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良福 《世界知识》2020,(16):32-33
<正>7月1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公布四周年之际,发表《南海政策声明》。与2012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南海政策声明》相比,新版声明除宣布美国要与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保持一致、督促中国执行裁决外,首次正式否认中国在南海的"断续线"主张,宣称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几乎所有主张都"完全不合法","美国不承认中国对于靠近越南的万安滩、靠近马来西亚的南康暗沙、文莱专属经济区水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所谓南海仲裁案,欧洲智库和媒体有一定的关注,但关注程度并不高。欧洲智库里只有设在巴黎的"欧盟安全研究所"在今年6月初对南海问题作了集中的评议,但迄今未见其对仲裁案的裁决表态。欧洲媒体里只有英国《卫报》自今春以来对南海争议和仲裁案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和评论。除此之外的欧洲智库和媒体,有一些对南海仲裁案和相关海洋权益问题作了一般性的报道和评议,但基本上抱着旁观者的态度,并无特别鲜  相似文献   

3.
正"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将台湾实际控制的太平岛降格为太平"礁",为台岛内各界所不能接受。台湾一些有识之士对蔡英文在维护台湾权益方面的妥协和不作为予以严厉批评。尽管如此,蔡英文不会改变其谄美媚日的对外政策,并可能利用太平岛作为深化与美日及个别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新筹码。对此,中国大陆应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太平岛被判成了太平"礁"2016年7月12日,"仲裁庭"就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  相似文献   

4.
正8月16日,中国与东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十三次高官会在中国内蒙古满洲里市举行。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即"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此次会议是所谓的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7月12日出炉后中国与东盟的一次重要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观察双方在南海问题上未来关系趋向的一个风向标。近年来,围绕着南海问题及南海仲裁案,中国与东盟  相似文献   

5.
朱锋 《世界知识》2017,(24):22-24
2017年是中国外交在南海议题上不断进取、取得积极收获的一年。在2017年7月12日荒诞的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出笼之后,中国政府果断、坚决地宣布这一裁决结果非法、无效,就是“一张废纸”,在与东盟国家的积极合作进程中稳住了局势,实现了对仲裁案裁决在政治上的“翻篇”。  相似文献   

6.
贺先青 《世界知识》2023,(19):30-31
<正>“南海仲裁案”是由美国幕后策划、菲律宾单方面挑起的一场政治闹剧。“南海仲裁案”所谓“裁决”于2016年7月出炉后,中国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强调,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所谓“裁决”出炉七年来,美国及个别国家持续利用它进行炒作,干扰中国海上维权,破坏中国国际形象,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关系,从未放弃利用“裁决”向中国施压的企图。  相似文献   

7.
言论     
正"后南海仲裁时代"中国育为敢为距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作出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南海问题走向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事态的发展证明,这一"裁决"不仅无助于争端的解决,反而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一直坚持通过双边对话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从未关闭同菲方对话协商的大门。但中方也重审,不会承认和接受任何基于裁决的主张和行动。  相似文献   

8.
正7月12日,一个临时组建的仲裁庭就菲律宾前任政府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作出所谓裁决,企图损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就此,中国外交部已经发布声明,表明中方不接受、不承认仲裁裁决的严正立场。同时,中国外交部还受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郑重阐述了中国在南海享有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此基础上,我愿进一步阐明中方的态度:第一,南海仲裁案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这一  相似文献   

9.
胡波 《世界知识》2021,(15):29-30
<正>中国周边海洋形势正在呈现一些新特点。其一,"远忧"大于"近患"。虽然南海和东海存在很多争端和纠纷,但这两年形势仍是可控的。较之去年,今年上半年的周边海洋局势相对缓和,从近期形势看出现重特大事件的可能性不大,但从远期看风险和挑战仍存。外交上,美国组建的针对中国的海上包围圈正在形成,尽管不太可能形成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10.
正尽管此前种种迹象表明,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已沦为美、日等域外国家在南海与我国进行政治博弈和挑战中国在南海固有权利及合法主张的工具,普遍预判"仲裁庭"会支持菲方大部分诉求,但是,7月12日公布的所谓最终裁决还是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仲裁庭"擅自越权和扩权,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不仅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明文规定的适用《公约》应妥为顾及和保护缔约国主权的基本前提,而且完全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五人临时"仲裁庭"7月12日给出了最终裁决。一边倒的结果出乎国际法学界与南海研究界大多数研究者的意料。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对整个案件的立场依然是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裁决结果无疑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声索国特别是菲律宾之间的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会坚持2014年提出的"双轨思路"么?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将继续执行"双轨思路",但局部可能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0月29日,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设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以下简称"仲裁庭")就该案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作出裁决:仲裁庭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定"合法组成";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程序并不妨碍仲裁庭行使管辖权;仲裁庭对菲律宾的第3、4、6、7、10、11和13项诉讼请求(要求仲裁庭裁定黄岩岛和中方所控制的南沙岛礁不能产生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中方  相似文献   

13.
<正>西方媒体抛出南海事态报道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除了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域外大国以"自由航行"为名、行炫耀武力之实,不断在南海进行军事挑衅外,南海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基本维持了稳中有升的向好状态。在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各方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维持南海形势稳定达成了高度共识,而且进一步于2018年8月2日就《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上半年,南海形势表面上总体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趋缓态势,中国和菲律宾、越南之间未再发生激烈对抗和较量事件,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达成的共识以及"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取得的进展。中国外交部和东盟各国外交部也成功测试了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中菲于2月13日举行了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同  相似文献   

15.
<正>在已经过去的2019年,南海问题依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既是国际主流媒体跟踪报道的热门方向,也是许多双、多边政治磋商和学术会议绕不开的话题。对于2020年的南海形势,虽然仍可预言相对稳定、可控,但消极和不确定因素将显著增多,我们面临的维权  相似文献   

16.
正南海问题是近几年来一直"折腾"中国—东盟关系的一大"麻烦"。但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南海形势逐步降温趋缓,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趋势增强,并且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几大看点首先,"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磋商取得重要进展。2013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框架下启动制订"准则"的商谈进程。2017年5月,落实《宣言》  相似文献   

17.
<正>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丰硕,中方承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项目已经突破3000个,中方企业已经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然而,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美日的消极因素。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起初是反对的,特别是在亚投行筹建上不但自身不参与,还阻止其同盟国如英国、韩国等加入亚投行。而日本则成了亚太地区积极的反华国家。美日利用南海仲裁案,挑拨中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以来,南海形势进一步呈现总体趋稳的态势。中国同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声索国之间的互信水平和海上合作不断巩固和深化,地区海上规则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推进。同时,海上形势发展出现了新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域内外各方围绕南海地区的权力分配、资源开发、规则构建和话语权争夺等的较量不断加剧和升级。未来一段时间,伴随美国倡导的"印太战略"逐步推进和落地,日本、澳大利亚乃至英国等域外国家加大对南海问题的军事介入有增无减,以军事互动和地区秩序构建为主要内容的地缘政治博弈将成为南海形势发展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指出,中国关于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已经明确,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持。中方的这一倡议得到有关各方高度关注与认可。"双轨思路"的提出标志着中方处理南海争议的手法因应南海形势新特点发生了务实调整,从完全拒绝在任何多边场合讨论南海问题转向承认  相似文献   

20.
正近来,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种种举动激起了中国空前强烈的反应,中国学界、媒体和民众对新加坡的关注和愤怒甚至一度超过了对菲律宾这一"南海仲裁案"的直接挑起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也许是因为新加坡75%的人口是华人,很多中国人对新在敏感问题上采取并不偏向于中国的立场难以接受,觉得新就算不愿替中国说话,至少也应保持中立。甚至有中国学者主张,既然新加坡对中国不客气,那中国也没必要太照顾新,应当采取措施让新"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