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为研究于桥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生物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RDA(冗余分析)等方法,于2019年12月(冬季)、2020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浮游动物及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检出浮游动物29种,其中轮虫1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10种,原生动物1... 相似文献
2.
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进行浮游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两次调查共采集到16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7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4种.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同时提出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兆礼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2):16-23
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海洋浮游动物学科新的进展.这些进展首先表现在对夏季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生活策略和生殖策略的研究,已经初步搞清该种的度夏机制;对东海浮游动物研究,采用统计和生态分析手段进行各门类的详细分析。充分提取了东海浮游动物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已经形成了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渤海、南海和长江口等区域浮游动物生态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对浮游动物在东海近海赤潮形成中作用、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生化方面研究有明显突破.对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功能和生态特征系统研究这两个方面未来将继续成为这一学科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是世界著名河流,也是我国13个水电基地之一.为了解本区域梯级电站对下游水生态的影响,2021年3月、6月和9月对澜沧江下游糯扎渡和景洪水库进行调查,采用水质综合指数法(WQI)、主坐标分析(PCo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澜沧江下游梯级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糯扎渡和景洪水库水质为Ⅱ~Ⅲ类,水体营养状态为贫营养~中营养;浮游动物密度组成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生物量构成以桡足类和轮虫为主.糯扎渡和景洪库区上游的浮游动物组成与坝下和坝前均差异明显,TN和Chl.a显著影响了糯扎渡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WT、TN和DO显著影响了景洪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5.
徐兆礼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Z2):16-23
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海洋浮游动物学科新的进展.这些进展首先表现在对夏季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生活策略和生殖策略的研究,已经初步搞清该种的度夏机制;对东海浮游动物研究,采用统计和生态分析手段进行各门类的详细分析,充分提取了东海浮游动物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已经形成了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渤海、南海和长江口等区域浮游动物生态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对浮游动物在东海近海赤潮形成中作用、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生化方面研究有明显突破.对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功能和生态特征系统研究这两个方面未来将继续成为这一学科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血压存在相关性,很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本文就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富营养化与玄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4月-1987年3月对玄武湖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的调查结果与1976年4月-1978年1月调查结果相比,表明原生动物每dm~3水年平均个体数后次是首次的3.25倍,而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每dm~3水的年平均数前次与后次相比,则分别为4.03倍、3.56倍和2.11倍。在种类、生物量、优势种等方面,10年间亦有明显的变化.玄武湖富营养化在继续发展.目前已达超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8.
9.
虾塘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7年3月至1998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珠海、深圳和廉江龙营围等地方的虾塘进行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虾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有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nana)、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i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捷氏歪水(Tortanus derjugini)、琉球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royi)、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海洋伪镖水蚤(Pseudoiaptomus
marinu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larv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larva)和各种桡足类的幼体(Copepoda
larva).浮游动物的非优势种类有圆囊箭虫(Sagitta jabarensis pathansali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模式有瓜猛水蚤(Onycholamptus mobammed)、孔雀唇角水蚤(Labiadocera
dubi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usgibber)、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种类.属于甲壳类动物的猛水蚤例如模式有瓜猛水蚤,由于以虾塘动物尸体为食,则有可能因摄食患白斑病死亡的对虾而感染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成为WSSV的自然宿主. 相似文献
10.
在2006年2月~2007年2月对滴水湖进行调查采样,研究了该湖泊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通过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轮虫27种,桡足类10种,枝角类2种.优势种有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rotundiformis complex)、中型六腕轮虫(Hexarthra intermedi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疣毛轮虫(Synchaetasp.),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不同.浮游动物生物量7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 相似文献
11.
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1~2002年长春南湖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发现浮游动物94种, 其中51种为轮虫. 浮游动物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夏季和秋季各
出现一次高峰. 浮游动物年净产量为704.45 kJ·m-2, 年总产量为1 642.50
kJ·m-2; 全年浮游动物群落的P/B系数为41.4(以年净产量计)或96.4(以年总产量计). 浮游动物群落对水柱原位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牧食力分别为2.57 kJ·m-2·h-1 和1.47 μg C·L-1·h-1, 是浮游植物和细菌同期净生产力的51.7%和32.9%.形成浮游动物净生产力的碳量是浮游植物总碳固定的8.2%. 浮游动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湖为温带富营养化湖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1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根据哈素海的形状、湖岸弯曲程度、坡度、底质、水深和水流等情况,在湖区内分别设立A、B、C、D、E、F六个点,即站位.每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利用中旬的星期日,分别在各站位采集样品、采集标本.定性标本和定量标本同时采集,分别...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东洞庭湖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主要水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为东洞庭湖水生态系统保护、健康评估及生物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物种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IV)筛选优势种表征浮游藻类群落结构,通过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从18项水质参数中提取出主要水环境因子,运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优势种群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从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来看,水温与溶解氧是影响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r)的主要因子;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凸出舟形藻(Mavicula prptracta)是水体有机污染的良好指示种;草鞋形波缘藻(Cymatopleura solea)喜高浓度的氨氮;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敏感,而双头辐节藻(Stauroneis anceps)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高耐受性;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其它藻类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浮游藻类喜弱碱性的水体环境。相较于以往研究,电导率并不是影响东洞庭湖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结论】东洞庭湖不同的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环境因子有其特定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淮南市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淮南市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数据的输入、存储、管理、查询和分析,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链接;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直观、易于操作和维护等优点,为水环境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13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金塘港区2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春季大型浮游动12类40种,秋季大型浮游动种14类38种,春秋两季优势种均是东海沿岸岸常见种类。春季和秋季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布不完全一致,秋季的丰度和生物量远远小于春季的丰度和生物量。春秋两季多样性指数均偏低。 相似文献
18.
19.
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底泥疏浚是水体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疏浚期间和疏浚后对长春南湖浮游生物2 a(每年6个月)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群变化,对比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疏浚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由疏浚前的绿藻-蓝藻-硅藻型演变为目前的绿藻-硅藻-蓝藻型.同疏浚前相比,疏浚后浮游藻类数量平均下降11%,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占比例降低;疏浚后浮游动物数量上升,生物量下降,浮游动物存在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