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尽管中国很早就研制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地区和猪场不断出现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给该病的诊断带来了困难。近年来,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为猪瘟的快速、准确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方面对猪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鸡法氏囊病毒(IBDV)的A片断cDNA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RT-PCR早期诊断技术.结果表明,使用PrimerDesign引物设计软件,在VP5和VP2的重叠基因区设计的一对引物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和保守性.采用的四种IBDV的标准毒株、一种野毒株和一例病鸡标本通过此引物进行RT-PCR检测均得到了明显的阳性扩增结果.而两种其他鸡病病毒和一例健康鸡的法氏囊组织扩增均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毒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RNA提取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经常应用的重要技术,是对RNA病毒在分子水平进行研究的必要手段.介绍了一种从染病植物组织中提取病毒RNA的方法,利用此方法提取了马铃薯x病毒(PVX)的RNA基因组,并通过RT-PCR得到其外壳蛋白基因,提取的病毒RNA在纯度和产量上都可满足反转录和PCR扩增等基本分子生物学操作.  相似文献   

4.
用SPF鸡胚,从江苏溧水某鸡场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接种健康非免疫鸡,能致鸡3~5 d内全部发病,死亡率达55%以上,腿肌和腺胃出血,肝和肾肿大出血,脾脏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该病毒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可以与IBDV阳性血清产生沉淀;应用RT-PCR进行检测,扩增IBDV VP2基因,并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IBDV毒株.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鸡法氏囊病毒(HBDV)的A片断cDNA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RT-PCR早期诊断技术,结果表明,使用PrimerDesign引物设计软件,在VP5和VP2的重叠基因区设计的一对引物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和保守性,采用的四种IBDV的标准毒株,一种野毒株和一例病鸡标本通过此引物进行RT-PCR检测均得到了明显的阳性扩增结果,而两种其他鸡病病毒和一例健康鸡的法氏囊组织扩增均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6.
猪细小病毒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猪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为猪细小病毒的快速、准确的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方面对猪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综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7.
实验提取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DNA,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对Eco RⅠ酶切片段进行分子克隆.结果表明,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分子量为113.78kb;实验成功克隆出10个病毒DNA Eco RⅠ酶切片段.上述结果为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8.
三种不同方法检测鸡马立克氏病毒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比较了核酸斑点杂交技术、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病毒分离技术在检测MDV中的效果和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以PCR扩增I型MDV132bp重复序列或以此序列标记的Digoxigenin探针进行Dot-DNA分子杂交检测MDV,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灵敏度比常规病毒分离高近万倍,其特异性较强,并能快速鉴别MDVⅠ型毒,使诊断时间缩短了许多。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龙岩市某存栏母猪达200头的规模化猪场,保育栏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耳、鼻端、四肢及下腹部皮肤发紫,经临床剖检及病理观察大体判断为圆环病毒2型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为进一步确诊,进行了实验室诊断.分别设计了PCv2及PRRSV的扩增引物,结果从病例中扩增出相应的产物.通过临床、病理诊断及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自新冠病毒发现以来,新冠肺炎在社会内引起广泛关注,其传播能力相较于其他冠状病毒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灵敏检测和早期诊断是实现新冠病毒COVID-19有效阻隔和治疗的关键环节,传统的PCR等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COVID-19的诊断与检测当中,但其仍存在着定量困难、耗时长、成本昂贵等缺点.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是一种高灵敏、无标记和快速的实时分析工具,可用于特定蛋白质、核酸和病毒粒子的定量检测,在COVID-19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不同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法、间接法、夹心法在内的SPR传感器对COVID-19的定量检测与诊断研究进展,对固定配体进行分类,研究目标分子包括COVID-19的核酸分子、抗原、抗体及病毒粒子.同时,也从传感器设计、表面修饰、检测性能等方面对SPR传感器进行了介绍,总结了SPR传感器针对COVID-19检测的开发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另外,SPR传感器可以通过其独特的亲和力动力学分析实现分子间KD值的计算,对SPR传感器在COVID-19潜在药物评价方面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肿瘤标志物的最新研究技术及其临床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分期、监测疗效和预后等方面.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技术和临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可提高分子诊断及应用临床联合检测技术,能帮助肿瘤患者早期确诊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2018年7月自辽宁省沈阳市枯死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体内分离得到一种非常见的线虫,经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到该线虫在枯死松树内种群单一且数量较多,为研究其与松树枯萎的关系,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该线虫进行系统的描述说明,以确定该线虫的种属,更好地进行线虫的鉴定与分类,并对咽滑刃属线虫的数据库进行补充,便以期为松树枯萎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关于基因诊断的原理及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概述.着重介绍了基因探针和Southern印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RFLP)分析的原理、方法、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最后,讨论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陈华  覃君霞  谭必穗  王孜 《广西科学》2023,30(4):625-633
近年来,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大众生命健康,给我国社会和医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乏氧已成为大多数实体瘤的关键特征之一,肿瘤乏氧的发展与其侵袭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子探针能对乏氧进行可视化检测,有望实现乏氧肿瘤的准确影像,已成为当前恶性肿瘤诊治的交叉学科前沿之一。本文基于不同生物标志物[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 NTR)、偶氮还原酶和氢醌还原酶(Quinone Oxidoreductase, hNQO1)]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肿瘤乏氧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乏氧分子探针的设计方法、检测机理、传感性能和生物应用,并对肿瘤乏氧分子探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是引起华南沿海地区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发生病毒性鱼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其引起的鱼病具有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流行面广等特点,严重威胁华南地区石斑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操作便捷、成本低、耗时短、准确度高的SGIV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及早发现、确定病原,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治疗方案来控制病原扩散、降低损失至关重要。【方法】基于核酸适配体(Q2)就SGIV病的快速检测诊断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核酸适配体-荧光分子检测探针(Aptamer Q2-based 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Q2-AFMP),并对Q2-AFMP检测SGIV感染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Q2-AFMP可以特异性检测SGIV感染,且其灵敏性和稳定性均比较高。【结论】本研究中基于核酸适配体构建的新型高特异性荧光分子探针(Q2-AFMP)有望实现对海水养殖中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技术及病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技术及病因研究现状,如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基因的突变、缺陷的研究现状以及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某些酶的活性情况等。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疾病基因的发病机制和基因重组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基因重组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的技术手段,也为工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罕见病大多数是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低,种类繁多且表型复杂多样,导致临床上难以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诊断。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及组学技术的进步,罕见病诊断取得了重大发展。在传统基因检测技术基础上,二代测序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罕见病的诊断和研究中,三代测序技术也展示出潜在应用价值。虽然传统的酶学检测技术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已不能满足罕见病诊断的需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崛起,使多种罕见病的准确诊断成为可能。同时结合分子影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诊断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