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英汉隐喻性词汇之间存在着诸多异同点,如词汇和理据不同,但喻义和文化内涵相同;词汇、理据和文化内涵不同,但喻义相同;词汇、理据和文化内涵相似,喻义相同;词汇相同,但喻义不同等。导致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是英汉两国人民所处的语境不同。  相似文献   

3.
英语介词不仅具有语法功能,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表意功能,特别是方位介词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利用Langacker的意象图式分析法,讨论了方位介词through的原型语义以及其空间概念向其他域映射而产生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词义之间的认识“联系”,两个词义由认知格式控制,产生理据认识结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沟通实现引申。据此,本文分析古代汉语单音动词义互补格式的引申类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语言共性和汉英比较,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角度演绎性地推理语言的理据性,认为语言起源于拟声,随后语义分化,语音随之改变,但无论是音变还是义变都有规律可循。汉英词汇音义演变的规律包括:语义的分化,音近义通;转喻性范畴层级移位引起语义的扩大或缩小;语义的引申转移是隐喻认知机制的结果等。  相似文献   

6.
对「……が+自動詞ている」句型和「……が+他動詞てある」「……を+他動詞てある」「……ておく」以及「……が+他動詞られている」「……が+他動詞られてある」,日语学习者常感困惑。通过对它们的辨析,能够使日语学习者明了并掌握这些句型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英语的情态动词“must”和汉语的情态动词“必”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都可以表示义务情态意义和认识情态意义。但是,由于制约情态动词的意义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这两个情态动词同时在语义表达上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通过对比这两个情态动词分别在认识情态意义和道义情态意义上的具体不同,能对情态动词的教学有所启示,以便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8.
习语中比喻用法从喻体和喻义的角度可分为:喻体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喻体不同,喻义不同等。该文通过这四个方面对英汉习语中比喻用法进行比较,并提出一些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彭卓 《长春大学学报》2012,(2):241-243,247
基于对介词意象图式与语义隐喻延伸的理解,设计问卷调查检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14个常用英语介词的意象图式、语义及语义联系的掌握情况,使广大研究者认清介词在学生中的使用状况,从而使英语介词教学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中2488条比喻义的释义特点及所反映的词义性质.概括出了六种释义类型,反映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比喻义固定比喻义与语境比喻义.固定比喻义是指已经凝固为稳定词义成分的比喻义,已成为词典释义中的一部分.语境比喻义是指靠具体上下文来显示的比喻义,以例句的形式来体现.<现代汉语词典>对比喻义的处理方法在词汇学与词典学有着独到的贡献再现了词义形成、稳定的过程;扩大了规范语文词典反映语言事实的范围,加强了语文词典的"引导"功能;丰富了词典的编纂技巧,完善了语文词典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1.
白国芳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22(3):100-102,128
动词体现事物的运动、变化等事件过程。运动等事件范畴各基本语义成分在英汉语中的语言体现形式是同中有异。英语中,运动动词常包容方式意义,词化程度很高;运动的路径及方向意义主要由非词化的方式,即由单独的动词附加成分来表达。汉语中,运动动词只对几种基本运动方式做概括区分,详细的方式意义主要由动词的附加修饰成分即状语来体现,词化程度很低;而运动路径及方向信息则常整合在动词中,因此,汉语动词在路径意义上词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life system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modeling of cognition,especially for advanced life systems. The primary difference between an advanced life system and a digital computer is that the advanced life system consists of a body with mind while a digital computer is only a mind in a formal sense. To model an advanced life system one needs to symbols into a body where a digital computer is embedded. In this paper, a computational verb theory is proposed as a new paradigm of grounding symbols into the outputs of sensors. On one hand, a computational verb can preserve the physical "meanings" of the dynamics of sensor data such that a symbolic system can be used to manipulate physical meanings instead of abstract tokens in the digital compu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physical meanings of an abstract symbol/token, which is usually an output of a reasoning process in the digital computer, can be restored and fed back to the actuators. Therefore, the computational verb theory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symbols and physical reality from the dynamic cognition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3.
运用名词转动词的手法能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其鲜明的修辞效果主要来源于名动转用过程中体现出的隐喻思维过程。文章分析了转用过程中隐喻思维的具体体现,试图从认知思维角度揭示名动转用词修辞效果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从英汉两种语言之比喻性词语的喻体与喻义间的对应关系着手,以《圣经》为例,从人物、动植物名称等角度来探讨其内在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比喻性词语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喻体与喻义的关系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非对应关系;翻译方法则有直译、套用或借用、意译。  相似文献   

15.
日语授受关系的动词用法很复杂。授受关系动词可以分为用于给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动词、用于给与第一人称的动词和表示领有、获取的动词三类。在表示给与的对象和物体领有的来源时,尽管用同一动词,但由于人称上的差别,所表达出的意思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歌词的深层隐喻意义已经超出了字面含义,以一种思维认知的形式存在。以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阐述歌曲教学中把握歌词映射的重要性,将歌词隐喻认知作为分析声乐作品隐喻思维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隐喻思维,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歌曲和个性演唱。  相似文献   

17.
茶在16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由上流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平民的饮品,成为西方人必不可少的饮料。茶特有的多种功能使西方人爱上饮茶,并把中国的茶文化融入了西方的习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茶文化。英语Tea源于厦门方言的发音,进入英语后,产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茶事、茶饮词汇,丰富了英语语言。由Tea产生的习语含义简洁,喻意深刻,在词义上,Tea还出现了引申及转义现象。  相似文献   

18.
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表现为:描摹事物词语在动词前和动词后的语法地位不同;在定语和状语位置上两者的构成形式不一样;在动词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出的语义内涵也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家"、"角"为古今常用词,在古代有多个读音与意义。"家"有四音,本义为名词。《说文》:"家,居也。"而依段玉裁说"家""乃豕之居",即猪圈,引申为"人之居",又引申指家庭主要成员等。而"角",《说文》释为"兽角也",为名词,还可用作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共有二音及多种引申用法。此外,"家"和"角"还可组成复合词语。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 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