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各地出现的"美丽乡村"也成为各地最热门的旅游地区。该文围绕"科学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展开论述,分析了当下科学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体验经济理论作为依靠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振兴乡村的理论基础,并以欧盟、美国、日本经验为例,重点介绍我国台湾地区乡村发展策略,以期对两岸乡村振兴有所启示。乡村振兴除了人的"再生"外,亦须有效结合产业发展,利用当地资源特色、适应市场需要,协助乡村居民从农、留农、回农,才能让乡村振兴并得以永续发展。积极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推进乡村振兴,使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传统与现代,生产、生活、生态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科学赋能和技术创新.我们要把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4.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宁国从2010年起率先启动"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工作.这项工作具有"把握生态文明主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四个重要的实践特色,把惠及民生、人民幸福作为终极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是产业融合升级的加速器,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城镇一体化的新路径。开封市作为一个拥有大量农业人口的中原地级市,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势在必行。特色小镇建设中,应注重凸显地方特色,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开封地区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10月13日,市科技局邱长奕局长会同农科专家、局机关有关人员再次到"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挂钩点——潮阳区金灶镇金沟村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据村干部介绍,金沟村北近榕江,南望青山,面积约750亩,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村民主要靠种植柑橘、水稻、香蕉,但总体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地正在按照"五个振兴"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大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形成。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这也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品质,让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无缝对接,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路基是公路工程施工的基础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路基不仅要承担土体自身带来的负荷,还要承担路面车辆带来的负荷,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路基的使用寿命以及人们的行车安全。目前,国家在重点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的同时,也大力建设"四好农路""美丽乡村道路"等,全面提升农路等级,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也是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顺利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四好农路""美丽乡村道路""农路提档"等项目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也开始暴露出一些质量问题。因此,该文主要研究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策略,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业科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乡村实地调查,采用比较系统分析方法,探讨媒介视域下影响农业科技传播因素的有效组态路径.文章针对农村科技传播中存在的因信息服务不对称、信息服务平台基础建设薄弱导致农民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提出通过重视乡村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加强乡村科技网络设施建设、提升科技信息内容价值、拓宽科技传播渠道,提高科技信息传播能力,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农业科技振兴.  相似文献   

10.
自美丽乡村的概念提出以来,该概念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丽乡村作为城乡规划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这是因为美丽乡村的规划工作将直接左右城乡整体规划布局,因此成为城乡规划的基本协调发展点。本文将以美丽乡村为着手点,提出美丽乡村宗旨以及如何在保障合理、科学的基础上,推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出发点,其目的在于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下,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甘肃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立足民间文化特色,开发生态化产业经济模式,才能从整体上解决广大农村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提高的问题,进而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发展、大融合。  相似文献   

12.
高小龙  张恒文  李鹏 《科技信息》2012,(22):217-217
特色专业是指学校在长期的专业发展建设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专业,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专业。以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特色剖析,并根据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提出了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表现出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该文总结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出的背景和该政策目标的重点内容,以辽宁省盘锦市和云南省玉溪市为例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对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出了要"因地制宜、稳抓实干、开言纳谏"三点建议,提出了"美丽宜居乡村"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实现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必须立足新时代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着力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索"党建+"模式,发挥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不竭动力;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管理机制;依靠科技创新,鼓励多方参与。  相似文献   

15.
乡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建设趋势,是国家为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乡村面貌的新举措。为适应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借鉴城市发展的经验,避免乡村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的破坏,应建立乡村环境景观体系。构建体系的重点是保护乡土风貌、田园风情,突破原有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将乡村环境、景观与生产有机融合,保证乡村建设不偏离方向,为城乡环境景观异质与环境景观相融提供思路,为实施乡村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举措。  相似文献   

16.
从六安市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及二者融合发展取得的工作成效中,分析了农业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6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即加强政策引领,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培育和引进人才,发挥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扶持重点项目,发挥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统筹推进,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乡村环境治理是政府在科学推进城镇化进行中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建设"美丽河南"重要内容。美好乡村环境治理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是否有所作为,更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调动乡村精英参与到乡村环境治理中。政府主导下乡村精英,在乡村环境治理进程中担任着宣传者、提供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多重角色。政府积极推动乡村精英队伍参与村级管理,构筑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多元互动"立体的乡村环境治理网络,实现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河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但其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因此,河北省应以景区推进、农业基地、特色经济和特色民居四种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有效整合环京津乡村旅游资源,加大投资与宣传力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并对其科学引导,打造环京津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19.
特色镇、示范镇建设是乡村振兴最重要平台,也是乡村振兴夯实的基础。而特色镇、示范镇的发展应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加大资源要素扶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进一步推进特色镇、示范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法治是法的统治、法的治理;法治国家是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家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与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只有以人为本,厉行法治,才能保障人权、保证"良法"的有效施行。具体而言,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辩证地对待我国以及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实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