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怡东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59-159,164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第一次把知识与人的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以此来抵制智者们的相对主义道德观,树立客观的道德标准。笔者尝试在对“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内在涵义做一番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命题本身所面对的实践层面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周荣华 《科技信息》2008,(23):181-181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为端倪。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是知识”,提倡知善才能行善,理性知识才能才能至善,情感则是至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国内学者已经把视线投入到西方美德伦理学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但问题与局限也是突出的,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伦理德性就是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论述的重点。亚里士多德从“德性”到“中道”,从“中道”到“应该”,从“应该”到“明智品质”,系统论证了“伦理德性就是中道”这一伦理学命题。正确理解“伦理德性就是中道”的命题,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中道是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的统一;“伦理德性就是中道”与折中主义完全不同;有些情感和行为本身就是恶的,不存在中道;恪守“中道”时,需要权变,做到两恶之间取其轻。正确理解和努力实践“伦理德性就是中道”这一命题和规范,有利于实现个人德性的和谐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亦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传播具有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符号能否指代意义,意义能否共享,这是符号学传统;二是交流如何进行,交流障碍能否解决,这是哲学和伦理学传统。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这两大问题的思考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前者表现为“名实”和“言意”之辩,后者表现为“是非”与“辩讷”之争,肇始于《老子》,发展于《庄子》,经各学派争论,《荀子》集大成。学术寻根意在理论建构,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古代传播思想看成一个整体,提炼核心概念和命题,重新组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命题系统,从而建构“传播辩证论”。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是建立在主体自我理性反恩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是由于内在性的普遍原则及其理性基础。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揭示了一紊通向美德之路。勿庸置疑,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确实唤醒了人们的内在性,但是,单纯的理性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美德的全部规定,因为不管从人的整体生存状态还是从其灵魂结构来看,都要求我们以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待它。  相似文献   

8.
陶婧 《科技信息》2012,(12):147-147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理论核心"仁"主张"推己及人",将"己"的私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及"知识即道德",则把包括自己的一切人的共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唯物史观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特点的科学概括。但是人们在理解这一命题时,存在着通常的误解,把理论形态的科学本身也看作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从而混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本文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概念,在唯物史观中分属不同的范畴系列,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属于社会意识,不属于作为社会存在要素的生产力,而技术则直接属于生产力。技术有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真实意义不是说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是说,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诠释美德的具体含义及其德目之间的关系是美德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或核心内容。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人性提升、人的自我完善仍具有重要价值,相对于公民道德、制度化规则,美德伦理具有高尚性、自觉性的特点。诠释美德的工作不仅对美德伦理学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更为迫切的实践意义。对现代人应具有的人类基本美德的概括诠释,应以某种普遍的、恒常持久的历史标准以及现代伦理精神对现代人格的要求为衡量取舍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剖析当代伦理学两大类型——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各自所面临的困境出发,试图证明规范美德伦理学将是现代伦理学的合理建构,并在这样的理论视野中探求孔子德性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德即知识",我国学者一般从道德教育维度进行解释,认为知识是美德形成的基础。从知识论维度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诠释,同时,对"无人有意作恶",知识多的人,不一定道德素质就高,知识少的人,不一定道德素质就低以及当前中国道德建设等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不能离开知识、理性、美德和法律的指引和制约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反思所得出的重要思想成果。后继的思想家遵循他开创的思维路向,在人自身之外寻求政治法律制度必须依据的准则,并最终形成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唯物史观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特点的科学概括。但是人们在理解这一例题时,存在着通常的误解,把理论形态的科学本身也看作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从而混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本文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概念,在唯物史观中分属不同的范畴系列。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属于社会意识,不属于作为社会存在要素的生产力,而技术则直接属于生产力,技术有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真实意义不是说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是说,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不能离开知识、理性、美德和法律的指引和制约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反思所得出的重要思想成果.后继的思想家遵循他开创的思维路向,在人自身之外寻求政治法律制度必须依据的准则,并最终形成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6.
用“苏格拉底课堂研讨评定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格拉底课堂研讨评定法”的实质、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分析探讨,提出并论证了运用“苏格拉底课堂研讨评定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史观运用于伦理学领域,结束了唯心史观对伦理学的统治,实现了伦理学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是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开端,而不是它的结束。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在解决各自所面临的时代任务中,程度不同地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最早深刻而具体地阐发、丰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的,应该说,是普列汉诺夫。只要了解一  相似文献   

18.
在简易逻辑中“否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命题,一种是非P(记作“「P”)。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原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即否命题是对一个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加以否定;“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它则是“若p则非q”,即非P是对原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它实际上只给出了命题P的否定和它的否命题的一个简单定义,但是其定义的内涵深沉,值得我们推敲。  相似文献   

19.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美学的确立,因而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试就对这一命题的理解,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20.
在简易逻辑中“否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命题,一种是非P(记作“┌P”)。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原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即否命题是对一个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加以否定;“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它则是“若p则非q”,即非P是对原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它实际上只给出了命题P的否定和它的否命题的一个简单定义,但是其定义的内涵深沉,值得我们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