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大文明”的提法为何得不到承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文明应该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三大文明”的三位一体,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主导,制度文明是保证。既然如此,那“三大文明”的提法为何又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呢?因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使我们不能、不敢、不好、不应、不便承认“三大文明”的提法。当我们分析并排除了这些原因之后,那就可以大胆地承认“三大文明”的提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明的历史,通常说是有 5000年。本文根据近个年世纪以来的的考古新发现与民族学新资料,从文明的标志、文明产生的多元性与文明产生可能经历了千年以上的动态过程,而用同意某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与民族学家“中国文明有10000年”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巨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其产生代表着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到达相当高的阶段,即将踏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在对泰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整理历史文献后,笔者认为泰山地区也有巨石文化的存在,其建造时间应该是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距今至少已有五千五百年.结合考古发现和古史传说,其建造者应该是东夷集团的少昊部落.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入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本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5.
2009年8月23日,“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在内蒙古大学学术会议中心召开。这些主题演讲既有对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历史观照,又有对当前草原文化面临的生存危机给予的现实关怀,涵盖了“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一大会的主要研究议题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人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本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7.
以文明演进时间维为主脉络,以各时期文化特点比较为特色,系统研究了河洛地区文化与地理环境变迁的相互影响,表征了河洛文明纵向演变系列,探索了河洛文明自仰韶到北宋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演变,表达了自仰韶以来气候环境和文化特征的变化,得出河洛地区是一个独特的人地桕关系统,宋代以前为中国人地关系良性发展的典型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古文明中心区.该文明中心区形成夏、商与东周三代文化(华夏文化),后来与其他文化类型融合,与其他文明地域相互作用,形成高度发达的河洛文化,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本研究是一个探索中国古文明吸收、融合及辐射、发展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贾湖骨笛和河姆渡骨哨等史前乐器的出土将中华民族的音乐史提升到了七千多年前,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史前音乐文明的一系列思考,诸如:最早出现的笛是骨笛还是竹笛;为何在早期史前文明的考古中少有发现竹笛,而在后期文明的考古中却没有再发现骨笛等.文章通过笛子的选材、制造工艺、本身承载的社会信息等角度对骨笛和竹笛作了对比分析,指出在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中,从骨笛到竹笛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四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城市 (邑 )建筑方面资料情况的讨论众所周知 ,“城市”代表着文明 ,是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在长江三峡东部 (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 )地区发现有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城址群” ,最早的城址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即大溪文化时期 ,距今年代约在6000年以前。另外在长江三峡西部 (成都平原 )地区也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即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群” ,距今年代约在4600一3700年的范围内。这些“城址群”可算是这一区域的人类最初的城市 ,上述东、西两地的城址一般都有城垣。夏商周时期 ,三峡以东的湖北…  相似文献   

10.
在诗学领域,把长江文明引入中华文明发展的总进程中的首功是屈原。屈原丰富、改造、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结构中诗的神经。屈原对江南湖湘间的诗性文明的开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重华情结”与“求女异行”:追求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融合梦;“九歌”世界:开拓民间智慧进入文人传统的巨大潜能;南音真传:地域文化对于审美形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树良 《科技信息》2012,(36):I0107-I0108
近代日本文明史学是在“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在引进基佐和巴克尔的文明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人物是福泽谕吉和田口卯吉。二人倡导追求先进文明,倡导人民和文明为研究对象的新史学,促进了近代日本史学的发展和“文明开化”的进程。由于其局限性,近代日本文明史学只兴盛了十余年就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文明社会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主要形式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下的其他变化.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波动、突变、混沌.冷暖波动带来古文明的兴衰、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周期性冲击;突变、混沌引起的自然灾害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并带来了文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对自然环境演变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过程与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商周艺术》序●蒋廷瑜/著中华民族号称“炎黄子孙”,中国三古文明号称“华夏文明”,中国与古埃及、两河流域、爱琴海地区又合称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摇篮。尤其是中国文明,其历史悠久而连绵至今,举世独一无二,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自豪。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傲立于世界文化与...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凸显线型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利用与传承功能的特性开放空间和公共文化载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有助于实现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文旅融合的多区域协调和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而沿黄地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提供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彰显多元一体的民族精神、奠定永续发展的文化自信方面能完美嵌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多重价值体系之中。从最初的的立园之本、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现有的基础条件来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是天然适合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核心和有力抓手。鉴于此,可从原生、次生和再生三重路径入手:通过遗址本体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物质遗产相统合,擦亮“文明起源”的IP名片;实现遗址阐释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风貌相协合,营造历史空间的场景重现;推动遗址展示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民族品格相融合,建设精神同源的灵魂家园,最终实现两者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本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罗彩娟、徐杰舜的《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纪要》,这是对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的概括和升华。刘绍卫《广西当代民族团结进步历史考察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游国思先生著(中国文学史》称:“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如此说来,祖国不是五千年而是三千余年文明史了?如以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关于汉字的起源。甲、距今七千年前的半坡村墓葬中出土的“圆底钵陶器口缘上黑色宽带纹中,发现二十多种符号,(中国历史)说:“共六十多种”。这些符号,可能就是汉字,因为它们是写在陶口宽带纹中,不能起到什么指示作用,既不能指明墓中有什么东西及数量,更不是指圆底体盛有什么东西。这些符号,应是指死者生前对子孙的遗嘱,或子孙对死者的致哀之词。这…  相似文献   

18.
饮水思源——人类对大河源头的探求(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明 《大自然》2010,(4):26-28
河流是人类的母亲,是文明的发源地。众所周知的世界四大文明都源于河流:中国文明源于长江、黄河;印度文明源于印度河;埃及文明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源于两河流域。因此,对大河源头的探索考察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长江,它是唯一源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河流。  相似文献   

19.
文明异化是文明社会的伴生物,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从存在论的视野对“礼崩乐坏”等文明异化现象提出了批评。“道法自然”既是老子哲学审视文明异化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他呼吁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实现,要求人们从徒有虚标的礼乐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为“智”、“巧”本身就是大道的沉沦,是对澄明之存在的遮蔽;反对当时的不合理的政治统治,提出“小国寡民”的存在论构想。  相似文献   

20.
《科教兴省》2008,(1):74-75
陕西韩城,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也是“鲤鱼跳龙门”故事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也养育了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今,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劲浪潮。大唐人又在这里书写了新的辉煌,一座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大唐韩城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块热土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