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晓勇  赵婷  农旭华 《广西科学》2020,27(5):552-557
为了从海洋来源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寻找抗植物病原真菌药物先导结构,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一株南沙石珊瑚来源真菌进行种属鉴定,运用柱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分析手段分离鉴定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并结合滤纸片扩散法测试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菌株鉴定为Aspergillus terreus,从其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4-hydroxy-3-(3-methyl-2-buten-1-yl)-benzaldehyde(1)、terrein(2)、4-hydroxybenzaldehyde(3),monacolin K(4)、butyrolactone I(5)、pernolide D(6)、hydroxysulochrin(7),以上单体化合物对苹果黑点致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和菠萝黑心致病菌Curvularia australiensis的生长无明显抑制效果。石珊瑚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聚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海洋来源真菌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采用凝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LC-MS、NMR结构鉴定和文献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7个已知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3-二吲哚烷基-1,2-丙二醇(1)、robillafuran (2)、asperfuran A (3)、gamahorin (4)、7-羟基-5-甲氧基-4,6-二甲基-异苯并呋喃酮(5)、5-甲氧基-4,6-二甲基-7-氧-α-L-鼠李糖基-异苯并呋喃酮(6)、pestynol (7)。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7具有抗菌活性,化合物17对Marc-145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值分别为57.397 μg/mL和35.386 μg/mL;在LPS诱导的BV-2细胞模型中,化合物24在浓度为12 μg/mL时,BV-2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76.77%和69.69%,具有潜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红树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来源内生青霉Penicillium sp.GXIMD 03101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1-4进行抗胰腺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内生青霉Penicillium sp.GXIMD 03101中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分别为 (+)-rugulosin A (1)、(+)-rugulosin B (2)、1,1'',3,3'',5,5''-hexahydroxy-7,7''-dimethyl[2,2''-bianthracene]-9,9'',10,10''-tetraone (3)、questin (4)、emodin (5)、questinol (6)、uridine (7)、2''-deoxythymidine (8)、5''-O-acetyl uridine (9)、ergosta-5,7,22-triene-3β-ol (10)、(3R)-6-hydroxymellein (11)、6-hydroxy-8-methoxy-3,4-dimethylisocoumarin (12) 和indole-3-acetic acid (13)。其中,化合物 1 对胰腺癌细胞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其浓度为10 μmol/L时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率为75.6%。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红树内生青霉来源的天然抗胰腺癌药物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广西涠洲岛礁栖珊瑚、海绵和海藻等样品中挖掘海洋真菌资源,旨在筛选发现潜在的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的菌株。研究首先采用稀释分离法从采集的珊瑚、海绵和海藻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出真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然后采用大米培养基对分离得到的单一菌株进行小量发酵,利用乙酸乙酯提取浓缩获得提取物;最后采用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等方法分析菌株提取物中代谢产物的丰富度,并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粗提物进行抗MRSA活性初步筛选。结果从样品中分离获得40株海洋真菌,以曲霉属(Aspergillus)和木霉属(Trichoderma)为主,其中A.terreus MF01、A.flavus MF07、T.asperellum HP01、Fusarium equiseti HP08和A.unguis HP17等菌株具有丰富的代谢产物及抗MRSA活性。本研究发现的菌株MF01、MF07、HP01、HP08和HP17具有潜在的抗MRSA活性,为后续开展活性代谢产物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对大戟属植物土瓜狼毒(Euphorbia prolifera)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1)、β-谷甾醇(2)、β-香树脂醇(3)、月腺大戟素(4)、狼毒乙素(5)、(2,4-二羟基-6-甲氧基-3-醛基)-苯乙酮(6)、香草酸(7)、异香草酸(8)、岩大戟内酯A(9)、三十四碳-(20, 23)-二烯酸(10)、4-(2''-甲基-辛氧羰基)苯甲酸(11)。化合物1–11系首次从土瓜狼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珊瑚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 M13.1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利用硅胶色谱法、凝胶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中压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珊瑚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 M13.1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质谱(MS)等波谱数据及文献对照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放线菌S.albidoflavus M13.1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分别为5-(6-methyl-7-oxooctyl)furan-2(5H)-one(1)、肉桂酸(2)、环(亮-脯)二肽(3)、5-(6,7-dihydroxy-6-methyloctyl)furan-2(5H)-one(4)、环(丙-脯)二肽(5)、香豆酸(6)、环(丙-亮)二肽(7)、N-乙酰基酪胺(8)、环(4-羟基-脯-苯丙)二肽(9)、环(甘-丙)二肽(10)、环(甘-脯)二肽(11)、尿嘧啶核苷(12)、2''-O-甲氧基尿嘧啶核苷(13)。这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珊瑚来源的S.albidoflavus M13.1样品中分离得到,且均无明显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中压、半制备高效液相和其他色谱技术对江南星蕨(Lepisor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NMR)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9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咖啡酸(1)、反式乌毛蕨酸(2)、迷迭香酸(3)、5-O-咖啡酰莽草酸(4)、(R)-3-(3,4-dihydroxyphenyl)-2R-lactic acid (5)、polybotrin(6)、苏铁蕨酸(7)、羊齿烯(8)、羊齿烯酸(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尿嘧啶(12)、豆甾-4-烯-3,6-二酮(13)、麦角甾-4,6,8,22-四烯-3-酮(14)和牡荆素(15).其中,化合物24579131415为首次从江南星蕨植物中分离得到. 本研究为阐明江南星蕨药用价值提供了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确定导致西昌市某奶牛场引起乳房炎的病原。方法 无菌采集患病奶牛乳样2份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溶血酵素基因(khe基因)和16S rRNA基因鉴定、小鼠致病性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1)分离到1株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粗短杆菌,形态学观察与生化特性均与肺炎克雷伯菌相符合;(2)khe和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同源性分别为99.6%~99.8%和99.7%~100%,因此,将分离菌确定为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XC1分离菌株;(3)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4只接种小鼠均在接种第3天全部死亡,表明XC1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XC1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头孢比肟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结论 该奶牛场发生的乳房炎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关,且XC1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为从Talaromyces属中分离获得更多生物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本文对一株药用红 树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来源真菌Talaromyces flavus TGGP3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 活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薄层色 谱 TLC 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该菌发酵产物乙酸乙酯粗浸膏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综合利用 1D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抗氧化活性模型对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从 内生真菌T. flavus TGGP35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physcion(1),paeciloxanthone(2), 5-[(3E,5E)-3,5-nonadienyl]-1,3-benzenediol(3),trans-ferulic acid(4),3,4-二甲氧基甲苯 (5),对羟基苯甲醛(6)和对羟基苯乙酮(7)。从Talaromyces属真菌中分离鉴定了7个次级代谢产 物,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值为0.12 mmol/L,强于阳性 对照trolox(IC50值为0.23 mmol/L)  相似文献   

10.
对烟台近岸的绿藻刺松藻来源的一株内生真菌长枝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探索.通过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手段,以及超导核磁共振等波谱鉴定技术,从该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和菊芋-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继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包括5α,8α-环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麦角-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β-谷甾醇(3);5-羟基-3-甲基戊-2-烯酸(4)和角鲨烯(5).化合物4和5均为首次从木霉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细菌和真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荷盈  张霞  高银清  何燕 《广西科学》2015,22(6):631-636
【目的】为探讨灰毛豆属植物Tephrosia purpurea化学成分中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对其枝、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解析。【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溶剂萃取、柱层析分离方法得到多种灰毛豆属T.purpurea化学成分,并用波谱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从灰毛豆属T.purpurea中共分离鉴定出11个查尔酮类化合物,分别为elatadihydrochalcone(1),spinochalcone A(2),3′,5′-diisopentenyl-2′,4′-dihydroxychalcone(3),candidachalcone(4),O-methylpongamol(5),(+)-tephrosone(6),spinochalcone C(7),epoxyobovatachalcone(8),tunicatachalcone(9),crassichalone(10),(S)-elatadihydrochalcone(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查尔酮,且均属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红树白骨壤(Avicennia mavina)果实中芳香酯类化合物。【方法】采用柱色谱、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芳香酯类单体化合物,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获得7个芳香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甲基(4-氯-4[N-羟氨基]苯基)醋酸酯(1)、4-(2-羟基乙氧基)苯甲酸甲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3)、咖啡酸甲酯(4)、原儿茶酸甲酯(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结论】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种海洋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lea共生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柳珊瑚A.caerulea共生菌B.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共生细菌B.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中分离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甘)二肽(1)、环(S-脯-R-亮)二肽(2)、胸苷(3)、尿苷(4)、原儿茶酸(5)、3-Furancarboxylic acid-5-(hydroxmenthy)-Furan(6)。【结论】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种细菌中分离得到,丰富了柳珊瑚共生菌B.methylotrophicus的化学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平树根部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其药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甲酯化后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30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1个成分。【结论】分离得到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所有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中的小极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中的小极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运用质谱库检索系统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过鉴定,大、小叶榄仁叶中分别鉴定出41和42种成分,各占其总量的87.04%和91.12%,其中,大叶榄仁中的主要成分是脂类33.81%、萜类32.21%、芳香族13.26%和烷烃类4.36%,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植醇,占总量的25.42%。小叶榄仁中的主要成分是脂类63.9%、烷烃类12.38%、萜类9.54%和芳香族3.9%,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棕榈酸乙酯,占总量的20.58%。结论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小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方面均有一定差异,为鉴别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提供了在化学成分上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云南产截叶铁扫帚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成分。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截叶铁扫帚中地上和地下部位的挥发油成分,通过GC-MS技术进行定性研究,确定化学成分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从截叶铁扫帚地上部位鉴定出5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3.10%,主要包含酮类(23.41%)、醇类(17.6%)、烃类(11.81%)等;地下部位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27%,主要包括醇类(62.77%)、酯类(8.57%)等,发现两者共有成分7种。结论截叶铁扫帚地上和地下部位挥发油主要成分分别是酮类和醇类,挥发油种类与含量差异较大,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截叶铁扫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鉴定瑶药少花海桐(Pittosporum pauciflorum)茎皮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少花海桐茎皮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从总离子流图中计算各组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比。【结果】少花海桐茎皮中挥发油含量约为0.09%;从茎皮中共分离并鉴定出29个化合物,主要为月桂醇酯(41.82%)、月桂醛(12.8%)、肉豆蔻醛(14.64%)、豆蔻醇(13.5%)、乙酸十四酯(4.54%)、十一烷(4.21%)等酯类、醛类、醇类、烷烃类及烯烃类化合物;已鉴定成分峰面积达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7.5%。【结论】本研究可为瑶药少花海桐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鉴定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樟叶鹅掌柴叶中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比。【结果】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得油率大约为0.1%,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它们的峰面积占挥发油总成分峰面积的97.5%。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蒈烯、莰烯、蒎烯、石竹稀等萜烯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研究结果为樟叶鹅掌柴叶合理使用、开发新的精油品种提供研究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