赤潮生物之一,广泛分布在全球近岸海域.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陆源营养盐入海通量的增加,在河口及近岸海域频发藻华.本研究通过调控营养盐浓度、CO2浓度和温度,探讨了当前气候变化趋势下赤潮异弯藻生长对营养盐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在所有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低磷组的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低于高磷组的;当CO2浓度升高时,赤潮异弯藻细胞最大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提高;当同时升高CO2浓度和温度时,其比生长速率再次显著增加;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对不同CO2浓度和温度的响应在4种营养条件下类似.该研究表明,磷浓度是控制赤潮异弯藻生长的主要因子,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赤潮异弯藻爆发藻华的强度和风险不断增加.控制营养盐的增加,特别是磷酸盐浓度,可能是防控赤潮异弯藻爆发的关键手段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水域的海洋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析近岸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凯杰  郝洋  王千 《天津科技》2010,37(5):47-49
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刻地影响着海洋环境。其中,近海水域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水环境问题。阐述了富营养化的成因、控制因子、评价;对赤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赤潮甲藻孢囊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赤潮甲藻孢囊研究综述郑磊,齐雨藻(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51632.广州)关键词:赤潮;甲藻孢囊;综述中图分类号:Q949赤潮是全球性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它不仅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产养殖业,更通过赤潮生物毒素在生物链的传递、聚集,最终危害人类健...  相似文献   

7.
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氮、磷等元素在水中溶量的增大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而水体富营养化致使藻类等水生浮游植物迅速繁殖产生赤潮。赤潮的产生使水质恶化 ,鱼、虾死亡 ,人、畜中毒 ,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害。针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提出了综述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最普遍的海洋灾害之一,对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GOCI遥感影像获取的叶绿素a和赤潮指数计算结果,分别基于OTSU算法、K-means聚类、最大熵阈值方法提取赤潮,对比分析赤潮提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研究了赤潮信息的昼变化规律和赤潮发生前后海洋水色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赤潮指数计算结果图像并应用OTSU算法的赤潮提取精度最高;赤潮信息的昼变化明显,其中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态势,最大面积出现在上午10:00左右;赤潮的发生引起水色参数的增高,并随着赤潮的消亡水色参数又迅速降低。研究赤潮发生周期呈现的水色参数变化规律,对于预报和预测赤潮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氮、磷等元素在水中溶量的增大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水体富营养化致使藻类等水生浮游植物迅速繁殖产生赤潮。赤潮的产生使水质恶化,鱼、虾死亡,人、畜中毒,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害。针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提出了综述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赤潮藻毒素检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害赤潮及含赤潮毒素生物对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海洋食品进而对海洋生物、人、畜等构成极大的威胁和危害,甚至造成人类中毒死亡。所以,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减少危害是十分必要的。赤潮藻毒素的检测常规方法--生物法和化学法;新的方法有神经受体结合检测技术、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等。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检测毒素,其优点是经济、快速、高效、特异,常用竞争法免疫检测、“三明治”法检测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列出了嵊泗列岛养殖海区1990年4月至1991年3月主要生态调查结果。浮游植物密度:0.5m 水层为1.62×10~2——2.51×10~6Cells/L,0—7m 水层为1.8×10~4——3.65×10~8Cells/m~3,八月和十一月出现两次高峰,周年出现浮游植物143种、赤潮生物38种,6—9月是该区赤潮发生季节。此外,还对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周年变化和发生赤潮时该赤潮生物的衰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两年发生六次赤潮的生物组成、赤潮与赤潮生物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在中国海特别是沿岸带,有害浮游植物发生的赤潮已有报导。浮游植物水华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破坏,甚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世界许多区域也已有报导。在中国,由于海洋环境跨越三个气候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几乎整个沿岸带都受着强烈的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影响,由此引起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许多浮游植物种类成为赤潮发生的潜在种类。为了了解、预测、最终控制这些有害于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和质量的有毒藻类的发生,需要有关海洋环境特征和水华的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4.
赤潮是目前已知的海洋最大的生态灾害之一,它危及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因此建立了多种预警模型综合运用的赤潮预警系统。在赤潮监控预警业务分析的基础上,集成浮标、船载快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实时获取监控海区的赤潮相关各要素的状况与动态变化数据,开展赤潮监测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评价等信息产品制作与服务技术,分析确定赤潮生消过程中的关键影响要素。该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赤潮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实时或准实时地监测赤潮环境要素状况与动态变化,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综合信息,并能对重点监控区进行赤潮监控预警。  相似文献   

15.
黄辰 《厦门科技》2007,(3):39-4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外排入海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我们生存的这片海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导致赤潮频发且面积不断增大,在我国的渤海、东海海域都发生了面积达几千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同时给海洋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黄辰 《厦门科技》2007,(3):39-4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外排入海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我们生存的这片海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导致赤潮频发且面积不断增大.在我国的渤海、东海海域都发生了面积达几千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同时给海洋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较全面地认识赤潮发生的特点,提高赤潮预报的准确性,本文用极值理论的方法对赤潮发生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极值模型,求出了T次重现水平U(T)从而对赤潮的频率和规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厦门市潘涂虾场一口虾池1995年4月发生的一起简单裸甲藻赤潮进行跟踪调查,报道赤潮期间虾池水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更替。调查显示,赤潮发生前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快速消耗浮游植物进而引起池内无机营养盐(特别是活性磷酸盐)的积累是本次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赤潮发生期间,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在抑制多数藻类(主要是硅藻)的同时,也促进了一些裸藻类、甲藻类和蓝藻类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集整理2001—2017年相关数据, 对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爆发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 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呈先增后减趋势, 2001—2005年, 近海赤潮面积和频次大幅度增加, 2006—2017年则明显减少。2008—2017年, 我国发生赤潮608 次, 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 共计106次。各海区赤潮的影响因素有差异: 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主要受营养盐和总氮影响, 东海区赤潮面积和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污染物入海量和CODcr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减少赤潮爆发, 提出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防治建议: 建设在线监测站点, 采取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 加强源头排污管理, 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进行海洋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20.
1991年7月13日在嵊泗海域发生大规模的菱形裸甲藻赤潮。菱形裸甲藻的形态和生态特性与已报导的几种裸甲藻有所不同。发生赤潮时,水温范围为23—25℃,盐度范围为20.2—23.5‰。并且,菱形裸甲藻常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同时出现。赤潮发生的严重程度随着表层水中菱形裸甲藻的密度增大而加重,重赤潮区3.53×10~6cells/L,次重赤潮区6.1×10~5cells/L。按重赤潮区—次重赤潮区—赤潮不明显区的顺序排列,表层水的pH、DO、COD顺序递降,而透明度、盐度和总氮量顺序则递增。本文列举了赤潮各期多种生态因子变化,其中消退期造成的水质污染最严重。但此次赤潮时间短,受潮汐影响大,对养殖业未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