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贸发展的优势以及目前闽台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闽台两岸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深化合作、现代服务业发展、两岸农业贸易合作、旅游经贸合作等方面提出闽台经贸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福建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的政策,致力于将自贸区建设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划也将重点推进闽台服务业合作。"十三五"期间,福建将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改革,加强两岸服务业合作。由于福建省长期注重发展制造业,致使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闽台服务业对接出现障碍,福建自贸区的建设为两岸服务业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给闽台服务业对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福建是对台经贸先行区域,闽台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ECFA的签署为闽台金融机构互设、深化资本市场合作、共建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和综合实验区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和平台。但后ECFA时代,闽台金融合作也将面临区域竞争增强、开放程度差异以及监管难度增加等挑战。福建应以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闽台金融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海峡两岸农业贸易发展历程为研究基础,归纳总结两岸农业经济贸易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并从分析福建自贸区设立对闽台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入手,探讨提升闽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增进闽台两地农产品贸易和推动海峡两岸经济融合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ECFA协议的签订使两岸产业合作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周边经济体崛起的挑战,同属于东亚产业链条中的两岸制造业,都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通过对后ECFA时代两岸产业发展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新时期两岸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同时,立足福建省产业发展,对闽台区域产业创新的途径及福建产业创新力的提升进行探索,并提出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教育投入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陆资赴台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大力发展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等途径,提升福建产业创新力,实现闽台产业升级的正和博弈。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业,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驱动,加上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日益扩大,两岸经贸关系恢复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加上两地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两地经贸关系尤显重要。仅1996年,闽台贸易额达25亿美元,占了福建对外贸易的四分之一;1979年—1996年.台商到福建投资企业11600多家,协议金额90亿美元,实际到资39亿美元;两地劳务合作、技术合作等进展显著。这种合作关系、对于闽台两地经济的发展和良性互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从而带动了两岸旅游业的发展。福建作为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一个省份,与台湾地区关系密切,在两岸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一直处于先行先试的地位。在合作共享理念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旅游业合作共享是闽台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该文通过分析闽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针对两岸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闽台旅游业合作共享机制,以期更好地促进闽台旅游业发展,推进闽台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经贸教育融合已成为大趋势,两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通晓两岸经贸规则、能够适应两岸经贸合作环境的创新型中高级专业人才。基于两岸教育合作实践,该文着眼于两岸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和互补,以闽台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为例,探讨"双创"教育背景下两岸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而实现两岸教育合作交流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闽台两岸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差异驱动服务外包的需求,两岸服务外包合作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需要通过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提升双方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闽台两岸服务外包的合作,应基于初级合作方式,大力发展战略型合作方式,努力开拓创新型合作方式,把闽台地区建设成亚太地区集劳动、资金和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闽台科技交流合作日趋密切,在两岸科技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已在2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专业交流,合作步代明显加快。 1994年2月上旬,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科技界应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先锋。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地理上的优势,应当更加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对台工作,做好两岸交流的文章。 同年7月,为进一步组织开展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由福建省科委牵头组织的“福建省闽台科技交流协会”成立,这一机构的诞生,为推动闽台科技交流的深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迈向新纪元。福建地方本科院校进一步拓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领域,积极学习台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丰富经验,更新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台湾先进的教育资源来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了两岸的教育文化交流。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闽台高校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做出新的努力。本文归纳了当前正在进行的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七个类型项目,提出了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存在的八个困难和问题,提出当前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机遇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福建和台湾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闽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推进产业合作转型升级、强化资源要素集聚融合、搭建生态合作交流平台、合作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有效推动闽台优劣势互补、相互转化,促进闽台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福建启动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至今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满足了台资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是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两岸对联合办学反应不一、两岸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互认、教学成本高、合作办学费用高、项目实施难度大、合作的企业范围窄等问题。为推进"校校企"联合办学的进一步发展,应该采取完善相关制度、吸引大陆企业参与、推动两岸学历与资格证书互认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将共生理论引入闽台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的研究,在分析闽台旅游产业竞合共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闽台旅游产业理想竞合模式应是以闽台两地企业为主导,两岸政府服务和两地行业协会协调配合,两地居民积极参与的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五缘‖优势凸显,闽台两地人员交流与项目合作日益频繁,促使了两岸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做出贡献。随着社会发展,借着政策的春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高校联合培养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该文对合作办学进行经验总结和梳理,以期为其他专业的合作办学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这为拓展闽台中药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该文在阐述闽台中药贸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福建对台中药贸易的三大优势:闽台贸易合作日益密切、闽台具备“医缘相通”特性、福建天然药物规范种植。  相似文献   

17.
当前,闽台文化产业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着两岸文化产业发展层级落差大、文化市场进入壁垒高、传统贸易模式消费者体验差、文化产业价值链整合松散等问题。基于文化保税区的闽台文化产品O2O模式,以文化要素引入、创意设计、文化传播、文化体验、定制生产、交易平台服务、保税通关、价值延伸服务为主要价值环节对产业价值链进行重组,以O2O电子商务子平台、O2O企业商务子平台和O2O公共服务子平台为基本框架,可有效解决现存问题。采取建立两岸文化协商制度,降低两岸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开辟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项目,从不同层面加强供需双向交流;完善入区文化保税产业链,拓展潜在价值增值空间;以文化保税区为体验窗口,提升台湾本岛文化市场的服务能力等策略,可有效保障O2O模式预期效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的高速发展,为闽台两地的产业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以态势分析方法,对福建开展闽台数字出版合作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即将开启的闽台数字出版合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西"构想的提出以及"大三通"的实现,闽台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逐渐成为闽台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构建闽台信息产业战略联盟是加强闽台信息产业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在阐述闽台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闽台结成战略联盟的可行性,提出构建闽台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业正逐步取代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但由于受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限制,闽台服务业的交流合作非常缓慢,福建自贸区的设立给两地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该文首先阐述闽台两地各自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两地服务业的合作现状,然后探究了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给闽台两地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就未来闽台两地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