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决当前土地利用变化趋快,现有土地利用更新技术难以满足土地实时监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以GIS平台为基础,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变化信息发现、变化区域标定并给出了相关算法.可以看出,利用遥感技术和GIS平台更新土地利用数据是比较适合较大范围的土地利用更新技术方法,可以完成土地利用动态更新的大部分工作且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部、北部山区是北京的绿色生态屏障以及主要的水源保护地区,对于北京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各种因素,北京山区的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因此研究土壤侵蚀是非常有意义的.以2007年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为源数据,在ArcGIS软件中进行北京西山地区土壤侵蚀等级及分布现状的提取,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土壤侵蚀三大要素进行分析,及时掌握了研究区土壤侵蚀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北京西山地区土壤侵蚀面积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4.
5.
基于神经网络的GIS和RS数据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信息系统(G IS)是对地观测的核心技术,遥感(RS)是其重要的信息源和更新手段,G IS同时辅助遥感信息的处理.两者集成是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处理、分析的有力手段,目前为实现此目标主要进行数据一体化存储结构的研究.鉴于此提出了根据所要实现的目标,不改变数据存储形式,用神经网络对G IS和RS进行数据融合的方法.首先建立5层网络结构,提取遥感影像和G IS数据库中属性数据的特征值作为网络的输入,然后通过调节输入向量与中心向量的距离及中心向量的值确定网络权值,将两种数据进行融合,利用输出的属性变化,自动更新数据库.以扎龙地区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矢量图层相结合检测地物变化、更新属性数据库为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RS和GIS技术获取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各个影响因子,运用卜兆宏提出的土壤侵蚀模型,得出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强度分级,并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与主要影响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洛宁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799.29 t/(km2.a),年侵蚀总量为6 495 744 t;61%的区域为微度侵蚀或轻度侵蚀,强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洛宁县西部,面积占全县的20%,侵蚀量却占总侵蚀量的57.64%,是预防和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坡度与土壤侵蚀呈现正相关关系,中度和强度侵蚀在水体、农地、建设用地、森林、未利用土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呈递增现象. 相似文献
7.
草场退化是草场生态学和草场经营学中日益引人注意的问题,GIS、RS技术的发展对草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通过对草地退化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成果综述,对草地退化在GIS、RS支持下的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并指出,草地动态监测系统的开发以及完善是未来草地科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开封市城市绿地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基于法国SPOT5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和开封市1:10000地图等数据,调查了开封市建成区(不包括杏花营和边村组团)2003年10月的绿地现状。结果表明,开封市绿地面积共1659.3hm^2,比目前开封市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数据高17.43%。其空间分布为:建成区周边地区比中心地区绿地多,西部比东部绿地多;老城区城墙外比城墙内绿地多,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绿地多。该结果为开封市未来绿化规划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四期遥感影像对松潘县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除采用了传统的景观指数方法外,引入Kappa系数对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松潘县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自然斑块仍为景观的基质。根据Kappa系数计算结果,景观的数量、位置和综合变化均在10%以下,但在三个时期内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1.
该文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提取植被指数和遥感二分像元模型,估算了西藏申扎县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时段内,草地退化的面积在增加,从1990年到2009年,草地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92.88万hm2,占申扎县草地面积... 相似文献
12.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
干旱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利用遥感数据MODIS合成数据MOD13A2和MOD11A2获取陆地表面温度(Ts)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建立EVI-Ts空间模型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并以此作为干旱监测指标,分析了广西2015年的干旱格局。结果表明:广西的干旱情况整体上存在季节差异,地貌地形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干旱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资源利用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本研究中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结果也相吻合,说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和RS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从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结合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体系.结合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权重,采用基于矢量的空间叠加方法,对表征研究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单因子和多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为研究区域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化的一个结果,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明确地反映了城市化过程.本文以Landsat TM为核心数据支持,借助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探索江阴的城市扩张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从1996年至2005年间,江阴城市区扩张速度快,扩张强度大;扩张过程中城市紧凑度升高,城市空间格局由外延式向填充式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外资、城市规划等因素对江阴城市扩展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和RS的抚顺市土壤侵蚀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GIS为平台,利用遥感数据和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动态研究了浑河上游抚顺地区的土壤侵蚀.结果表明,抚顺市1998年和2005年两个时期的侵蚀强度跨越了微度到强度的四个等级,侵蚀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9.11%(1998年)和47.44%(2005年),年平均侵蚀量分别为242.96 t/(km2.a)(1998年)和263.31 t/(km2.a)(2005年),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伴有少量的强度侵蚀.受人为活动和降水变化的影响,2005年比1998年侵蚀面积相对减小,但侵蚀强度加大.从土壤侵蚀与坡度、海拔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来看,研究区的土壤侵蚀主要出现在坡度为8°~... 相似文献
17.
《贵州科学》2017,(5)
以平塘县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平塘县2014年水土流失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塘县的水土流失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率达到33.92%;900 m~1 200m的低山区是发生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6.99 km~2,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59.37%;全县坡度大于35°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344.14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6.04%,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坡度与水土流失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侵蚀面积为216.02 km~2,占坡耕地面积的93.62%,梯坪地和水域以微度侵蚀为主,几乎不产生水土流失;石灰土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7.55%。研究结果说明平塘县水土流失虽以微度流失为主,但不容小觑,应当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对湄洲湾南北岸规划中的北岸区域景观进行格局研究,本文根据2000与2010年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再运用ArcView软件对分类后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进行景观指标和景观格局的分析,根据区域景观分析的量化结果,综合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并结合区域规划,探讨其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RS、GIS在城市规划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旭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115-118
随着RS、GIS的应用领域日趋广泛和深入,文章详细阐述了RS与GIS一体化;分析了应用RS、GIS进行城市规划监测的有利条件及其基本流程;讨论了RS、GIS在城市规划监测的2个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