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浅析《李尔王》中弄人的语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李尔王》中弄人语言特征的分析,揭示莎士比亚对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新兴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本性的揭露。从而说明莎士比亚无愧于语言大师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学家。 相似文献
2.
浅析《李尔王》中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彩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21(1):76-79
《李尔王》的悲剧不仅是老年人的悲剧,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几代人的悲剧。这种深度只有通过象征的手法才能达到,《李尔王》因此也就超越了一般戏剧的时空观念而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诗的魅力。读必须涉及人剧本的象征主义的激流中,才能对《李尔王》这部作品有更好、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李尔王》中,李尔阵营与爱德蒙阵营分别持有两个相互冲突的自然观。除此之外剧中还若隐若现地存在一个第三种自然观——弄人的自然观。弄人对上述两种自然观批判吸收,形成着一个中庸、现实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李尔王》人物形象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笔下所有的悲剧人物中 ,李尔王最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莎士比亚站在封建贵族阶级卫道士的立场上为李尔王的悲剧而哀叹 ,对李尔王这个复辟狂扼腕叹息 ,试图赢得人们一掬同情之泪。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十分脆弱 ,让一个垂死的老人和远嫁他国的弱女作为人文主义理想的化身恰恰是莎士比亚的败笔。与其说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理想的热情颂扬者 ,倒不如说他是新的生产关系确立之初新的社会罪恶的敏锐的发现者、揭露者和积极抨击者 相似文献
6.
龚北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7)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7.
龚北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8.
杨元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3(2):59-62
<李尔王>被视作莎剧中悲剧性最强的作品,然而该剧的荒诞喜剧色彩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最为浓厚.在<李尔王>一剧中,莎翁通过喜剧性场景的设置、喜剧小丑的安排、荒诞命运的揭示等多种手段拓深其悲剧性,使其达到悲剧艺术之颠峰. 相似文献
9.
对莎士比亚《驯悍记》中的彼特鲁乔和凯瑟丽娜进行了驯悍者与悍妇的分析,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表演和易装等理论从更深的层面剖析了悍妇形象产生的根源、表现和影响,以此呈现出控诉这个父权社会的最强音—悍妇。 相似文献
10.
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为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因善用讽刺和机智的语言而著称。小说《愚人颂》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书全文以动态的内心独白为基础,揭示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和渴求。本文将对《愚人颂》里的人文主义和人性关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废都》融合了贾平凹自身的生活经历,作品中的四位女主人公的生活际遇和感情经历真实反映了当代女性在现代文明和商业潮流冲击下的命运变迁,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和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12.
戏剧中的称呼语不仅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状况与价值观念,也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帮助刻划人物,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如何翻译这些称呼语取决于译者对称呼语的功能的理解,以及译者的审美价值观念与文化意识。本文重点对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的三个中文译本(朱生豪、梁实秋、方平)加以比较,分析其译文中的称呼语是否实现了上述功能,并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杀夫》是李昂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揭示了封建男权社会下生为女人不是人的女性悲剧命运。不论是吃不饱的林市阿母,饱受经济、性、精神压迫的林市,还是深受封建思想荼毒而人性扭曲的阿罔官,抑或是相对自由但同样走不出厄运的妓女金花,都共同反映了妇女悲惨的生存状况。作品的批判矛头直指男性沙文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马粉英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6):49-53
围绕沙士比亚擅长用借来的情节作为创作的基础来造就他的伟大文本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指出莎士比亚对李尔故事的艺术改造过程正是他对原材料陌生化的过程,并认为这种陌生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故事结局的悲剧性处理;对葛罗斯特次要情节的安排;对李尔愤怒起因的改造;暴风雨一场的设计。这一过程正好体现了莎翁创造的一个混乱不堪、混沌一片的艺术世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世纪末感受的创作意向。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宠儿》中,托妮·莫里森着重展示了女主人公塞丝的精神世界。根据文学理论中对人物形象的分类,塞丝是较为典型的心态型人物——虽然对人物外在的容貌、动作描写很少,但作者细致动人地表现了她坚韧、孤独,充满母爱的痛苦心灵。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李尔王》作为代表莎士比亚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其地位不断上升,与世纪伊始弗洛伊德所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不无关系。心理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学者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并将心理分析运用到社会历史中去,研究人潜意识、行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希望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本文将用弗洛姆的自由观点和人格取向,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等理论分析《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尝试综合考虑人物的潜意识和行为,将其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开放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宠儿》中,托妮·莫里森着重展示了女主人公塞丝的精神世界。根据文学理论中对人物形象的分类,塞丝是较为典型的心态型人物——虽然对人物外在的容貌、动作描写很少,但作者细致动人地表现了她坚韧、孤独,充满母爱的痛苦心灵。 相似文献
18.
张松林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6(5):60-63
戏剧中的丑角和其它角色一样是对现实人物的扮演和模仿,具有极强的功能性。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入手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小丑角色的伦理功能。在《李尔王》中,小丑角色的伦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以滑稽幽默的言语针砭人物的非理性举动,以犀利的批判声讨人物背离美德的行为,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承载道德构建的任务等。莎剧中小丑通过滑稽表演,既批判嘲讽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现象,又表现了莎士比亚美学立场和道德选择,带有浓重的道德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9.
唐明皇在史书中是个皇帝,在文学作品中他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长恨歌》中他有了一些人的感情,《梧桐雨》中他的感情得到发展,《长生殿》中他已把感情放在生命的首要位置,成为一个具有平民式思想感情的帝王,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社会现实、作家的主观思想以及作品的体制都在背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