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嘉 《世界博览》2009,(15):56-59
影响德国和欧洲整整一个时代的“六八学运”是在1967年揭开序幕的。1967年6月2日,伊朗巴列维国王访问西柏林。在当时激进的学生眼中,巴列维国王是美国扶植的独裁者,从巴列维国王抵达柏林机场开始,学生的示威游行便接连不断。6月2日晚间,  相似文献   

2.
伊朗国王巴列维当政时,常去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总统也多次回访。卡特入主白宫之后,在对外关系上十分重视所谓人权问题, 在巴列维国王同卡特总统会谈时自然也必须正视人权这个议题。卡特总统对巴列维国王处理国内人权问题的做法甚为不满。对此,巴列维  相似文献   

3.
印权斌 《世界知识》2013,(20):62-64
说起阿塞拜疆人,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阿塞拜疆共和国。这里说的是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人。首次“认识”阿塞拜疆族伊朗人,是在德黑兰北部的巴列维旧宫。在王室肖像馆,有一张1971年伊朗纪念波斯帝国建立2500年庆典的照片,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妇站在巴列维国王身旁,  相似文献   

4.
伊朗扣押美国人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事态,成了最近国际上突出的新闻。这件事是由伊朗要求美国引渡前伊朗国王巴列维开始的。事情得先从巴列维的流亡谈起。巴列维的流亡今年一月十六日,巴列维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带着家眷,自驾飞机离开伊朗。虽然那时他还自称是由于“疲倦”需要外出“休假”,但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这是开始流亡了。在此以前,王室的其他成员都已先后去美国了。巴列维一行,先到埃及,住了六天,转到摩洛哥。本来计划不久就转赴美国,但据说因美国外交官员曾要求他不要去,因而就改变了计划。三月末,他离开摩洛哥去巴哈马群岛,在  相似文献   

5.
动荡了一年的伊朗局势,终于在今年二月十一日告一段落。这一天,伊朗国王出走国外之前任命的巴赫蒂亚尔政府垮台,伊斯兰教什叶派领袖霍梅尼任命的临时政府接管政权。在伊朗统治了五十三年的巴列维王朝,由此宣告结束。在这场举世注目的大动乱中,为什么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潮流如此猛烈?政局的变化又如此急剧?为什么一直宣称效忠国王的四  相似文献   

6.
正1979年1月16日,统治伊朗达37年之久的巴列维国王在伊斯兰革命的冲击下被迫出国"长期度假"。不久之后,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伊朗建立了延续至今的伊斯兰共和国。外界普遍认为伊朗伊斯兰革命是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场运动,但是伊朗现政权认为伊斯兰革命不仅限于此,革命领袖霍梅尼认为它"犹如初生的婴儿,尚需哺育、培养方能长大成人",所以伊斯兰革命是一个连续不  相似文献   

7.
大事记     
1979年1月16日至31日 16日伊朗国王巴列维离开德黑兰到国外“长期度假”。丹麦宣布停止对越南的援助。 17日英政府就向中国  相似文献   

8.
1978年初伊斯兰革命兴起,美国的反应滞后,直至11月初才确定了应对危机的政策。由于政府内部存在巨大分歧,美国无法确立明确一致的危机处理政策。而得不到明确指示的巴列维国王只能坐以待毙。美国在处理伊朗问题时的失误包括:对伊斯兰革命反应滞后,造成了战略被动;政府内部分歧重重,决策混乱;对伊斯兰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的伊朗室友曾经对我说,现在伊朗人都在怀念以前的政府(巴列维王朝),因为虽然公共生活不太自由,但私人生活是没人管的。要声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受限”都是相对而言,是和最自由和最不自由的比较。美国和伊朗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中国和印度则处于含混不清的“暧昧”状态,拥有更大更吸引人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0.
1972年,伊斯兰革命彻底摧毁了统治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在霍梅尼主义的指导下,伊朗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极端的伊斯兰宗教领袖执政的神权共和政体.本文介绍了伊朗这一独特政体的性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粗粗浏览一下贵宾簿,即可发现伊朗国王巴列维、约旦国王侯赛因、泰国国王普蜜蓬等王室人员曾经在此下榻。就连在电影中饰演茜茜公主的著名女影星罗密·施奈德,也曾在生前慕名来过这家饭店。  相似文献   

12.
凌小鹏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B06):59-59,62
1972年,伊斯兰革命彻底摧毁了统治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在霍梅尼主义的指导下,伊朗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极端的伊斯兰宗教领袖执政的神权共和政体。本文介绍了伊朗这一独特政体的性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伊朗人姓名的构成形式可分为伊斯兰时期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传入伊朗之前,伊朗人没有姓和名之分。例如,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把波斯帝国创始人居鲁士大帝(公元前六世纪)的名字记作“Curosh”,只有一个字,而且本身并无含义,只起符号作用。伊斯兰教传入后,伊朗人的名字阿拉伯化了,同时也继承一些历史习惯,人名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名在前,姓在后。姓名少则两个字,也有三个字或更多一些的。如伊朗总统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名阿布哈桑,姓巴尼萨德尔;前国王巴列维,名穆罕默德·礼萨,姓巴列维。伊朗人的姓氏不仅是家族区别  相似文献   

14.
陆瑾 《世界知识》2014,(6):58-59
在经历了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和巴列维国王时期的“全盘西化”之后,伊朗人更多关注和了解东西方经济发达国家。20多年前去过伊朗的中国人,很多部曾有过这样的绍历:在德黑兰大街上行走时,热情开朗的伊朗人总喜欢问“你是哪匡人?”如果让他们猜,  相似文献   

15.
如果巴列维国王不把亲美作为对外政策的主要方向,可能就不会埋下霍梅尼伊斯兰革命的火种; 如果没有霍梅尼两分法的世界观,美伊交恶可能就不会被制度化、长期化。但这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如今,伊朗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一旦迎头相撞,美伊关系又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总统拜登上任伊始,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困境中的伊核问题能迎来转机。不妨再看一下伊核问题的前世今生。一、伊朗的核计划伊朗素有通过发展核技术振兴国力的愿望。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在上世纪50年代启动核计划,在70年代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保障监督协议》。  相似文献   

17.
13年前我去伊拉克,途中在德黑兰观光几天。那是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我对德黑兰的繁华,权贵富商的奢侈、下层人民的贫困,迄今印象颇深。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是什么样子?经历了将近八年战乱的德黑兰又是什么样子?笔者虽然经常阅读关于伊朗的材料,但对它的实际情况却感到迷惘。  相似文献   

18.
伊朗重返国际社会——德黑兰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朗在中东的作用日益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谁也不能忽视。刚刚结束的德黑兰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1997年12月9日一11日)很像一次盛典:来自穆斯林世界55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云集德黑兰,欢迎伊朗重返国际社会。近20年前,一场出乎预料的伊斯兰革命把伊朗抛到了国际政治的边缘,因失去巴列维的伊朗(  相似文献   

19.
<正>40年前,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彻底改变伊朗发展走向。八年前,叙利亚爆发要求推翻现政权的"阿拉伯之春",由此导致的叙利亚危机延续至今,将对叙利亚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这两件在中东地区影响深远的大事虽大不相同,结局也似乎会截然不同,但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三个值得深思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冷战背景下的核启动●:伊朗进行核活动并非自今日始,而且追根寻源还是欧美帮伊朗建立最初的核设施和提供核技术的。为什么此前没有什么人说三道四,更没有人阻挠说“不行”,现在事情却越闹越大? ■:说来话长。伊朗核活动始于冷战逐渐进入高潮的上世纪50年代。鉴于与苏联有漫长的边界,为防止苏联入侵,伊朗国王巴列维积极寻求核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