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自建的电喷雾装置, 以浓度为10-6mol/L的Fe(NO3)3和HAuCl4混合溶液为前驱液, 在FTO(掺杂F的SiO2玻璃)上沉积网状纳米结构的α-Fe2O3薄膜, 并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 Raman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气敏测试对所得薄膜的组成、 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所得网状纳米结构由α-Fe2O3纳米粒子堆积而成; 喷雾过程中氯金酸的浓度和沉积时间对网状结构的形貌具有调控作用; 电喷雾法具有原料消耗少、 产物分散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以黄铁矿为原料,通过焙烧、化学浸出、除杂得到Fe3+浸出液,随后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加入适量Cu2+溶液成功诱导合成出α-Fe2O3纳米多面体,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所获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成核及晶体生长过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Cu2+诱导黄铁矿合成的α-Fe2O3纳米多面体具有六方相晶体结构,其粒径在500nm左右.通过对不同水热时间所获产物的形貌进行观察并结合溶液化学计算分析,可以推断α-Fe2O3纳米多面体的形成是沉淀-溶解-再结晶的过程,Cu2+的存在主要起到诱导Fe2O3晶核在生长过程中趋向形成多面体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商业磁铁矿铁精粉(Fe3O4),设计了提纯和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为99.5%以上、分散性良好的α-Fe2O3纳米粒子,对其提纯、制备工艺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wNaOH对除硅效果影响显著,当wNaOH为39%时,可使原料矿粉中wSiO2由1.11%降至0.032%,得到较纯铁精粉;随烧结温度的升高,α-Fe2O3颗粒的结晶度、形貌特征及磁性能随之发生变化;当烧结温度为670℃时,α-Fe2O3颗粒综合性能最佳,颗粒结晶度较高、分散性较好,具有亚铁磁性;通过对氢氧化铁沉淀物加热搅拌时间的控制,可有效调控α-Fe2O3的晶粒尺寸;当搅拌时间为60 min时,获得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仅为35.3 nm的α-Fe2O3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4.
金属表面纳米化可以明显改善材料表面力学性能,并能对原子的热扩散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尝试采用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改善316L不锈钢金属基底与Er2O3薄膜相结合的力学性能.对316L不锈钢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法处理使得基体表面纳米化,之后采用磁控溅射法在表面纳米化和粗晶粒的316L不锈钢基体上沉积Er2O3薄膜并进行500℃和700℃的退火.发现薄膜在500℃退火时相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在700℃退火时Er2O3薄膜发生明显的单斜相向立方相的转变.利用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纳米划痕测试对薄膜和基底的结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700℃退火后的薄膜的要比500℃退火后的薄膜表面裂纹更少,更平整,且证得基底纳米化会使膜基结合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步电沉积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纯相SnO2纳米晶薄膜材料,通过改变沉积条件,研究沉积电位、镀液温度和HNO3浓度对薄膜组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沉积电位为-0.9 V(vs.SCE),镀液温度为65℃,HNO3浓度为50 mmol/L时,所制备的SnO2纳米晶薄膜为纯相金红石型结构,且薄膜相对连续致密。光电性能测试表明,该薄膜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可见光区透光率大于90%,带隙为3.75 eV,且电阻率为2.2×10-3 Ω·cm,载流子浓度为1.9×1020 cm-3,载流子迁移率为14.8 cm2/(V·s)。故所制备的SnO2纳米晶薄膜是太阳能电池的理想窗口层材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表面包覆法制备了纳米Fe2O3-Al2 O3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的物相、 粒度和形貌进行了研 究. 结果表明, α-Fe2O3掺杂降低了Al2O3相变温度, 在900 ℃可以得到稳定的α-Al2O3相.  相似文献   

7.
将γ-Fe2O3作为底物,利用硅酸四乙酯制备出了γ-Fe2O3@SiO2纳米粒子,通过硅烷偶联剂制得了γ-Fe2O3@SiO2-NH2纳米粒子,通过共价修饰利用戊二酸酐合成了γ-Fe2O3@SiO2-NH2-COOH纳米粒子.进而通过Zr-MOFs核壳修饰得到合成的γ-Fe2O3@SiO2-NH2-COOH/Zr-MOFs(包括γ-Fe2O3@SiO2-NH2-COOH/UiO-66,γ-Fe2O3@SiO2-NH2-COOH/UiO-66-NH...  相似文献   

8.
机械力化学法制备煅烧硅藻土/α-Fe2O3复合粉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煅烧硅藻土和α-Fe2O3为原料,利用机械力化学法在湿法研磨体系中制备了煅烧硅藻土/α-Fe2O3复合粉体(简称CD/α-F).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遮盖力及吸油量测试表征了复合粉体的颗粒形貌和颜料性能,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了复合颗粒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机械力化学作用促使煅烧硅藻土与α-Fe2O3颗粒表面进一步羟基化,从而促进两者间发生羟基脱水缩合作用并形成了以弱作用力为连接键的Si…O…Fe形式的键合.在实验设定条件下制得了颜料性能与纯α-Fe2O3相近的核--壳型CD/α-F复合粉体.  相似文献   

9.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i-Fe氧化物复合磁性纳米微粒,并采用Massart法合成了无表面活性剂的离子型磁性液体。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对其微粒结构及粒径进行分析,并用HH-15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磁性微粒和磁性液体的磁化强度,分别用Langevin理论和类气压缩模型对磁性液体磁化曲线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Langevin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有较大偏差,而类气压缩模拟的曲线与实验曲线拟合的较好,且压缩参数γ随磁性液体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应用场致团聚效应解释了Ni2O3/γ-Fe2O3磁性液体的磁化性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非均相光芬顿中两相传质阻力导致催化性能较低的缺陷,采用水热法制备了α-Fe2O3{110}/{113}晶面不同暴露比例的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UV-vis DR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分别考察了H2O2浓度、催化剂投加量、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初始pH对其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6H2O浓度为33 mmol/L,摩尔比FeCl3·6H2O∶NaH2PO4∶NaF为1∶1∶15,180℃反应24 h所得α-Fe2O3催化性能最佳,在H2O2浓度为20 mmol/L,催化剂投加量为200 mg/L,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以及初始pH=5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得氧化石墨烯(GO),与FeSO4在120 ℃下回流还原,再通过浸渍Cu(NO3)2、煅烧得到α-Fe2O3/CuO/rGO非均相芬顿催化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研究α-Fe2O3/CuO/rGO复合材料对苯酚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H=5.8,双氧水的初始浓度为40 mmol/L,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条件下,降解90 min时,α-Fe2O3/CuO/rGO对0.1 g/L苯酚的去除率达到100%;在降解180 min时TOC的去除率约70%,说明α-Fe2O3/CuO/rGO对苯酚有较高的矿化效率,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芬顿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的修饰方法制备了以γ-Fe2O3为核的四种氨基化的磁性纳米材料分别为γ-Fe2O3@SiO2-cysteamine, γ-Fe2O3@SiO2-PEI, γ-Fe2O3@SiO2-G1.0, γ-Fe2O3@SiO2-APTMS.在吸附时间为0.5, 1, 2,4, 8 h, p H=3, 5, 7, 9, 11的条件下,通过磁固相萃取的方法吸附浓度为2.5×10-6 mol/L的苯丙氨酸,随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上清液的荧光强度,荧光强度越低说明纳米材料的吸附效果越优秀.通过试验后发现γ-Fe2O3@SiO2-G1.0磁性纳米粒子在p H=5,吸附时间为8 h的条件下的吸附性最好. γ-Fe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共溶剂水热法制备五氧化二钒纳米棒,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电化学工作站和蓝电测试系统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均为纯V2O5相,结晶度较高;金属离子掺杂后V2O5的形貌由棒状变成微球状。CV曲线结果表明,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具有良好的可逆性;掺杂金属铜离子的V2O5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初始比容量为273.30mA·h/g,在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9.04%;金属铜离子的掺杂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超宽禁带半导体β-Ga2O3的带隙约为4.9 eV,是理想的日盲深紫外光电探测材料.最近,研究者利用β-Ga2O3薄膜,成功研制了四象限结构位置敏感日盲深紫外光电探测器.该研究为Ga2O3在深紫外光、X射线定位或成像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首先用水热法制备了Fe3O4纳米球,然后以制备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为磁核,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与葡萄糖反应,使其表面包覆一层聚糖,利用聚糖的还原性,让包覆后的粒子与AgNO3反应,制备出Fe3O4/Ag纳米复合粒子。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制备的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抑菌实验的测定,结果表明Fe3O4/Ag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ZrO2薄膜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等优良特性,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高品质ZrO2薄膜的制备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FCVA)技术,以金属Zr为阴极,在单晶硅(100)衬底上制备高品质ZrO2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电子能谱(XPS)和纳米力学探针对薄膜的结构、形貌、成分及其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O2流量对于ZrO2薄膜的晶体结构、形貌、成分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结晶品质良好、表面平滑且硬度较高的ZrO2薄膜.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 保持氩气流量不变, 控制氮气的体积分数为10%,125%,15%, 分别用Si(100)单晶和SrTiO3(100)单晶基片制备Fe N薄膜. 用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方法对两种不同基片生长Fe N薄膜的结构及磁学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在SrTiO3(100)单晶基片上得到了单相γ′-Fe4N薄膜, 与Si(100)基片上的样品相比, SrTiO3(100)更有利于诱导γ′-Fe4N薄膜的取向性生长; 当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2.5%时, 制备单相γ′-Fe4N薄膜的晶粒结晶度较好, 且饱和磁化强度较高, 矫顽力比Si(100)为基片获得的Fe N薄膜样品低, 软磁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p-n结独特的势垒效应能够显著地改变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同时也能影响气敏元件的灵敏度。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出不同质量比的CuO/In2O3复合纳米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分析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观察到CuO为球形分级结构,In2O3纳米颗粒附着在其表面。通过气敏性能测试发现,CuO/In2O3复合纳米材料中CuO与In2O3的质量比为1∶2时,样品在225℃下对体积浓度为100×10-6的正丁醇的灵敏度为107,相对纯In2O3纳米颗粒提升了57%。另外,该样品也对正丁醇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 以Ar/N2(N2/(Ar+N2)=10%)为放电气体, 在Si(100)单晶衬底上获得了γ′-Fe4N薄膜样品. 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衬底偏压对γ′-Fe4N薄膜样品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衬底负偏压的增大, γ′-Fe4N薄膜样品的晶胞参数减小, Fe和N的化合效率与样品的致密度提高, 表面缺陷减少, 矫顽力降低.   相似文献   

20.
为了得到能够呈现出合理电致变色性能的Bi2O3薄膜,需要筛选其膜厚.通过磁控溅射法制备得到厚度为20~300 nm的Bi2O3薄膜,并利用UH4150紫外可见(ultravioletvisible,UV-Vis)分光光度计和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测试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分别检测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结构.对变色对比度(?Tλ=550 nm)、电致变色效率(η)以及性能保留度(R?T、Rη)的表现进行综合甄别,发现膜厚介于60~120 nm之间的Bi2O3薄膜的?T和η分别达到25%和10 cm2/C,并且具有较高的电致变色性能保留度(R?T=20%、Rη=44.6%).这可能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