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首次赴东非大裂谷科考队在全国公开招募中青年科学家的消息公布后,已经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开来.短短十余天时间,就已经有在国内外工作的1 000多位博士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方式与科考队进行了联络.  相似文献   

2.
伊唯 《科学之友》2005,(8):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3.
伊唯 《科学之友》2005,(15):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4.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的有关情况,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2005年2月7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驾驶4辆雪地车安全顺利地返回中山站。在历时63天的考察中,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硕果累累。目前12名科考队员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及1200多km的沿途,冰盖队系统地开展了冰川学、气候学、气象学、测绘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在冰穹A顶点和距中山站806km处,考察队分别设立了2个简易观测站,并进行了详细的建站选址调查,建立了2个国际共享的自动气象观…  相似文献   

5.
2012年2月,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经过20年的钻探,一支俄罗斯科考队即将钻透4000米冰层,一个水下机器人即将抵达著名的南极冰下湖——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的水面。  相似文献   

6.
走进墨脱     
在中国,对科学研究者、人文考察者、探险者和旅游者来说,最神秘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是西藏;在西藏,最具诱惑力也最难进入的地方则是墨脱。 2003年9月至10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考队一行6人对墨脱地区进行了徒步考察。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0,(9):F0002-F0002
<正>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当天,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2分、西经177度20分地点后,  相似文献   

8.
杨威 《科学之友》2005,(4):43-43
2005年1月14日,北京国际邮电局职工勇高迁随第21次中国南极科考队部分成员踏上南极,南极长城站邮政局于1月底挂牌营业。国家海洋局、国家邮政局向南极长城站发去电报,表示祝贺。南极长城站邮局揭牌后,将启用两枚标有“中国南极长城站”字样的邮政日戳,并开办国内、国际平常、航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仅限于我国境内,而对青藏高原与邻国接壤部分,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研究却几近空白。2006年秋天,由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科学家联合组成的喜马拉雅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首次对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坡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考察。本刊特邀这次考察活动的首席科学家、著名冰川学家张文敬教授,给我们讲述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南坡的考察经历。  相似文献   

10.
前沿     
<正>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多国科学家认为,罗斯海保留着地球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天然理想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考队在南极钻取到具有270万年历史的冰芯,创下至今最古老冰芯的纪录。科学家表示,这块冰芯或许可以揭开冰川时期形成的原因。同时,以此为线索,该科考队将回到该冰芯发现的地点,寻找更古老的冰块,以期为地球气候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能的参照。据报道,该冰芯内部存在气泡,也就意味着它封存着270万年前地球的温室气体。通过对该气泡的研究,科学家发现  相似文献   

12.
从2004年12月12日迈出第一步,到2005年1月18日,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在历经38天的征程后,终于“登”上了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回顾38天的非凡历程,南极冰盖队都经历了哪些“大事”?2004年12月12日,冰盖队举行出发仪式,正式向冰穹A挺进。2004年12月24日,进入海拔2800m的冰盖。20  相似文献   

13.
黄林 《科学之友》2008,(4):30-31
彭加木,一个神奇而光辉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因为他带领科考队在全世界首次纵穿罗布泊成功,也因为他在接下来的探险考察中神秘失踪,留下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不久前,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疑似彭加木"干尸的消息一经传开,彭加木的名字再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人们想追寻的是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段艳芳 《自然杂志》2015,37(5):388-391
2008年5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率领科考队将大量精力逐渐投入至山东莱阳古生物化石大规模考察和发掘工作中。这是继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由谭锡畴、杨钟健等老一辈地质古生物学家分别主持的两次莱阳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大发现后的第三次大发现。在近20年的科考生涯中,汪筱林主持了数十次重大野外科考和发掘工作,尤其是主持了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科考和化石发掘,发现了包括两栖类、恐龙和翼龙等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在内的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有力地推动了最近20多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辉煌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古生物学家对莱阳化石发掘如此重视呢?此次发掘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呢?对于普遍存在的化石及其遗迹自然风化破坏问题,科考队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于2015年8月来到莱阳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了解莱阳古生物化石发掘和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5,(4):1-1
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王自磐教授,是我们《大自然探索》杂志的资深作者, 他所撰写的《南极海鸟问全球气候》、《南极磷虾》、《南极国际大营救》、《神秘的纳尔逊岛》等文章,为我们撩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甚至惊险的故事,为读者所深深喜爱。2005年1月27日,王自磐教授在南极度过了他的60岁生日, 这也是他在南极度过的第十个生日。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支科考队携带着发掘工具、仪器出现在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西剖面上.这是该遗址"北京人"生活过的地层在发掘中断近半个世纪后又一次被考古的探铲触及,立刻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人们所能采集到的巨型乌贼标本通常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所以很久以来,人们都无法对其真面目进行描述直到一支日本科考队在抹香鲸的后面紧追不舍,才最终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粉红河海豚     
为了研究一种叫做“粉红河海豚”的亚马孙河淡水海豚,一支科考队走进了亚马孙河流域的马米洛1哇自然保护区。走进保护区夜里,在科考队宿营的村庄下了一场暴雨,随之而来的洪水淹没了村里的玉米地、香蕉林,甚至还淹没了河边的吊脚楼。两米高的小树完全被淹没在水下,飞鱼像鸟儿一样从枝杈间飞过。闪电撕裂了天空,粗大的树枝被劈作数段,连同上面的动物一起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室外的黑夜充斥着各种声音,风声、雨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如果你仔细倾听,在这各种声音之中偶尔还夹杂着一种悦耳的啼叫声。“咔、哈哈”,就像一只大鸟在歌唱。巴西人将发出这种声音的生活在巴西亚马孙流域的动物称做“botos”,其实,botos并非鸟儿,而是  相似文献   

19.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12):1233-1234
1999年5月25日,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在北京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今年的7~9月间,中国国家科考队将首次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据悉,这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对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由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组成国家考察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此次考察,将充分显示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日益提高的现代科技水平.7月1日,将由近50名地质、地球化学、大气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相似文献   

20.
南极,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一个冰天雪地极为严寒的世界,然而在极地科学家的心里,那儿却是一片搞科研的热土.这不,我国极地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自磐研究员又参加了我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到了南极,这已是他第6次登上南极.出发前,笔者对他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