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浙江西部传统民居的生物气候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西部传统民居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应对气候条件的建筑形态特征.从生物气候的设计角度分析了浙西传统民居的形态、组合、色彩、材质等,并以诸葛村为例,通过实地社会调查和在夏季极端气候条件下实际测量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对民居的室内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民居的天井与一层堂屋连通成为耦合空间,且天井的高度与面积较小,致使风压和风速不大,导致通风效果不佳.但民居室内环境仅在13:00~14:00间有持续1 h温度偏高外,其他时间段内室内环境还较为舒适.浙西传统民居的设计者在采用某些气候设计措施后,延长了室内的舒适时间,提高了室内的舒适程度,表明传统的气候设计措施在现代民居的设计中有必要传承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居基本为村民自建,极少考虑建筑的光环境设计,室内采光效果差.为改善传统民居建筑光环境,对黔东南地区丹寨县黄土寨中一栋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民居进行光环境实验测量,并结合该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其光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民居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性能均未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房间的采光口大小及位置、室内空间形态、表面材料的反射性能等因素均会对其室内光环境产生影响.运用软件模拟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对原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小化为光环境改造前提,从调整采光口的大小及数量、增加屋面亮瓦及檐下采光口、铺贴浅色墙纸、设置可调节反光百叶等方面,提出传统民居光环境综合优化改造策略.本研究可为传统民居室内光环境保护性改造,以及新建民居的采光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适宜尺度的中庭可以起到缓解夏季室外炎热气候影响的作用.为掌握地处热湿气候盆地区域中不同尺度中庭的热环境状况以及为该地区的中庭尺度设计提供参考,以广西东南部传统村落为对象,测绘了20栋民居的中庭,并在夏季典型晴天日选取不同尺度的中庭进行热环境实测,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尺度中庭空间的热环境分布状况.将实测期间的空气温湿度等数据作为计算条件,采用Ecotect软件分析了各中庭夏季的气候适应性状况.基于上述实测和分析结果得到了适应于热湿气候盆地区域的中庭尺度模型,即中庭尺度的宽高比小于1∶1且进深宽度小于3 m,并对该区域中庭的热舒适改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对常见建筑中庭的光环境与热环境参数进行研究,得到了中庭空间的采光系数和热环境参数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庭空间几何关系的相关性,提出了合理利用太阳光热的生态设计措施,尝试为优化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中庭空间尺度及光热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志波 《科技信息》2013,(23):340-340,355
<正>1中庭的概念建筑物中的中庭这个概念由来以久。希腊人早在建筑物中利用露天庭院(天井)这个概念。后来罗马人加以改进,在天井上加盖,便形成了受到屋顶限制的大空间——中庭。也有的称之为"四季厅"或"共享空间"。中庭是一种具有室外自然环境美的室内共享空间。它是以大型建筑内部上下楼层贯通的大空间为核心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在人员较集中的建筑中,如宾馆、商业大楼、多功能写字楼等,建筑师围绕建筑物外墙,常用大型建筑内部上下贯通的大空间为核心,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室内类似外部自燃的美妙环境。通常见到的中庭有长廊式、贴附式、内嵌式等几种形式。长廊式通常指类似于两建筑物之间的街道加了顶棚形成的空间。贴附式通常指沿建筑物外围局部围成的竖向空间,多数在一层相通,二层及以上楼  相似文献   

6.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传统民居光环境品质,对福清城区岑兜村代表性传统民居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民居大部分室内的采光性能不满足设计标准需求.利用参数化模拟工具对传统民居的光环境建立数字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从玻璃透射率、室内反射比、增设内墙开窗和顶部采光口进行单项优化,得出均满足不了采光需求的结论.进而在对整体建筑风貌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提出综合优化设计策略以改善民居室内光环境,为地方传统民居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天井及中庭的建筑特点和火灾危险性分析,结合攀枝花市西海岸室内农贸市场的建筑情况,提出了关于天井和中庭相对完善防火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东山村传统民居室内采光差的问题,应用ECOTECT建筑环境分析软件对室内光环境因素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当地传统民居的采光系数普遍不满足国家规定采光设计标准,且大部分房间采光均匀度较差,实验还通过ECOTECT软件分析出采光系数分布图和采光系数分布百分比,对影响闽南传统民居室内光环境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和对比,最后提出适应性的优化策略,为传统民居保护性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徽州村落具有1 000多年历史,结构与布局稳定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采用了容易部署的WSN技术,对徽州民居、村落环境的常年微液滴(雾等)分布、温度、湿度与光强进行数据采集,结合霉变指数的算法,发现徽州民居的天井结构与无天井结构的徽式民居,具有明显的防范高湿度与过饱和水汽环境的能力,有效遏制了微液滴对民居与人群密集(村落)的侵入。实验数据认为有天井结构的徽式民居可以在高(饱和)湿度环境中,室内常年保持低湿度环境(无饱和水汽),使得村落中液滴密度只有村外的17%。通过霉变指数拟合,对比徽州民居风格与现代民居风格建筑与布局环境,进一步支持老式民居霉变指数远小于现代风格民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公共建筑中庭冬季供暖空调系统导致的室内温度不均现状进行改造,以满足人体舒适性,提高经济性.方法对沈阳地区某高校图书馆中庭冬季采用传统空调供暖的气流组织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实测结果与CFD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是否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采用太阳墙技术并分析其可行性.结果通过对图书馆中庭进行温度场模拟发现,中庭的垂直温差达到5℃左右,当前中庭内温度并不能达到设计温度.采用太阳墙新风系统+传统空调采暖耦合作用能很好地解决中庭内平均温度偏低的问题,且可以保证室内新风量的供给.结论从中庭实测数据及CFD模拟出发,使用太阳墙改造措施,有助于改进和优化采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民居的营造与自然环境融洽度高,对应生成了诸多以调适居住环境为目的的设计方法与营造经验.以一种斜向门道空间为例,从空间营造与使用角度出发,遴选室内、院落和巷道3种代表性空间形态,对其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斜向门道空间对民居建筑微环境能够起到有效调节作用,改善场域风环境,提升活动空间整体舒适度.将传统营造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研究福建土楼优秀的生态特性,深入研究其室内热环境,土楼民居内部的风环境模拟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步骤.依据福建圆形土楼民居的当地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环境,提取其典型建筑类型的空间原型,利用PHOENICE分析软件,对在封闭和开敞两种状态下圆形土楼民居内部院落的风环境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内院空间的通风性能.结果表明:封闭状态下的内院风环境较为稳定,开敞状态下的内院空间通风状况良好,为营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提供了适宜条件;福建土楼民居应合理利用自然通风的各种技术措施,适当加入导风板、兜风结构设计等改造设计,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闽中土堡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所在村落的环境形态、村落民居群体分布情况及特色民居形制与内部功能空间布局等因素.运用平面图示表达,分析村落平面空间与环境的同构性、建筑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建筑内部空间构成及各功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发掘闽中土堡群的居住环境特征,以期为今后传统村落建设以及土堡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涛  李理  王丁丁 《河南科学》2010,28(11):1453-1457
阐述了"烟囱效应"基本原理,及其在运用这一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季节因素和环境因素,并结合建筑实例,概括出天井中庭、太阳能烟囱、呼吸式双层幕墙和环境风塔等自然通风的设计模式.建筑空间自然通风模式的研究对建筑设计在节约资源和降低环境负荷方面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喻海伟 《科技信息》2010,(25):I0340-I0340,I0364
中庭和边庭的出现和发展给建筑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较为封闭的建筑空间的传统认识。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革新,建筑中庭和边庭从只是单一的空间形态、小尺度和规整平面发展成为结合室外环境和灰空间,尺度更大的并更加贴合建筑平面功能,更为自由的新特征。现代建筑设计也往往将交通枢纽空间、重要公共空间和甚至结合城市设计层面的城市空间作为建筑的中庭和边庭,使中庭和边庭的概念更广泛、更多样。结合到建筑复合界面、第五立面等新兴观点的提出,其实也是中庭和边庭概念的衍生和演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烟台市所城里中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及民居使用现状分析,在尊重传统、保护和延续传统民居精神风貌的基础上,使用和优化传统节能技术,对民居的内部空间形态和外部空间形态进行局部改造,使民居获得节能减排的使用效果,实现了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同时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发现:传统民居由于层高一般较高,将其局部空间改造成复式空间存在可能性,这为扩展使用空间、解决传统民居中人口密度大造成的生活空间拥挤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建筑南向局部阳光间的加入,不仅解决了传统民居中采光不足、室内环境昏暗的现象,也为室内采暖、通风提供了条件,节约了能源;传统火炕与太阳能结合设计,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现了民居传统的延续和节能减排并重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龙胜地区农村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现状,本文对选取的当地两户典型新式民居和传统民居进行热环境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湿热,室外空气温度日平均值为26. 2℃,相对湿度日平均值为87. 4%,而室内热环境质量较差,室内空气温度日平均值为27. 1℃,相对湿度日平均值为86. 2%。通过分析发现,外围护结构是影响当地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改善该类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根据该地区民居室内外热环境现状和外围护结构特点,本文提出加强自然通风、外窗遮阳和围护结构气密性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西晋商传统民居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好.太谷县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得当地晋商传统民居呈现出特有的地域风貌.从太谷老城晋商传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店铺民居入手,阐述其空间形态特征、晋商文化对其的影响因素,力图为晋商传统民居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皖南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几座代表性皖南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现场详细测试以及室内外气温的连续监测 ,澄清了一些错误看法 ,如认为民居高大空间内温度分层明显 ,以及“冷巷”空气可被用于室内降温等 ;此外 ,结合天井、屋檐、屋顶等建筑细部处理的特点以及测试结果 ,指出遮阳是皖南民居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自然通风设计则作为辅助手段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