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粘度、电导率、可见光光度计以及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认为表面活性剂头基电荷的种类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有极大影响.二者复合物沉淀的产生取决于表面活性剂是以分子状态还是以胶束状态进入聚电解质溶液中.同时发现在有聚电解质存在时,表面活性剂可在低于CMC的浓度下形成胶束  相似文献   

2.
采用粘度、电导率、可见光光度计以及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认为表面活性剂头基电荷的种类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有极大影响。二者复合物沉淀的产生取决于表面活性剂是以分子状态还是以胶束状态进行聚电解质溶液中。同时发现在有聚电解质存在时,表面活性剂可在低于CMC的浓度下形成胶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及其缔合体系在药物载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药物载体中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应用于药物载体中引起的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活性、渗透能力等的变化,总结了药物载体中表面活性剂与药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体系物理化学性质(如缔合体系相转变、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以及溶液浊点等)的变化.这些性质的变化,对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分散相、超纯水为分散介质的悬浮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高速摄像机研究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液滴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液滴形态变化方面,喉部直径对时间的变化率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液滴断裂长度与卫星液滴直径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形成的悬浮液液滴直径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相同时,液滴生长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在相同时刻下,液滴生长速率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始终小于对照组液滴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卵磷脂双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三甘醇一月桂醚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卵磷脂脂质体膜 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三甘醇一月桂醚浓度的增大,膜分子横向有序性降低,纵向有序 性增大;随着不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的增大,膜纵向有序性逐渐增大。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对膜流动性的影响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定域在膜磷脂憎水基C1~C16 之间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pH值为10.86,NaBr浓度为1.0mol/L的溶液气/液界面上的表面压一分子面积的等温线。用自制的Brewster角显微镜(BAM)观察了由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所形成单分子膜的微区形貌随表面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H值为10.86时,Gemini表面活性剂在1.0mol/L NaBr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生成了凝聚态的单分子膜;当表面压较低时,观察到在界面上形成了同心圆结构;随着表面压的增加,这些同心圆可发生聚并而形成多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7.
研究细菌对二氧化硅胶体形成界面乳化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菌浓度下,二氧化硅胶体形成稳定界面乳化物的生成率基本相同,并随体系中细菌浓度的增加,萃取分相过程中乳化液滴聚结速度逐渐加快。细菌表面—OH和—NH键破坏了二氧化硅胶体结构,使溶液中出现了Si—O—H基团。细菌在二氧化硅胶体表面吸附后液滴间由静电排斥能转变为吸引能,使形成乳化液滴聚结能垒降低,从而加快了乳化液滴的聚结速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烷基磺酸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能在水溶液中通过超声震荡形成具有分子有序组合体形式的单室囊泡。对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以及混合体系中烷基磺酸盐的碳链长度对囊泡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十二烷基磺酸钠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式为C12H25SO3Na,作为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本文利用电导法对正十二烷基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进行了研究,分别测试了它在不同温度时及添加不同的脂肪醇和不同的无机盐时电导率的变化,发现它们对形成胶束的影响,并利用物理化学原理对有关现象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关系的新经验公式,借助于计算机可方便、快速、准确地求解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过剩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横截面积.  相似文献   

11.
分离压对含活性剂液膜流去湿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纳米尺度下液膜流动中分离压作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活性剂浓度对分离压及其各分项的影响,由此建立了全面考虑范德华力、Born斥力及静电斥力的分离压模型.采用PDECOL程序对初始厚度均匀一致且表面局部分布活性剂的液膜去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分离压模型由简到繁等各形式下的模拟结果,阐明了分离压各分项因素对液膜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着重分析了中强度静电斥力下活性剂浓度对分离压效应和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忽略静电斥力时的分离压会导致液膜失稳,形成静态的去湿结构;分离压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与活性剂类型及活性剂浓度与静电斥力的关联强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偶联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双水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偶联表面活性剂(Geminis,l2—3—l2,2Br)和传统表面活性剂(SDS)混合体系双水相的性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很低的总浓度下(0.03mol/L)能够形成双水相。双水相约区域非常狭窄,且分相溶液中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比值随着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变化而线性改变。双水相的表观现象也因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不同而异。采用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结果表明,双水相中两相的微观结构明显不同,胶团和囊泡可以共存。偏光显微照片显示该系统有独特的液晶结构。  相似文献   

13.
阴离子双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具有双亲水基和双亲油基的阴离子双生表面活性剂及其与常规表面活性剂二元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结果发现,单组分体系中,阴离子双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远高于常规表面活性剂;其与常规阳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二元复配体系临界胶团浓度低,胶团组成比高,分子间相互作用强烈,协同作用显著,表面活性明显高于相应的常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300.2-308.2K温度区间内,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正丁醇稀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其浓度的变化.应用热力学方程计算体系的表面过剩熵,表面过剩焓,及Gibbs吸附量和正丁醇分子的平均截面积.同时讨论了正丁醇与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原理,并希望能为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使用法国I.T.Concept公司生产的Tracker全自动液滴界面张力仪,通过对悬挂气泡/液滴的面积采用正弦振荡方案,利用滴外形分析方法测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发泡剂)HY—3溶液的表面/界面扩张黏弹性质。利用气泡(液滴)扩张压缩法研究了动态表面张力和表面扩张黏弹模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HY—3溶液的表面张力逐渐降低,但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HY—3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降低;温度升高,HY—3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有助于提高液膜的稳定性。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表面扩张黏弹模量逐渐增大,但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HY—3溶液的表面扩张黏弹模量开始减小;随着扩张频率的增大,表面扩张黏弹模量增大,液膜的机械强度增大,其自修复能力强,导致泡沫体系抗形变能力增强,泡沫稳定性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蛋白质药物非注射给药载体。方法以生物相容性优良的海藻酸盐为载体材料,以血红蛋白为药物模型,通过设计凝胶浴配方,采用静电液滴形成工艺制备包封蛋白质药物的微球载体。结果微球球形度优良,粒径分布窄,蛋白质包封率达到95%。结论采用静电液滴工艺实现了蛋白质在海藻酸盐微球中的高效包封,为在微球表面形成均匀控释膜、制备粒径≤10μm蛋白盾药物的口服给药微球裁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中木素模型化合物的酶法降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动力光度技术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NX)存在下过氧化氢对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抑制作用属可逆竞争抑制.TNX的存在使H2O2的抑制作用加强,抑制常数Ki值下降.Ki值随TNX浓度(远低于、接近于和远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变化很小这一结果表明起主导作用的是TNX单体,上述结果应该是有限数目的表面活性剂单体对酶蛋白分子的修饰所致.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中木素模型化合物的酶法降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动力光度技术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NX)存在下过氧化氢对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抑制作用属可逆竞争抑制.TNX的存在使H2O2的抑制作用加强,抑制常数Ki值下降.Ki值随TNX浓度(远低于、接近于和远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变化很小这一结果表明起主导作用的是TNX单体,上述结果应该是有限数目的表面活性剂单体对酶蛋白分子的修饰所致.  相似文献   

19.
全氟代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囊泡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合成了一种用于形成囊泡的全氟代表面活性剂,确定了合成及提纯该表面活性剂的条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分子骨架上没有支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与氯化铵、水能够自组形成较大的囊泡,有利于药物的包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由带电链节与不带电的中性链节组成的交替共聚物和随机共聚物与带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考察了随机和交替共聚物中中性链节的亲、疏水性对所形成复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聚物中中性链节表现为亲水特性时,交替与随机共聚物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能力差别不大,在所模拟的浓度区间内,两种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均形成瓶刷结构。当中性链节表现为疏水特性时,带电链节的交替分布和随机分布不仅影响了其吸附表面活性剂的能力,也影响了复合物的最终结构。在所考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疏水性的随机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会形成较大的聚集体,而疏水性的交替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仅能形成瓶刷结构以及较小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