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CMCPS)微球为起始原料,与对羟基苯甲醛(HBA)发生反应,制得醛基化改性聚苯乙烯微球(ALCPS),然后再将ALCPS与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发生缩合反应,制得席夫碱型螯合树脂AGCPS微球.探究了该树脂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测试不同的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铅离子溶液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螯合树脂对镉离子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随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然后趋于平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初始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且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竹炭对铜(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竹炭粒径和用量、吸附时间、温度以及铜(Ⅱ)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铜(Ⅱ)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对铜(Ⅱ)离子吸附率随其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而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铜(Ⅱ)离子初始浓度增大,竹炭对其离子吸附率减小;竹炭对铜(Ⅱ)离子的吸附可在2h达到平衡,最佳吸附温度为30℃.竹炭对铜(Ⅱ)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是较为理想的吸附铜离子的材科.  相似文献   

3.
载Fe(Ⅲ)树脂除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Fe(Ⅲ)改性大孔磺酸型树脂对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特性.氟在载Fe(m)树脂上的吸附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该吸附剂对氟的饱和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热力学方式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ich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而且代表性竞争离子对氟在树脂上的吸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钠型丝光沸石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沸石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时多种因素(时间、吸附温度、初始浓度、pH值、吸附剂量、离子强度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沸石对铜离子的吸附过程能很好地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99,且吸附速率常数k2随吸附过程的温度升高而增加。其相应的吸附过程的活化能Ea为11.256kJmol/L。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热力学数据。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G°<0、!H°>0,表明水溶液中铜离子在沸石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过程。D-R等温方程拟合计算结果反映该吸附过程中主要为离子交换过程。沸石对铜离子的单位吸附量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pH2~6间随pH升高而增加;增大吸附剂投加量有利于提高吸附效率,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NO3则会使沸石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将加有盐的木质素磺酸钠(SL)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C)通过静电逐层自组装制备成木质素多层膜,研究了无机盐对SL/PDAC静电逐层自组装的影响.SL/PDAC自组装过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监控,自组装膜表面形貌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来表征.结果表明:SL浸渍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和盐种类对自组装过程中SL的吸附特征产生重要影响.当所加盐是NaCl时,在所研究的离子强度范围内,随离子强度增加,自组装膜中SL的吸附量增大,吸附速率减慢,自组装膜表面粗糙度增加.相同离子强度下,当所加盐分别为LiCl、NaCl、KCl时,SL的吸附量随阳离子半径增大而依次增大;当所加盐分别为NaCl、NaBr、NaI时,SL的吸附量随阴离子半径增大而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新型螯合树脂聚苯乙烯负载葡糖胺(PS-GA),并研究了所合成树脂对Co(Ⅱ)的静态吸附性能、吸附动力学及影响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该树脂对Co(Ⅱ)有一定的吸附量;螯合树脂对Co(Ⅱ)的吸附受温度、pH值、溶液浓度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螯合树脂对Co(Ⅱ)的吸附性能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大趋势,即较高温度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观察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讨论了酸浓度和外加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利用固-液相互作用方程,求取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实验结果表明,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过程是遵循单分子层机制进行的,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吸附质浓度和外加盐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并且与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U)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KA和胺基化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DA-8对水溶液中对甲苯胺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2种树脂吸附对甲苯胺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NDA-8树脂表面叔氨基与对甲苯胺之间的氢键作用可有效强化吸附能力,在平衡浓度均为5 mmol/L的情况下,其吸附容量达到NKA的1.5~1.6倍.对甲苯胺在2种树脂上的吸附均为自发的放热过程,树脂的表面化学性质是影响树脂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对甲苯胺在2种树脂上的吸附容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加,溶液中无机盐的存在对树脂吸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首次以三乙二醇为起始剂,以二乙烯三胺(DETA)为交联剂合成含氮螯合树脂.考察了温度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树脂的等温吸附过程,在实验研究的浓度范围内,树脂对镍离子的吸附可用Freundlish等温方程来描述.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求得平均表观活化能Ea=15.13 kJ.mol-1,指前因子A=0.102.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研究树脂的螯合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二苯胺-4-磺酸钠(DPASA)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在膨胀石墨(EG)上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行为;针对DPASA的初始质量浓度,温度,pH值,离子强度以及EG的膨胀容积(EV)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此过程可用准二级模型描述;在测试DPASA质量浓度及温度下,吸附过程活化能为1~10 kJ/mol.吸附热力学研究显示DPASA在EG上的吸附属于Ⅱ型;平衡吸附量随DPASA初始质量浓度、溶液离子强度和EG的EV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和pH值对吸附性能没有显著影响;物理吸附是吸附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等量吸附热是表征固体表面吸附非均匀性的重要参数.采用高低温吸附仿真实验装置,对九里山无烟煤、新元贫煤、潘北气肥煤进行瓦斯吸附测试,通过计算等量吸附热与吸附量的关系,探讨从常温(30、20℃)降至低温(-10、-20、-30℃)对煤表面不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瓦斯吸附量都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在常温时(30、20℃)煤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减小,表明煤表面能量是不均匀的.降温至-10、-20、-30℃时煤的等量吸附热几乎和吸附量无关,表明煤表面是均匀的.煤吸附瓦斯理论Langmuir 方程在低温环境(0℃以下)更加适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离子液体1,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修饰的大孔树脂对茶多酚的吸附机理,首先对大孔树脂进行结构修饰,测试改性大孔树脂对茶叶提取物中几种茶多酚的吸附作用,发现其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的吸附容量最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d,p)方法,研究改性大孔树脂对EGCG吸附作用机理.优化了改性大孔树脂、EGCG及二者形成的稳定吸附络合物的几何结构,计算了改性大孔树脂与EGCG的相互作用能.红外光谱(IR)分析表明,离子液体成功键合在大孔树脂上;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表明,改性大孔树脂与EGCG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络合物,且随着吸附剂用量增加,吸附络合物变得更加稳定.理论研究较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亚胺基二乙酸树脂(D401)吸附钐(Ⅲ)离子性能,在HAc-NaAc缓冲体系中pH为5.73时,树脂吸附钐(Ⅲ)离子的吸附最好,其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90mg/g树脂;用0.5~2.0 mol/L HCl溶液作解吸剂,解吸率为100.0%.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大孔交联聚(对乙烯基苄基丁二酰亚胺)树脂(简称丁二酰亚胺树脂)对苯酚和水杨酸等酚酸类物质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丁二酰亚胺树脂对苯酚和水杨酸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R2都在0.99左右,吸附为自发、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吸附速率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表观活化自由能都小于40 kJ/mol.  相似文献   

15.
对6种不同类型大孔树脂吸附荔枝核黄酮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筛选出效果较好的HPD-300大孔树脂用于纯化荔枝核黄酮,考察了HPD-300大孔树脂的吸附纯化特性和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HPD-300大孔吸附树脂是理想的吸附树脂,采用该树脂,产品中黄酮的纯度可提高到74;,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合成Al-MCM-41介孔分子筛,通过X-ray粉末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采用Al-MCM-41为吸附剂,乙酰丙酮为螯合剂对含有二价镉离子的溶液进行了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d2 能定量吸附在Al-MCM-41分子筛上,静态饱和吸附量约为136.86 mg/g,吸附性能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特征,并且随吸附液pH值的增大,Cd2 去除率也随之增加.Al-MCM-41介孔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对处理有毒金属离子的废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含醚键离子交换树脂对Cu2+和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含醚键的离子交换树脂对重金属离子Cu2 和Pb2 的吸附性能,分析了该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动力学,对吸附时间、Cu2 离子和Pb2 离子浓度及pH值等因素对该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作了系统考察,并对该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机理及再生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pH值为4.5的条件下,该离子交换树脂对Cu2 和Pb2 离子的吸附容量可达到2.3 mol/kg左右,去除率均可达到97.5%以上,并适合处理含低浓度Cu2 离子或Pb2 离子的废水.吸附了重金属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可用5%~10%的盐酸再生并回收重金属离子.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18.
注CO_2提高页岩气采收率(CO_2-ESGR)是一种既可以提高CH_4采收率,又可以实现CO_2安全封存的技术,研究CH_4和CO_2在页岩上的动态吸附有助于更好理解CO_2-ESGR的动力学机制.以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吸附仪进行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CH_4和CO_2在页岩上的动态吸附均分为初期的快速吸附和后期的吸附平衡阶段,整个过程中气体的过剩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都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的升高虽然加快了气体的扩散,但却降低了气体的吸附量,总的结果是降低了气体在页岩上的吸附速率.当压力小于5 MPa时,CO_2在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有利于CO_2-ESGR的实施.同时,利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吸附速率常数,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17,(11):1845-1851
运用静态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p H、离子强度、磷酸盐浓度、固液比、铀初始质量浓度以及接触时长等条件下富磷水系中方解石吸附铀的机制.通过对平衡浓度、吸附量、吸附时长等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富磷水系中方解石吸附铀受p H、磷酸盐浓度、固液比、铀初始质量浓度、离子强度及接触时长等多因素影响.平衡条件下,在7

11时,随p H的升高方解石吸附铀的量呈下降趋势;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吸附率随固液比增加而减小;随着铀初始浓度的增加,方解石吸附铀量增加;随着离子强度、吸附时长的增加,方解石吸附铀的量增加,在反应10 h时达到最大吸附量,反应基本达到平衡.实验还对富磷水系方解石吸附铀的等温吸附和不同接触时长的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Freundlich型等温吸附模型和Ho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富磷水系方解石吸附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无机盐调控重金属离子的分离方法,研究了含氮螯合树脂M4195在pH=1~5条件下,NaNO3浓度在(0~10 mmol/L)范围下对单双组份Cu(Ⅱ)和Ni(Ⅱ)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M4195树脂对Cu(Ⅱ)、Ni(Ⅱ)离子的选择性分离规律。pH=1时,无机盐的引入对双组份中Cu(Ⅱ)和Ni(Ⅱ)离子的吸附量影响不大,不会显著提升Cu(Ⅱ)/Ni(Ⅱ)离子的分离性能。p H=5时,含氮螯合树脂对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随着NaNO3浓度的增加而提升,Cu(Ⅱ)离子吸附量约增大了12%;而Ni(Ⅱ)离子的吸附量随着NaNO3的加入而显著下降,Ni(Ⅱ)离子吸附量约降低了40%,且在NaNO3浓度为0~10 mmol/L时Cu(Ⅱ)/Ni(Ⅱ)离子的分离性能为最佳。这项研究为含盐水体中Cu(Ⅱ)、Ni(Ⅱ)离子的分离去除和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